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月1日起禽蛋安全标准升级!新国标填补检测空白,直击兽药残留难题
(一)兽药残留检测具备精准标尺
2025年9月1日,由江西省农科院质标所牵头制定的《禽蛋中卡巴氧和喹乙醇代谢物残留量测定》国家标准正式施行。该标准首次明确了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禽蛋中两种禁用兽药代谢物的技术规范,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检测方法的空白。农业农村部专家张大文指出,此标准将有效解决以往“违规使用兽药易被察觉、残留量测定却缺乏依据”的监管困境,为鸡蛋、鸭蛋等禽蛋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从“无标准可依”迈向“有标准可循”
数据表明,我国蛋鸡养殖中仍有1%-3%的养殖户存在违规使用卡巴氧、喹乙醇等禁用兽药的现象,致使部分禽蛋产品存在潜在安全风险。新国标的实施,意味着监管部门能够通过精准检测锁定问题产品。例如,当鸡蛋中卡巴氧代谢物残留量超过5μg/kg时,即可判定为不合格产品,从源头遏制兽药残留超标问题,推动禽蛋产业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优先型”转变。
二、破解“无抗鸡蛋”营销迷局:商业概念并非技术标准,科学养殖方能实现真正“无抗”
(一)“无抗鸡蛋”:营销噱头还是质量承诺?
针对近期“无抗鲜鸡蛋检出兽药残留”的舆论焦点,张大文强调:“无抗鸡蛋本质上属于商业概念,我国早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蛋鸡产蛋期禁止使用任何抗菌药物。”他指出,正规养殖场只要严格执行GB 31650标准,确保产蛋期不使用抗生素,鸡蛋自然能够实现“结果无抗”。所谓“全程无抗”,关键在于开产前合理使用抗生素并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并非绝对不使用任何药物。
(二)消费者如何规避“概念陷阱”?
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购鸡蛋时,无需盲目追求“无抗”标签,应重点关注产品是否具备兽药残留检测合格报告;对于宣称“无菌”“可生食”的高端鸡蛋,需确认其是否执行T/CNFIA 115等团体标准(要求沙门氏菌等致病微生物零检出),避免为营销概念支付额外费用。
三、功能蛋并非“万能蛋”!可生食蛋、富硒蛋的科学实质与养殖门槛
(一)可生食鸡蛋:安全认证比“生食概念”更为关键
市场上标价10元/枚的可生食鸡蛋,其核心优势在于微生物控制,需通过沙门氏菌全流程监测、养殖环境严格消毒等20余项指标管控。张大文提醒:“可生食鸡蛋的营养成分与普通鸡蛋并无差异,其本质是‘安全升级’而非‘营养升级’,消费者应优先选择通过权威认证(如NSF认证)的产品。”
(二)富硒蛋、DHA蛋如何实现“定向强化”?
以富硒鸡蛋为例,需在饲料中添加有机硒(如酵母硒),并通过18项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管控,确保每枚鸡蛋硒含量稳定在40-60μg/枚(普通鸡蛋约15μg/枚)。江西农科院质标所首创的痕量硒形态检测技术,能够精准区分有机硒与无机硒,为富硒蛋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江西农科院质标所:从“三品一标”到富硒产业,夯实农产品质量根基
(一)打造绿色农产品“江西样板”
作为江西省“三品一标”技术支撑单位,江西农科院质标所推动全省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农产品总量突破7900个(全国排名第8),助力375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国排名第6)。牵头制定的《绿色食品蛋及蛋制品》等12项国家标准,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认证的核心依据。
(二)富硒产业的“科技突破”
在宁都县,质标所通过“标准+技术+产业”三驱动模式,建成191个富硒基地(面积超6万亩),开发的“天然富硒蛋”等产品总产值突破55亿元。其首创的硒形态检测技术,使富硒鸡蛋的有机硒占比达90%以上,成功打入高端市场,带动3000余农户年均增收2.3万元,成为“小鸡蛋撬动大产业”的典型案例。
五、新规落地后的行业启示:从“检测标准”到“全链管控”
新国标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禽蛋产业正式步入“精准监管”时代。对于养殖户而言,需建立完善的用药记录和休药期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来说,应加快从“价格竞争”向“品质竞争”的转变,例如开发符合新国标的无抗蛋、富硒蛋等差异化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应理性看待营销概念,运用“检测报告”“认证标识”等硬指标筛选安全优质的鸡蛋。正如张大文所言:“当每一枚鸡蛋都能经受住‘液相色谱’的检验,当‘无抗’‘富硒’不再仅仅是营销标签,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标准,中国禽蛋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跨越。”9月1日起,让我们以新国标为起点,共同守护“舌尖上的禽蛋安全”。(数据支持:江西省农科院质标所、农业农村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