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战下,中国饲料畜牧与原料贸易的危与机

2025-04-11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关税大战爆发:贸易硝烟中的饲料畜牧与原料贸易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做出了一个震惊全球的决定,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的“对等关税”。这一税率叠加此前已有的20%税率,使得部分商品的综合税率竟然高达54%,堪称贸易史上的“重磅炸弹”。特朗普政府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将贸易战的火势再次推向了高潮,全球经济格局都因之而震荡。
 
  面对美方这种单边主义的关税挑衅,中国并没有选择退缩。仅仅在两天后的4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迅速做出了回应,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以坚决的态度回应美方的无理行为,展现出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坚定决心。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也发布公告,决定暂停1家美国涉事企业高粱输华资质,3家美国涉事企业禽肉骨粉输华资质,并暂停2家美国涉事企业禽肉产品输华。这一系列反制措施,如同一场及时雨,让人们看到中国在贸易战中的坚定立场。
 
  这场被称为“关税世界大战”的贸易冲突,已然从国家层面的战略博弈,逐渐下沉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中国的饲料、畜牧和原料贸易行业,更是首当其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它们就像在风暴中的船只,在波涛汹涌的贸易战海洋中,努力寻找着前行的方向。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剖析这场贸易冲突对这些行业的具体影响,探讨它们在困境中如何破局,如何在这场贸易风暴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直面冲击:贸易战的直接影响
 
  关键产品受限,替代之路艰难
 
  美国作为中国饲料原料的主要供应国之一,在大豆与玉米的供应上占据着重要地位。2023年,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占比约为32%,这一数据彰显了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分量。然而,加征34%的关税后,进口成本如火箭般蹿升。以当前美豆到岸价600美元/吨来计算,关税成本一下子增加了约204美元/吨,折合人民币约1470元/吨。这就像是在豆粕生产成本的天平上,陡然增加了一个沉重的砝码,直接导致豆粕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给饲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高粱与DDGS(酒糟蛋白饲料)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24年,中国进口美国高粱约420万吨,高粱主要被用于替代玉米,在饲料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关税加征后,进口量不可避免地下降。当我们试图转向澳大利亚或阿根廷采购时,却发现这两国产能有限,难以满足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就像在干涸的沙漠中寻找水源,虽然看到了绿洲的希望,却发现绿洲的水量不足以解渴,短期可能造成供应缺口,让饲料企业和畜牧行业忧心忡忡。
 
  被暂停资质的3家美国禽肉骨粉企业,占中国进口量的15%,这些禽肉骨粉主要用于水产饲料蛋白补充,在水产养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这些企业的进口受阻,寻找替代来源时,却发现南美等地的替代价格可能上涨10%-20%。这不仅增加了饲料企业的采购成本,也间接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让整个产业链都感受到了贸易战带来的寒意。
 
  成本层层传导,行业压力剧增
 
  饲料企业首当其冲,成为成本上升的直接承受者。豆粕作为饲料的重要原料,其价格的波动对饲料成本影响巨大。据相关数据显示,豆粕价格每上涨10%,全价饲料成本就会上升约2%-3%。这看似微小的比例,在庞大的饲料生产规模下,却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若将这些成本完全转嫁至养殖端,生猪育肥成本可能会增加150-200元/头。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原本微薄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畜牧行业也深受其害。以2024年的数据测算,家禽养殖成本中饲料占比高达70%,猪养殖中占比也达到了60%。饲料成本的大幅上升,使得畜牧行业的成本压力剧增。对于那些中小养殖场来说,他们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应对成本的上涨,在这场贸易战的风暴中,就像脆弱的小船,随时可能被巨浪打翻。成本压力可能加速中小养殖场退出市场,导致畜牧行业的格局发生变化,大型养殖场的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扩大。
 
  原料贸易商同样面临着困境。港口库存周转率下降,意味着货物在港口停留的时间变长,贸易商资金占用成本上升。为了缓解资金压力,部分企业可能转向国内拍卖粮或巴西大豆。然而,巴西大豆的升水已因需求增加而上涨,这就像在购买商品时,不仅要支付原本的价格,还要额外支付一笔高昂的费用,使得贸易商的采购成本增加。国内拍卖粮的供应也存在不确定性,这让原料贸易商在这场贸易战中举步维艰,时刻面临着资金链断裂和市场份额流失的风险。
 
  长远之变:贸易战的中长期结构性影响
 
  供应链重构,挑战机遇并存
 
  在贸易战的影响下,中国饲料、畜牧和原料贸易行业的供应链正经历着深刻的重构。2024年,巴西大豆在中国进口量中已占据65%的份额,关税战的爆发无疑加速了这一趋势,使得中国对南美大豆的依赖度进一步提升。巴西大豆凭借其相对稳定的产量和相对较低的价格,成为中国在贸易战背景下的重要选择。然而,巴西的物流瓶颈却成为了供应链中的一大隐患。港口拥堵的情况时有发生,船只在港口等待装卸货物的时间延长,这不仅导致货物到港延迟,还增加了运输成本。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饲料企业在制定采购计划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旦到港延迟,可能会导致企业原材料短缺,影响生产进度。季节性价格波动也给企业带来了成本控制的难题,企业需要在价格波动中寻找最佳的采购时机,以降低成本。
 
  为了应对供应链的变化,中国也在积极推行国内替代政策。政策鼓励小麦、稻谷等替代玉米在饲料中的使用,2024年稻谷定向拍卖量就超过了2000万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诸多困难。小麦、稻谷与玉米在蛋白质含量上存在差异,为了满足饲料的营养需求,需要添加合成氨基酸,这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替代原料的供应稳定性也有待提高,一旦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可能会影响饲料的生产和畜牧行业的发展。寻找合适的替代原料和优化配方成为了饲料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出更加经济、有效的替代方案。
 
  技术壁垒与标准升级,倒逼行业变革
 
  美国禽肉禁令的实施,给中国的饲料和畜牧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涉及的企业可能因“药残超标”被暂停资质,这一事件如同警钟,倒逼国内加强饲料添加剂监管。参考2021年泰森食品案例,当时泰森食品就因药残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也让中国更加重视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安全。国内开始推动无抗养殖,以减少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在短期内,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和生产无抗饲料,改进养殖技术。但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提升中国饲料和畜牧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中国的禽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优势。
 
  转基因作物进口问题也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若中国放宽阿根廷、巴西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审批,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大豆供应压力。转基因大豆具有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等优势,能够满足中国对大豆的巨大需求。但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平衡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保护政策。非转基因大豆在中国有着一定的市场需求,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非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如何在保障供应的同时,保护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的发展,成为了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促使国内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监管力度,确保转基因作物的安全使用和可持续发展。
 
  价格波动与行业整合,市场格局重塑
 
  贸易战的爆发使得市场价格波动加剧,期货市场对此反应迅速。2025年4月5日,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期货主力合约当日上涨3.2%,这一涨幅直观地反映了市场对供应收紧的预期。随着关税的加征和进口限制的实施,豆粕等饲料原料的供应减少,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上涨。这种价格波动不仅影响了饲料企业的生产成本,也给畜牧行业和原料贸易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饲料企业需要承担更高的采购成本,畜牧行业的养殖成本也随之增加,而原料贸易商则面临着库存价值波动和市场份额流失的风险。
 
  在这场贸易战的洗礼中,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愈发明显。大型饲料企业如新希望、海大集团等,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通过套期保值等手段对冲成本风险。他们可以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操作,锁定原料价格,降低价格波动对企业成本的影响。而中小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弱,在价格波动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往往难以维持经营,不得不退出市场。行业CR10(行业前10名企业的市场份额总和)可能从2024年的48%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逐渐向大型企业集中。这将重塑行业格局,大型企业在市场中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他们将有更多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产业链整合,推动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以史为鉴:回顾与展望
 
  往昔关税战复盘,供应链弹性初显
 
  回顾2023-2024年的关税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这场贸易风暴中展现出了强大的供应链弹性。2023年,美国对中国出口农产品总额下降了18%,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了关税战对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冲击。然而,令人瞩目的是,中国自全球进口大豆总量仍增长了5%。这一增长背后,是中国积极调整供应链的结果。中国通过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加强合作,拓宽了大豆进口渠道,弥补了美国大豆出口减少带来的缺口。这就像是在一座桥梁受损时,迅速搭建起了新的通道,确保了物资的顺畅运输,保障了国内市场的供应稳定。
 
  未来趋势预测,挑战中寻求突破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模型测算,若要完全替代美国农产品,需增加南美进口量30%,同时实现国内增产5%。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可能会导致全球粮价上涨8%-12%。全球粮价的上涨,不仅会增加中国的进口成本,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畜牧产能也在经历着调整,2024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已下降5%,这一数据预示着生猪养殖行业面临着产能收缩的压力。若饲料成本持续高位运行,2025年生猪出栏量或减少3%-5%,这将进一步加剧猪价的周期波动。养殖户们将面临着成本上升和市场价格不稳定的双重挑战,需要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讨饲料企业、畜牧行业和原料贸易商可以采取的具体建议与应对措施,共同寻找在贸易战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破局之策:应对策略探讨
 
  面对贸易战带来的诸多挑战,无论是饲料企业还是国家层面,都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以降低贸易战对饲料、畜牧和原料贸易行业的负面影响,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短期策略:灵活调整,降低成本
 
  在短期内,饲料企业需要迅速做出反应,采取灵活的措施来降低成本。企业可以增加菜籽粕、葵花粕等替代蛋白的使用。这些替代蛋白在市场上相对容易获取,且价格相对稳定。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它们的适口性和氨基酸平衡问题。不同的畜禽对饲料的适口性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替代蛋白的适口性不佳,可能会导致畜禽采食量下降,影响生长发育。氨基酸平衡也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畜禽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效率。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的配方设计,确保饲料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满足畜禽的生长需求,以保证饲料的营养价值和畜禽的健康生长。
 
  中期策略:拓展合作,稳定供应
 
  从中期来看,推动与俄罗斯、乌克兰的谷物贸易协议具有重要意义。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谷物资源。2024年中俄小麦进口量已翻倍至120万吨,这一良好的合作态势为进一步拓展贸易合作奠定了基础。通过与这些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可以增加谷物的进口渠道,降低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从而稳定饲料原料的供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如澳大利亚、阿根廷等,也有助于丰富进口来源,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与合作,能够在贸易战的背景下,为我国饲料、畜牧和原料贸易行业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长期策略:自主创新,科技赋能
 
  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加速国产大豆振兴计划和饲用稻米技术推广是关键。2025年国产大豆的目标产量为2300万吨,同比增长15%,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加大对大豆种植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鼓励农民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量。科研机构应加强对大豆品种的研发和培育,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提高大豆的品质和产量。企业则可以通过建立大豆种植基地、与农民合作等方式,参与到国产大豆的生产和发展中。饲用稻米技术的推广也不容忽视,通过研发和应用先进的饲用稻米技术,可以提高稻米在饲料中的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减少对进口饲料原料的依赖,为畜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结语:危机中孕育希望
 
  这场中美之间的“关税世界大战”,无疑给中国的饲料、畜牧和原料贸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成本的上升、供应链的重构、价格的波动以及行业的整合,每一个变化都像是一场风暴,考验着行业内的每一个参与者。
 
  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与机遇往往是并存的。在这场贸易战中,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应变能力。通过积极调整供应链,拓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战带来的压力,保障了国内市场的供应稳定。国内的饲料企业、畜牧行业和原料贸易商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管理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贸易战虽然带来了短期的困难,但也为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契机。它促使我们更加重视国内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自给率。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供应链多元化的道路,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增强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保持警惕,密切关注贸易战的动态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也要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推动中国饲料、畜牧和原料贸易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相信在全体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在这场贸易战的风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