生猪产能调控:在阵痛中寻找产业新平衡

2025-10-23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灵儿[点击复制网址]
|
  一、调控背景:供需失衡与宏观经济的双重压力
 
  (一)CPI承压下的“稳价”刚需
 
  2025年,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CPI走势成为衡量经济形势的重要指标。该年度,CPI持续低位运行,2-5月同比呈现负增长态势,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6月,CPI虽实现转正,但8月又回落至-0.4%。这种持续的低位波动,使得稳定物价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关键任务,对经济稳定与民生保障意义重大。
 
  猪肉价格作为CPI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波动对民生和政策走向影响显著。2025年6-8月,猪肉价格同比分别下跌8.5%、9.5%、16.1%,累计拉低CPI约0.49个百分点。这表明猪肉价格的下行直接导致整体物价水平下降,给经济稳定增长带来挑战。在“促物价合理回升”的政策导向下,稳定生猪价格至关重要,既关系到居民生活成本,也影响着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链的稳定性。
 
  (二)产能过剩:能繁母猪存栏逼近调控上限
 
  当前,生猪产业处于“后非瘟”时代的新平衡阶段,供给端呈现“量增效率升”的特征。截至2025年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38万头,高于3900万头的正常保有量上限,预示着生猪产能过剩压力较大。
 
  与此同时,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2020年的17.54头提升至2024年的24.03头,实际生猪产能已超出市场需求。2025年上半年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11.5%,预示未来6个月生猪出栏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供过于求的矛盾亟待解决。在此市场环境下,养殖户面临养殖利润压缩和亏损风险增加的困境。
 
  (三)效率提升倒逼产能结构调整
 
  我国生猪养殖效率快速向国际水平靠拢,PSY从2016年的17.56头增至2024年的24.03头,这是行业发展的显著进步。然而,与丹麦(34.8头)、荷兰(32.1头)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效率提升意味着同等仔猪产量所需的能繁母猪数量减少,若维持现有存栏,未来产能过剩将呈扩大趋势。
 
  参考美国经验,其能繁母猪存栏从1979年的964万头降至2024年的610万头,同期猪肉产量却增长了40%。这是生产效率提升推动产能主动调减的典型路径,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前,我国需加快产能结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以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
 
  二、调控政策:从“量的控制”到“质的升级”
 
  (一)核心手段:“三箭齐发”破解供给过剩
 
  面对生猪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调控措施,旨在从源头遏制产能无序扩张,稳定市场供需关系。
 
  能繁母猪“精准去化”成为调控关键举措。农业农村部明确2025年调控目标,将能繁母猪存栏量从4043万头调减至3943万头,这一目标有效遏制了产能的无序增长。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积极响应,牧原股份制定详细产能调减计划,预计年底前调减能繁母猪32万头,相当于减少800万头肥猪的供给,从源头缓解市场供给压力。
 
 
  出栏体重“紧急刹车”也是重要调控手段。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生猪宰后均重从5月的92公斤降至8月的88.43公斤,降幅达3.52%。这看似微小的变化,直接减少了4%的猪肉供应量,短期内有效减轻了市场供应压力。
 
  为防止市场投机行为扰乱市场秩序,政府严格限制二次育肥。禁止规模企业向二育户销售仔猪,切断了市场投机链条,避免人为制造供应紧张局面。2025年二育规模较2024年同期下降了27%,市场投机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逐步恢复正常。
 
  (二)配套措施:政策组合拳形成合力
 
  除上述核心手段外,一系列配套政策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环保政策“洗牌落后产能”,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的出台,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2025年上半年,1.2万家不合规中小猪场在政策压力下关停,推动产能向规模化、规范化集中,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
 
  金融工具“精准滴灌”,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对主动调减产能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对未调减产能的企业收紧授信,引导资源流向高效产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储备调节“托底预期”,稳定市场信心。2025年已开展3批次冻肉收储,累计3.5万吨,储备肉在市场价格波动时发挥重要调节作用,避免价格非理性下跌,保障市场平稳运行。
 
  (三)国际经验:从“美国模式”看我国调控逻辑
 
  回顾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产能过剩危机,其应对策略为我国提供了宝贵借鉴。当时,美国通过“技术升级+市场出清”双轮驱动,推动产业变革。在技术升级方面,加大对生猪养殖技术的研发投入,使PSY提升了40%,大幅提高养殖效率;在市场出清方面,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淘汰大量落后产能,用10年时间将能繁母猪存栏压减30%,实现产业集中度从20%到70%的飞跃,成功化解产能过剩危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当前的政策路径与美国模式有相似之处。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短期内“去产能”,迅速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借助市场机制长期“提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种“两手抓”的策略,既能解决当前产能过剩问题,又能为产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避免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境,确保生猪产业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持续发展。
 
  三、效果与挑战:短期阵痛与长期机遇并存
 
  (一)短期效应:价格承压与产业分化
 
  2025年9月,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下行,均价跌至13.85元/公斤,同比跌幅达29.7%。价格的大幅下跌使不少中小散户陷入亏损,养殖利润被严重压缩,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而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在价格战中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以牧原股份为例,其完全成本仅为11.8元/公斤,在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微利。这种成本差异加速了行业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市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在产能结构方面,产业“大洗牌”正在进行。大型企业产能占比不断攀升,已达到25.64%,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小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了15%,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公司+农户”模式占比突破40%,该模式为农户提供稳定收入来源,为企业降低养殖成本,实现互利共赢。随着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我国生猪产业逐步向成熟市场靠拢,市场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二)中长期机遇:效率提升与周期平滑
 
  在成本竞争力方面,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广西扬翔通过育种技术创新,PSY达到27头,大幅提高养殖效率;牧原股份发展智能养殖,智能巡检准确率高达95%,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在这些技术推动下,我国生猪养殖成本从2023年的17.26元/公斤降至2025年的14.13元/公斤,与美国(1.75欧元/公斤,约合13.5元/公斤)的差距逐渐缩小,提升了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从周期波动来看,我国致力于实现产业“软着陆”。政策目标不仅是简单去产能,更在于构建“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出栏-价格预警”的动态平衡机制,精准调控市场供需关系,避免市场大幅波动。未来,猪价波动幅度有望从±40%收窄至±20%,养殖企业盈利稳定性将显著提升,为养殖企业提供更稳定的市场环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三)挑战犹存:政策执行与市场博弈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小散户面临“退出难”问题。部分养殖户因缺乏技术和资金,在环保压力下被迫退出市场,这不仅影响其生活,还可能导致产能波动,给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为避免这种情况,需加强对中小散户的扶持和引导,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其转型升级,适应市场变化。
 
  国际粮价的“外溢效应”不容忽视。若玉米、豆粕等价格反弹,将直接增加养殖成本,可能抵消降重、去产能带来的利好。为应对这一挑战,需建立饲料原料价格对冲机制,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降低价格波动对养殖企业的影响。同时,加强对国际粮价的监测和分析,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确保生猪产业稳定发展。
 
  四、未来展望: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
 
  当前生猪产能调控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过程。短期来看,是“去产能、稳价格”的关键阶段;长期来看,是“提效率、强竞争”的攻坚阶段。当能繁母猪存栏回归合理区间,PSY突破30头大关,智能化养殖覆盖70%以上规模场时,我国生猪产业将摆脱“猪周期”的剧烈波动,迎来“质量型增长”的新阶段。
 
  对于从业者而言,当前的产能调减并非终点,而是转型的起点,应从比拼存栏量转向比拼PSY、料肉比、智能化水平,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突破”。对于消费者而言,随着调控的深入,将享受到更稳定的价格和更安全的猪肉。这场产能调控将推动我国从生猪大国迈向生猪强国。(注:数据来源为农业农村部、Wind等,截至2025年9月)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