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养猪插上AI翅膀:牧原秦英林揭秘智能化养殖如何让每个养殖户都能用上“未

2025-10-21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灵儿[点击复制网址]
|
  一、生猪养殖的“效率革命”:从人力密集到智能驱动的产业蜕变
 
  (一)传统养殖的“人力困局”与智能化破局点
 
  在传统生猪养殖模式中,人力扮演着核心角色,同时也构成了最大的制约因素。在缺乏先进设备支持的情况下,一名饲养员最多仅能管理2000头生猪。这2000头猪的饲养、生长健康等全部事务,都给饲养员带来了沉重的工作负担。每日,饲养员需在猪舍间频繁往返,以手动方式完成饲喂、环境调控、疾病监测等一系列高强度工作。
 
  随着2025年生猪行业深度亏损周期的来临,传统养殖模式的弊端被充分暴露。在这一行业困境中,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在“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的发言,为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提出通过智能化实现“解放体力、解放脑力、突破人力极限”,这一理念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智能化养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设想,而是成为行业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手段,有力推动养猪业从“汗水产业”向“智慧产业”转变。
 
  (二)牧原智能化的“普惠宣言”:技术不是壁垒,而是全行业的“效率杠杆”
 
  秦英林的发言传递出重要信息:智能化养殖并非大企业的专属优势。作为行业领导者,牧原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成功打造智能装备大模型,并实现标准化输出。这意味着,专业化养殖户无需再因高昂的技术研发成本和复杂的技术难题而却步。他们只需通过模块化采购,即可便捷地获取所需智能设备;借助数字化平台接入,便能迅速融入智能化养殖生态体系。
 
  专业化养殖户运用牧原的智能装备,仅需传统养殖三分之一的人力成本,便能达到与规模化企业相当的生产效率。原本依赖大量人力的工作,在智能化设备的辅助下,变得更加高效。在此模式下,行业正从依赖经验的“经验养殖”逐步转变为依靠数据的“数据养殖”,每个养殖决策均有精准数据支撑,极大地提升了养殖的科学性与成功率。
 
  二、智能化养殖的“三驾马车”:从体力解放到脑力升级的全场景赋能
 
  (一)基础劳动自动化:让“体力活”消失在数据云端在智能化养殖的变革进程中,基础劳动自动化成为首要推动力,将养殖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智能饲喂系统作为其中的关键技术,运用RFID耳标技术,为每头猪赋予唯一“身份证”。借助这一“身份证”,系统能够精确识别每头猪的日龄、体重、健康状态等关键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动态调整饲料配方。
 
  在育肥阶段,猪群的营养需求随生长进程不断变化。传统饲喂方式难以满足这种精细化需求,而智能饲喂系统能够实现“千猪千面”的精准供给。其每日6次的精准投喂,成功将料肉比降至2.7:1,不仅提高了饲料利用率,还为养殖户节省了大量成本。目前,牧原已部署156万套智能饲喂设备,这些设备如同专业“营养师”,在数据云端的调控下,为猪群提供最为适宜的营养,饲料浪费率也从传统的5%大幅降至1.8%。
 
  环境控制的智能化是为猪群营造舒适生长环境的关键。无论是内蒙古零下40℃的极寒天气,还是海南40℃的酷热盛夏,智能环控系统均能有效发挥作用。它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猪舍内的通风、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一旦发现参数偏离预设的最佳范围,便会自动启动相应设备进行调节。配合高效的空气过滤系统,病菌去除率高达99.9%,为猪群构建起坚固的健康防线,生猪发病率也因此降低了40%。曾经依赖人工频繁开关门窗、调节设备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如今猪舍环境的调控在数据驱动下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二)疾病防控智能化:24小时在线的“AI兽医”
 
  疾病防控始终是生猪养殖的核心环节,一旦出现问题,一场疫病便可能导致养殖户遭受重大损失。在智能化养殖时代,智能巡检机器人和大数据诊疗平台组成强大的“防疫联盟”,成为24小时在线的“AI兽医”,为猪群健康提供全方位保障。
 
  智能巡检机器人犹如不知疲倦的“健康卫士”,搭载12类传感器,融合视觉、红外、声音、气体等多种感知技术,每小时对猪舍进行3次全面扫描。通过先进的AI算法,它能够敏锐地分析猪群的采食、排粪、咳嗽频率等18项体征数据。一旦发现猪只出现腹泻、发热等疾病症状,机器人便会立即发出预警,预警准确率超过95%。过去,这些工作需大量兽医人工完成,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疏漏。如今,智能巡检机器人相当于为每个猪场配备了10名不知疲倦的“不眠兽医”,显著提高了疾病防控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大数据诊疗平台则是一个庞大的“智慧大脑”,汇总了全国1100个养殖场的70亿条健康数据,建立起全面而精准的猪病诊断模型。当猪只出现异常症状时,平台只需短短30秒,就能完成症状匹配,为兽医提供精准的诊断建议和用药指导。这一平台的应用,使头均药费从65元降至23元,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药物滥用对环境和猪群健康的潜在危害。
 
  (三)极限环境创造:让每头猪都住“恒温别墅”
 
  生猪的生长环境对其肉质和生长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传统养殖模式下,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为猪群创造理想的生长环境几乎难以实现。智能化养殖的多因子变量管理系统则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使每头猪都能享有“恒温别墅”般的舒适环境。
 
  多因子变量管理系统整合了气温、湿度、通风量、猪群密度等37个环境因子,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空间中构建出猪舍的精确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模拟和优化,系统能够确定最适合猪群生长的环境参数组合,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猪舍。这一技术的应用,成功实现了“南猪北养”“北猪南养”无差异生长。在东北产区,冬季无需额外供热,猪舍就能保持温暖;在海南产区,夏季也无需过度降温,猪群依旧能舒适生长。单头生猪的能耗成本因此下降了55%,为养殖户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这种稳定而舒适的生长环境下,生猪的肉质得到了显著提升。生猪背膘厚度均匀度提升了28%,肌肉含水率精准控制在74±1%,猪肉嫩度(Warner-Bratzler值)达到3.2kg,接近高端冷鲜猪肉的标准。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智能化养殖为猪肉品质带来的巨大提升,也为品牌溢价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需求的不断增长,智能化养殖生产出的优质猪肉正逐渐成为市场的首选,为养殖户开拓了更广阔的利润空间。
 
  三、技术落地的“牧原路径”:从自研到共享的生态构建
 
  (一)千亿级研发投入的“技术外溢”
 
  牧原在智能化养殖领域的成功,离不开其持续的高额研发投入。自2011年起,牧原开启智能化转型,累计投入达120亿元用于智能化研发体系建设。这笔巨额投入不仅有力推动了牧原自身的发展,也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技术外溢”的积极效应。
 
  在智能装备研发方面,牧原取得了显著成果。自主开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无针免疫设备等240万套智能装备,在养殖一线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智能装备的研发,不仅提升了牧原自身的养殖效率,还为行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技术支持。截至目前,牧原已为这些技术申请了1376项专利,其中62%的专利实现了行业共享。这种开放共享的理念,使更多养殖户能够受益于智能化技术,有力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为了促进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牧原推出了“牧原云”数字化平台。该平台集成了猪舍环境控制、饲料配方优化等12个核心模块,犹如一个庞大的“智能大脑”。通过这一平台,中小养殖户仅需支付传统智能化改造五分之一的成本,就能便捷接入“AI养殖大脑”,享受智能化养殖带来的便利与高效。过去,中小养殖户因资金和技术限制,难以实现智能化转型。如今,“牧原云”平台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使中小养殖户能够跟上智能化养殖的发展步伐,实现与大型企业的公平竞争。
 
  牧原的技术创新和共享,对智能养殖设备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牧原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国产智能养殖设备的价格下降了40%。这一价格的大幅降低,使更多养殖户能够负担得起智能设备,进一步加速了智能化养殖在行业内的普及。曾经价格高昂的智能设备如今更加亲民,降低了养殖户智能化转型的门槛,使智能化养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二)人力结构的“颠覆性重构”
 
  智能化养殖的普及,不仅改变了养殖的技术手段,也对养殖行业的人力结构产生了深刻的重构。在牧原,饲养员和兽医这两个关键岗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饲养员,作为传统养殖行业中劳动强度最大的岗位,如今正逐步转型为“数据监管员”。在智能化养殖模式下,他们无需再每日在猪舍间忙碌奔波,手动完成各项繁重工作。现在,他们只需通过手机APP,就能轻松监控20个养殖单元的情况。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预警,以便他们及时采取措施。这种转变使饲养员的工作强度大幅下降了70%。不仅如此,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人均管理生猪量突破10000头。随着工作价值的提升,他们的月薪也从过去的3500元大幅提升至8000元以上。这种工作环境和待遇的改善,使饲养员岗位更具吸引力,为行业留住了更多人才。
 
  兽医团队的变革同样显著,他们正逐步升级为“算法工程师”。在智能化养殖时代,80%的常规疾病诊断工作已由AI高效完成。AI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精准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猪只疾病,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和准确性。这使得兽医得以从繁琐的常规诊断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复杂病例的研究中。这种转变不仅推动了兽医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促使整个行业的兽医人才结构从传统的“经验型”向更具创新性的“研发型”转变。未来,兽医将不仅仅是疾病的治疗者,更是智能养殖技术的研发者和推动者,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四、行业启示:智能化如何重塑生猪养殖的“底层逻辑”
 
  (一)成本曲线的“陡峭下探”
 
  智能化养殖为生猪养殖行业带来的最直观变化是成本的显著降低。牧原智能化养殖场的数据显示,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成功节省了30%的人工成本、25%的饲料成本以及40%的防疫成本。这些成本的降低使牧原的全成本降至13元/公斤,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足足低了2.5元。在生猪价格低迷时期,这种成本优势为牧原提供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在2025年上半年,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猪价一度跌至15元/公斤以下。许多传统养殖户在这场价格战中艰难生存,甚至面临亏损。而牧原凭借智能化养殖带来的成本优势,依然保持盈利。这种成本上的巨大差距,不仅使牧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也为行业树立了新的成本标杆,促使更多养殖户关注和探索智能化养殖之路。
 
  河南内乡的试点数据也充分证明了智能化养殖的成本优势。在该试点中,应用牧原智能装备的中小猪场取得了显著成效。生猪成活率从85%大幅提升至93%,意味着更多仔猪能够健康成长,为养殖户带来更多收益。出栏日龄缩短了12天,不仅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还减少了养殖过程中的能耗和管理成本。年收益更是提高了35%,让中小养殖户切实感受到了智能化养殖的优势。这些数据表明,智能化养殖不仅适用于大型企业,对于中小养殖户同样是提升效益、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
 
  (二)产业格局的“去中心化”
 
  智能化养殖的普及正悄然改变着生猪养殖行业的产业格局。过去,规模化养殖企业凭借资金和规模优势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智能化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格局,使中小猪场也拥有了与大企业竞争的机会。
 
  如今,即使是年出栏仅5000头的中小猪场,也能借助智能化设备实现“精准饲喂+智能环控”。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使中小猪场在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上逐渐向规模化企业靠拢。行业集中度也开始从70%集中于规模化企业的格局,向“大中小协同”的方向转变。那些占比30%的专业化小场,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智能化工具的助力,在细分市场中找到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在有机猪肉市场,一些专业化小场利用智能化设备严格控制养殖过程中的环境和饲料,生产出高品质的有机猪肉,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地方品种保护和开发方面,小场也能够通过智能化手段对地方品种猪进行精准选育和养殖,保持其独特的品种特性,满足市场对特色猪肉的需求。智能化养殖使生猪养殖行业的竞争更加多元化,不再是规模化企业的单一主导,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全球竞争的“中国方案”
 
  牧原的智能养殖模式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竞争力,为中国生猪养殖行业赢得了国际声誉。牧原的智能养殖模式已成功输出至俄罗斯、越南等国,成为中国智能养殖技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
 
  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给生猪养殖带来诸多挑战,生猪死亡率一度高达15%。牧原的智能养殖模式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智能环控系统精准调节猪舍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环境参数,使生猪死亡率成功降至6%。这一显著成效不仅为当地养殖户带来了实际利益,也为全球生猪产业应对不同气候条件提供了宝贵的“气候适应性”解决方案。
 
  牧原的智能养殖模式输出,标志着中国正从传统的养殖大国向“智能养殖标准输出国”转变。中国不再仅仅是生猪养殖的生产基地,更是智能养殖技术和标准的引领者。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智能养殖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为中国农业科技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一席之地。随着智能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有望在全球生猪养殖行业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推动全球生猪产业向智能化、高效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五、未来已来:当每个猪场都有一个“AI大脑”
 
  秦英林在大会上描绘的“智能养殖蓝图”正加速成为现实。按照规划,未来3年,牧原将实现智能化装备对全国50%规模化猪场的覆盖,5年内推出“无人值守猪场”解决方案,使生猪养殖彻底摆脱“靠天吃饭”“靠人管理”的传统模式。
 
  在这场变革中,智能化设备和AI技术将成为猪场的核心“大脑”,每头猪的生长数据都将被精准记录,每个养殖环节都有AI提供保障。在这种模式下,养猪业不再是周期波动的被动承受者,而是掌握确定性的价值创造者。智能化养猪通过精准的环境控制和饲养管理,能够稳定生猪的生长周期和质量,降低因环境变化和疾病带来的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
 
  正如秦英林所言:“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它让每个养殖户都能用上‘未来科技’,让古老的养猪业真正拥有‘现代尊严’。”智能化养猪不仅提升了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养猪业的认知,使这个古老的行业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