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兽药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中小动保企业的生死考验
2025-10-19来源:互联网文章编辑:admin[点击复制网址]
中国兽药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TOP10养猪企业已大举布局动保领域,销售规模达100亿元,占据整个兽药产业15%的市场份额(2023年中国兽药产业总销售额696.5亿元)。这一趋势正在加速中小动保企业的退出潮。
1. 巨头跨界冲击:TOP10猪企布局动保蚕食市场
近年来,以牧原、温氏、新希望为代表的头部养殖集团纷纷建立自己的动保板块。这些企业凭借庞大的内部需求、资金优势和垂直整合能力(从饲料到养殖到动保全链条控制),直接挤压了传统动保企业的生存空间。
随着养殖规模化程度提升(2023年规模化养殖占比已达65%),传统依赖散户的销售渠道正在快速收窄,县级经销商数量较2020年减少40%,乡镇兽医站业务量下降50%以上,传统业务员人均效能降低30%,某省代理商表示:"过去一个县能卖200万,现在能做到80万就不错了,很多同行都转行了。"
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行业呈现90%企业集中在10%的同质化产品赛道,常规化药利润率从35%降至15%,甚至更低;部分疫苗产品出现"亏本抢市场"现象。
农业农村部近年持续加强监管,贴牌生产将受到严格监管,线上兽药销售行为受到严格管束,部分营销型企业由于兽药文号产品的接续受到影响,而影响业绩,部分退出竞争!
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生产方式落后、研发投入不足和专业人才流失等现象,企业毫无竞争力,盈利水平低导致经营困难。
近年来企业普遍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企业环保投入增加、人力成本增加现象,企业规范性运营成本增大,更加削弱企业盈利能力,甚至加重亏损。
某总经理算账:"五年前综合成本率65%,现在达到82%,利润空间所剩无几。"
当前渠道端呈现明显偏好,80%大型养殖场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90%采购决策倾向于上市企业产品,中小企业的投标成功率不足20%,某采购经理直言:"小企业的资质审核都过不了,我们不敢冒险。"
2022-2023年行业集中通过新版GMP验收后,面临2027-2028年将迎来复检高峰,预计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会选择放弃复检。
二十多年前的创一代年龄增大,由于国家计划生育的一孩政策,由于下一代不选择动保行业或从经历能力上不适合接班,导致一部分家族观念浓厚的动保企业接续出现障碍和困难。
动保行业经历初创期、野蛮生长期,正处于野蛮生长期到规范发展期的过渡时期,加之行情、经济多重因素的影响,动保行业处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的剧烈整合期,两极分化、企业数量减少将是新时期的显著特征。
两极分化的动保行业趋势,加速部分中小型动保企业的淘汰。
在巨头林立的红海市场中,中小企业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
品类细分:专注动保产品的特定品类,比如家禽的生殖系统用药、脱霉解毒产品品类等。
特种养殖市场存在巨大机会,毛皮动物(狐、貉)用药市场年增20%,蜜蜂产业动保需求未被满足,鸵鸟、鹿等特色养殖用药空白多,还有高溢价高附加值的异宠市场等。
这两年外贸市场活跃,国内缩量市场,外贸却每年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石家庄是非洲、东南亚、中东以及原独联体等国家,外贸出口的集散地,企业积极制定出海战略,参与外贸出口业务。
对于部分企业而言,适时退出可能是最优解,被上市公司收购、与产业资本合作(保留部分股权)、业务重组转型(如转为专业代工)等都不失是最好的出路。
中小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盲目跟风必死、贪大求全危险和坚守低端没有未来,唯有找准自身定位,建立差异化优势,才能在行业洗牌中存活并发展。正如某转型成功的企业家所说:"不是市场没有机会,而是我们需要用新的眼光发现机会。"
免责申明:图文信息来自互联网收集,主要用于供给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微信联系19837166310。
免责声明: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