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头引领:规模化企业实现显著盈利增长
在生猪产业动态发展的格局中,规模化企业凭借强大实力与独特竞争优势,实现了显著的盈利增长。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双汇发展作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以各自独特的运营模式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一)牧原股份:成本优势驱动下的规模化扩张
牧原股份堪称行业的“利润创造者”。2025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达到764.63亿元,同比增长34.46%;归母净利润呈现爆发式增长,达到105.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69.77%,日均盈利约5800万元。
牧原股份取得优异成绩的核心在于全产业链闭环运营与先进技术应用。在产业链闭环方面,公司自建曾祖代种猪场,在仔猪供应环节占据优势,成功将断奶仔猪成本控制在200元/头。在养殖成本控制上,截至6月,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12.1元/公斤,处于行业较低水平。上半年生猪出栏量达到4691万头,同比增长22%,规模效应下毛利率提升至19.02%,带来丰厚利润。
此外,牧原股份的屠宰业务成为重要增长引擎。上半年屠宰业务营收193.45亿元,同比增长93.83%,迅速发展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这不仅体现了牧原在养殖业务的实力,更展示了其在“养殖+屠宰”全价值管理方面的卓越能力。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牧原股份有效抵御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实现业绩高速增长。
(二)温氏股份:双主业模式增强抗周期能力
温氏股份以“猪鸡双轮驱动”的独特模式在行业中稳健发展。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498.5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4.75亿元,同比增长159.12%,展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
尽管上半年肉鸡业务因市场价格低迷亏损12亿元,但肉猪业务表现出色,支撑了公司业绩。肉猪出栏量达到1661万头,同比增长15.6%,显示出在生猪养殖领域的强大产能。通过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温氏成功将养殖成本降至6.2元/斤,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凭借较低成本和较高出栏量,生猪业务实现盈利51亿元,有效抵消了肉鸡业务的亏损,体现了双主业模式的强大抗风险能力。
温氏股份采用的“公司+农户”轻资产模式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模式将部分养殖环节外包给农户,减少固定资产投入,降低运营风险。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降至50.57%,财务状况稳健。此外,温氏股份积极布局多产业协同发展,涉足水禽、兽药、食品加工等领域,进一步拓宽业务边界,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三)双汇发展:肉制品龙头的稳健增长策略
双汇发展作为肉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2025年上半年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业绩。公司营业收入达到284.14亿元,净利润为23.23亿元。尽管增速不及牧原和温氏等养殖企业,但其凭借“全渠道+产品升级”策略在市场中实现逆势增长。
在产品销售方面,双汇发展肉类产品总外销量达到157万吨,同比增长3.67%,显示出产品的市场受欢迎程度。其中,生鲜禽产品销量增长显著,增幅达到17.46%。在产品结构上,双汇注重中高端产品布局,如巴黎火腿、低脂午餐肉等,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肉类产品的需求,同时贡献了较高毛利,肉制品毛利率达到36.10%,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盈利能力。
在渠道拓展方面,双汇发展积极开拓市场,上半年新增经销商551家,不断扩大销售网络。同时,公司积极拥抱线上渠道,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展开深度合作,实现线上业务快速增长。在线下,双汇与胖东来等知名商超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销量。此外,双汇发展以高比例分红回馈股东,派息达到22.52亿元,展现出成熟龙头企业对现金流的强大掌控力,增强了投资者信心。
二、行业分化加剧:盈利与亏损并存,洗牌进程加速
(一)生猪养殖:行业内呈现两极分化态势
在生猪养殖领域,市场格局出现明显分化,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景象。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强者恒强,弱者退场”的趋势愈发显著。
中粮家佳康和新五丰凭借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实现扭亏为盈,成为行业亮点。中粮家佳康盈利1.98亿元,新五丰盈利0.45亿元。新五丰通过“公司+适当规模小农场”代养模式不断优化生产经营,有效降低成本。2025年上半年,公司生猪出栏量达243.33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23.44%,延续增长趋势。在成本控制上,新五丰通过精细化管理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为盈利奠定坚实基础。
神农集团成为行业“黑马”,净利润达到3.88亿元,同比增长212.65%。其成功得益于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和独特经营策略。公司专注高品质生猪养殖,建立严格质量控制体系,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在养殖技术上不断创新,采用先进设备和科学方法,提高养殖效率和生猪品质,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在竞争中取得成功。业务多元化的罗牛山在2025年遭遇重大挫折,营业收入仅为10.84亿元,同比下降44.25%,由盈利转为亏损。罗牛山原本期望通过生猪养殖与冷链业务协同发展实现多元化增长,但实际情况未能如愿。在生猪养殖业务上,受市场价格波动和自身成本控制问题影响,公司盈利能力严重受挫。在冷链业务方面,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未能有效拓展市场份额,导致业务协同失败,最终陷入亏损困境。
京基智农等企业则面临“增收不增利”的问题。尽管营业收入达到23.87亿元,但净利润减少3.97%。这些中小规模企业在成本管控和市场反应方面存在明显劣势。由于缺乏规模效应,难以通过批量采购等方式降低成本;在市场反应上,信息获取和决策速度相对较慢,难以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
(二)家禽养殖:行业整体面临发展困境
与生猪养殖的分化相比,家禽养殖板块整体表现不佳,行业集体遭遇发展困境。
益生股份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3.21亿元,下降3.98%,净利润仅为0.0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96.64%,几乎从盈利跌入微利状态。益生股份的困境主要源于市场价格低迷和自身业务结构问题。鸡肉和毛鸡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压制产品销售价格;商品代白羽肉鸡苗业务亏损严重,尽管父母代鸡苗业务持续盈利,但仍无法完全弥补商品代鸡苗业务亏损,导致公司整体业绩大幅下滑。
民和股份情况更为严峻,营业收入为9.86亿元,下降5.88%,净利润亏损2.14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15.51%。民和股份亏损主要是由于白羽肉鸡市场整体疲软,行业景气度较低。主营产品商品代鸡苗和鸡肉产品销售价格较低,导致亏损不断增加。在市场需求方面,消费者对鸡肉需求增长缓慢,而市场供应量相对充足,供大于求局面使得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盈利能力受到极大挑战。
家禽养殖行业整体低迷与多种因素相关。饲料成本高企是重要原因之一,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大幅增加养殖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市场需求疲软也对行业产生不利影响,随着消费者饮食结构变化,对家禽产品需求增长逐渐放缓,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疫病风险也是困扰家禽养殖行业的难题,禽流感等疫病爆发不仅导致家禽死亡率上升,还影响消费者购买信心,对行业造成严重冲击。
不过,圣农发展在低迷市场中实现逆势增长。通过全产业链布局,自建养殖场,实现从种鸡养殖、饲料生产到肉鸡加工全流程控制。在深加工方面,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推出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通过这些举措,圣农发展成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证明专业化、规模化仍是行业破局关键。
(三)饲料板块:实现从亏损到全面复苏的转变饲料行业
在2025年实现了从亏损到全面复苏的显著转变。
禾丰股份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174.07亿元,增长16.27%,净利润为2.33亿元,同比增长784.44%,成功实现扭亏为盈。禾丰股份的成功得益于精准市场策略和有效成本控制。在市场策略上,抓住养殖规模扩大带来的市场需求增长机遇,积极拓展业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在成本控制方面,通过优化采购渠道,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降低原料采购成本;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傲农生物和大北农等企业同样实现盈利反转。傲农生物营业收入为39.57亿元,下降15.01%,但净利润为3.61亿元,增长166.81%。大北农营业收入135.59亿元,增长3.55%,净利润2.35亿元,增长250.93%。这些企业盈利反转核心得益于养殖规模扩大带来的需求回升以及原料价格波动趋缓。随着养殖行业逐渐复苏,对饲料需求不断增加,为饲料企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原料价格波动趋缓使得饲料企业成本更加稳定,有利于制定合理生产和销售策略。
龙头企业海大集团继续保持稳健发展,营业收入588.31亿元,增长12.50%,净利润26.39亿元,增长24.16%。海大集团凭借全球化采购与技术研发优势在市场中持续领先。在全球化采购方面,利用自身规模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采购优质原料,确保原料质量和供应稳定性。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专业研发团队,不断研发新产品,提高饲料品质和营养价值,满足养殖户对高效、优质饲料的需求。
三、行业启示:周期红利消退背景下的企业应对策略
生猪产业的发展态势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在周期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应对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是每个从业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成本管控: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在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成本管控始终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穿越市场周期的关键壁垒。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成本控制能力在抵御价格波动方面的重要作用。
牧原股份以卓越的智能化养殖技术成为成本管控的典范。借助AI环境监控系统,可实时精准监测猪舍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关键环境参数,并通过智能化设备自动调节,为生猪创造适宜生长环境。数字化饲喂系统依据每头生猪生长阶段、体重、健康状况等因素精确计算并投放饲料,避免饲料浪费,大幅降低养殖成本。在先进技术支持下,牧原成功将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提升至28头,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彰显技术优势。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牧原养殖成本相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0%-15%,成本优势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温氏股份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在成本管控方面成效显著。该模式将公司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与农户土地、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公司无需大规模投入资金建设养殖场,降低固定资产投入成本。同时,公司通过统一技术指导和管理,确保农户按标准化流程养殖,保证生猪质量和产量。在这种模式下,温氏成功将养殖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展现出强大成本竞争力。
反观陷入亏损困境的企业,大多因成本过高在价格下行市场环境中陷入被动。以罗牛山为例,其养殖成本超过8元/斤,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市场价格波动时,高成本严重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甚至导致亏损;高成本还削弱企业市场竞争力,使其在市场份额争夺中逐渐处于劣势。
(二)全产业链布局:从单一养殖向生态协同转型
在生猪产业发展进程中,全产业链布局逐渐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的关键策略,实现从“单一养殖”向“生态协同”的转型。
双汇发展作为肉制品行业龙头企业,构建了“养殖+加工+渠道”完整闭环产业链。在养殖环节,通过自养和合作养殖相结合确保优质生猪稳定供应,从源头上把控产品质量。在加工环节,凭借先进技术和设备对猪肉进行深加工,生产出火腿肠、培根、香肠等多种高品质肉制品,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在渠道环节,建立广泛完善的销售网络,涵盖超市、便利店、电商平台等多个渠道,确保产品快速、便捷送达消费者手中。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双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牧原股份以“种猪-饲料-屠宰”垂直整合模式打造强大全产业链优势。在种猪环节,拥有自己的种猪场,通过持续技术研发和育种创新培育高品质种猪,为生猪养殖提供优质种源。在饲料环节,自建饲料厂,根据生猪生长需求研发和生产营养均衡、品质优良的饲料,保证饲料质量和供应稳定性,降低饲料采购成本。在屠宰环节,不断扩大屠宰业务规模,提升屠宰产能和效率。上半年,其屠宰业务产能利用率高达78.72%,表明牧原能够高效消化自产生猪,减少中间环节损耗,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全产业链垂直整合,牧原实现各环节紧密协同,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温氏股份以“猪鸡双主业+多产业配套”模式构建多元化全产业链生态。除猪鸡养殖两大主业外,积极布局水禽、兽药、食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在水禽养殖方面,利用自身技术和管理优势发展鸭、鹅等水禽养殖,丰富产品种类。在兽药产业,研发和生产各类兽药,为养殖业务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和保障。在食品加工领域,通过对猪肉、鸡肉等进行深加工,生产预制菜、休闲食品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通过多产业配套协同发展,温氏不仅降低经营风险,还提高整体盈利能力。
全产业链布局的优势在市场波动中充分显现。市场价格波动时,全产业链企业可通过各环节协同调整有效降低风险。生猪价格下跌时,屠宰和加工环节可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方式弥补养殖环节利润损失;反之,生猪价格上涨时,养殖环节利润增加可为其他环节提供更多发展资金。这种生态协同效应使全产业链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三)规模化与精细化:中小散户面临的发展抉择
随着生猪产业规模化率日益提升,目前已超过70%,深刻改变了行业竞争格局,中小散户面临艰难的发展抉择。
在规模化浪潮冲击下,中小散户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规模化企业凭借强大资金实力、先进技术设备和完善管理体系,在成本控制、市场销售、疫病防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相比之下,中小散户规模较小,资金有限,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面对困境,中小散户积极探寻转型之路。部分具有创新意识的家庭农场转向特色养殖,专注黑猪、地方品种等特色猪种养殖。这些特色猪种因独特口感、品质和营养价值受到消费者青睐,可实现更高市场溢价。通过电商平台等新兴渠道,家庭农场可直接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利润空间。例如,某专注黑猪养殖的家庭农场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黑猪肉,每斤价格比普通猪肉高出20%以上,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更多中小散户选择依附龙头企业成为代养户。与龙头企业签订代养协议,按照企业标准和要求进行养殖,企业提供猪苗、饲料、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等支持。代养户每头猪可赚取代养费100-150元,虽利润相对微薄,但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确保稳定收入来源。对于资金和技术有限的中小散户而言,这是较为稳妥的选择。
结语:行业格局重构下的发展展望
2025年的生猪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龙头企业凭借技术、资本和全产业链优势抢占市场份额,中小散户加速退出,多元化布局失误的企业被市场淘汰。在猪周期从“暴利时代”转入“微利博弈”阶段,企业唯有牢牢把握“成本控制+全产业链+规模化”三大关键要素,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足。这场产业变革究竟会催生更多“千亿级”巨头,还是促使更灵活的中小玩家发展,值得持续关注。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