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雏期培育目标是通过对0-6周龄的雏鸡进行严格、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培育出符合其品种生长发育特征健康无病、体重、体尺达标的均匀合格雏鸡。在育雏期饲养管理过程中,环境温度适宜与否直接影响蛋雏鸡的正常生长发育。
因此,要根据不同季节外界温度变化,合理使用鸡舍通风系统,调节舍内温度、湿度在合理的范围内,确保雏鸡健康生长发育正常。
一、蛋雏鸡生理特点
雏鸡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初生雏鸡较成年鸡体温低2—3℃;10日龄左右雏鸡体温能达到成年鸡体温;
初生雏鸡绒毛的保温能力差,随着羽毛的生长和退换,3周龄左右雏鸡的体温调节机能力才逐渐加强,待其在6~7 w绒毛脱尽全部更换为羽毛后,才具备一定的保温能力。
二、温度对雏鸡生长发育的影响
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对雏鸡生长发育均造成不可逆的影响,主要表现温度低时不利于卵黄吸收,温度高时雏鸡采食量降低,温差大时容易产生冷应激诱发呼吸道疾病,使鸡群体质变差,生长发育缓慢、体重、均匀度不达标。
三、鸡舍温度管理原则
鸡舍温度管理遵循适宜、均匀、稳定的原则,其中温度适宜是基础,温度均匀是关键,温度稳定是核心。
温度适宜,是指生理上的适宜,即满足不同日龄鸡只对温度的生理需求;
温度均匀,是指空间上的均匀,即满足鸡舍不同部位鸡只对温度的需求;
温度稳定,是指时间上的稳定,即避免外界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使鸡舍温度的不稳定,使鸡舍昼夜温差稳定在适宜范围内。
四、育雏期温度参数设定
育雏期分为育雏初期和育雏期,育雏初期(0-14日龄)鸡只依靠环境温度来维持体温,在最初几天雏鸡极易受冷,因此,鸡舍环境温度要靠供暖来调节;育雏期(15-42日龄)随着羽毛的生长和更换隔热能力增强;随着体重增加,体重与体表面积的比值下降,散热力下降,雏鸡的体温调节机能才逐渐加强。
(一)、育雏期适宜温度参数
1、育雏期温度适宜标准
在实际生产中,通过看鸡施温对鸡舍温度进行调节,育雏前三天出生重大于34克时执行低线标准,出生重小于34克时执行高线标准,从第二周开始每周降低2℃,到第六周时舍内温度执行低线23℃标准,更有利于鸡群适应冬季不断下降的外界温度。
2、湿度适宜标准
育雏舍相对湿度的变化应随鸡群日龄的增加而降低,育雏温度应根据舍内相对湿度进行调整,湿度高时温度执行低线标准。理想的相对湿度标准是:
(二)育雏期温度稳定参数
育雏舍温度稳定,是指缩小昼夜温差,昼夜温差不应超过2℃。尤其是秋冬换季随外界温度下降鸡舍要保持温度稳定,不能忽高忽低。
(三)育雏舍温度均匀参数
雏鸡舍内温度均匀,是指密闭式鸡舍上中下、前中后空间上温度的均匀一致,鸡舍供暖设施布局合理、密闭性、保温性良好,使鸡舍无贼风以降低舍内不同部位的温差。
五、育雏期温度控制措施
1、育雏期温度适宜(生理上适宜)控制措施
育雏期依据鸡群的精神状态来判定鸡舍温度是否满足鸡群生理需要。做到看鸡施温:
(1)温度适宜时,雏鸡活泼好动,精神旺盛,叫声轻快,羽毛平整光滑,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粪便多呈条状;休息时,在笼上分布均匀,头颈伸直熟睡,无异常状态或不安的叫声,鸡舍安静;
(2)温度过低,雏鸡扎堆,靠近热源;
(3)温度过高,鸡群张口喘气,远离热源,采食量减少,喝水增加。
2、育雏期温度稳定(时间上稳定)控制措施
温度稳定重点是锅炉温度稳定和昼夜温度稳定。育雏期锅炉温度的变化决定鸡舍温度变化。锅炉回水温度一天变化≤5℃,鸡舍温度一天变化≤1℃,尤其注意夜间锅炉回水温度稳定。具体措施:
(1)制定锅炉的出水和回水温度标准:集中供暖的场区根据最小日龄雏鸡栋舍制定锅炉温度标准,将锅炉温度变化控制在5 ℃之内;
(2)每小时记录一次锅炉水温度,包括回水温度和出水温度;
(3)检查温度是否在要求的范围之内,最好使用温度自动控制设备,可以将每天的温度储存,方便随时查看。
3、育雏期温度均匀(空间上均匀)控制措施
育雏期要做好鸡舍密封与保温工作,重点检查风机、屋顶保温板、粪沟、鸡舍门窗、进风口门板的密封性;合理布局地暖和侧墙暖气;确保鸡舍内前、中、后,笼架上、中、下层间温差小于2℃。
4、育雏期湿度适宜、稳定、均匀控制措施
秋冬季低温高湿阴冷环境,给育雏饲养增加难度。因此,一定要使育雏期湿度的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1)监测湿度:鸡舍内安装湿度仪,每天监测舍内湿度,不要凭感觉判断。鸡舍湿度适宜雏鸡胫、趾部细嫩有光泽。
(2)湿度控制措施:进雏前1-2天可在通过在地面、墙壁、笼具喷洒水,增加湿度至60%;进雏1周之内,鸡舍保温好,通风量小,随着鸡采食增加、饮水增加、排粪增加,舍内湿度随之上升,不用加湿,也可以维持60%湿度;之后随着日龄增加应逐渐降低育雏舍湿度。低温高湿时,通过增加舍内温度,适当加大通风量排湿。
在实际生产中,秋冬季育雏期温度管理要根据鸡的生理需求制定适宜温度湿度标准,通过合理使用鸡舍的通风设备,对鸡舍温度进行调节,满足鸡只对温度的需求,保证雏鸡健康生长发育良好。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