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能去化的“表象”与“实质”:数据背后的多空博弈
(一)淘汰母猪屠宰量环比激增8.2%,却暗藏季节性“烟雾弹”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2025年9月样本地区淘汰母猪屠宰量达到38,650头,环比涨幅为8.2%,这一数据使得市场“减产加速”预期一度升温。然而,回顾历史走势可以发现,9月屠宰量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季节性惯性的体现。气温下降刺激了鲜肉消费,院校开学带动了团膳需求,生猪屠宰量同步回升,淘汰母猪作为副产品被动增加。数据显示,淘汰母猪白条与生猪分割品在华北、西北市场的重合度超过40%,其屠宰量增长与生猪屠宰量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87,可见并非单纯由产能去化所驱动。
(二)能繁母猪存栏连降三月,却仅达“轻伤级别”
截至9月底,196家规模养殖企业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为906.29万头,环比下滑1.05%。尽管看似连续3个月处于去化状态,但实际上累计降幅仅为33万头,占总存栏量的比例不足3.6%,对整体生猪供应的影响较为有限(预计减少幅度在5%以下)。与2024年的峰值相比,当前存栏量仍高出4.45%,并且70%以上为高效能母猪,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到26头,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2%,这表明产能结构在优化而非总量锐减。
二、三大核心指标解构:为何减产“雷声大雨点小”?
(一)淘汰折扣逆势上涨:减产动力分化的“信号灯”
淘汰母猪折扣作为产能去化的关键“晴雨表”,在2025年呈现出反常走势。10月12日,淘汰母猪折扣(淘汰价/生猪价)攀升至0.76,较9月上旬的0.73上涨了4.1%,打破了“减产加速则折扣下滑”的传统认知。这一异常波动的背后,是养殖端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微妙博弈。
从供应侧来看,养殖端正在进行“精准瘦身”。在产能调整过程中,并非采取“一刀切”式的淘汰方式,而是策略性地筛除高胎龄、低产能母猪,这部分母猪占比约15%,多为5胎次以上、PSY低于22头的低效产能。与此同时,优质后备母猪的补栏动作较为频繁,补栏量达到淘汰量的60%,以确保核心产能的“软着陆”。以某大型养殖集团为例,其在9月淘汰母猪2万头,其中80%为6胎以上老母猪,同期补栏后备母猪1.2万头,品种均为丹系、美系等高产母猪,PSY预期可达28-30头,从而维持产能结构的稳定与优化。
需求端同样对淘汰折扣的上扬起到了支撑作用。淘汰母猪凭借其低价优势,在西南腌腊、西北加工市场成为备受青睐的蛋白原料。进入9月,西南地区腊肉、香肠加工提前启动,对淘汰母猪分割品的需求旺盛,带动其价格环比上涨3%。屠宰企业受利润驱使,积极收购淘汰母猪,9月收购量环比增长12%,进一步稳定了淘汰母猪价格,拉高了折扣。
(二)亏损扩大vs惜售升温:养殖端的“矛盾心态”
2025年三季度,自繁自养模式下每头生猪亏损达到150元,养殖行业面临着较大压力,然而大规模清栏潮却并未如期出现,这背后反映出养殖主体复杂的“矛盾心态”。
中小散户在亏损与成本之间艰难权衡,选择采取“边淘边补”的保守策略。当前仔猪成本高企,7公斤仔猪价格高达550元/头,占育肥总成本的30%以上,若此时清栏,前期投入成本将无法收回。数据显示,10月散户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仅下降1.2%,部分散户还趁低价购入优质二元母猪,期望在后续周期中实现盈利。
规模企业则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以时间换空间”。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在9月能繁母猪存栏降幅收窄至0.8%,转而将重心放在内部挖潜,通过优化配种流程、升级养殖技术,将M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28头,较去年同期提高5%,以增加仔猪产出对冲亏损。据卓创资讯调研,60%的规模场坚信“当前价格已触底,四季度有望反弹”,主动减产意愿较低,部分企业甚至暗中布局明年产能扩张。
(三)政策推力遭遇“市场惯性”:产能调控的“传导时差”
面对产能过剩的困境,农业农村部推出“生猪产能调控专项行动”,明确要求25家头部企业在2026年前调减能繁母猪100万头,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截至9月,实际完成率仅为37%,政策落地面临重重阻力。
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产能去化的“绊脚石”。2024年行业盈利高峰期,大量企业盲目扩张,累积了约200万头低效母猪,如今这些“库存”仍有70%在产,占能繁母猪总量的5%以上。以东北地区某中型养殖企业为例,2024年新增能繁母猪5万头,其中近30%为仓促补栏的劣质品种,当前淘汰难度大、成本高,拖累了整体去化进度。
区域去化不均衡也拉低了全国去化速度。东北、华北地区因环保政策趋严,部分中小养殖场被迫关停,能繁母猪存栏下降3.5%;而西南、华南作为传统生猪消费主产区,市场需求旺盛,养殖户惜售情绪浓厚,存栏仅下降0.9%。区域间的巨大差异,使得全国产能去化难以形成合力,延缓了整体进程。
三、市场预期分歧:减产“慢车道”下的多空较量
(一)短期:供需矛盾难缓解,价格仍承压
展望四季度,生猪市场仍深陷供需失衡的困境,价格持续在成本线下方波动。据卓创资讯预测,生猪均价大概率维持在14-15元/公斤区间,远低于行业普遍16-17元/公斤的成本线,养殖端亏损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
供应层面,压力持续增大。若11月前老母猪淘汰量未能突破500万头大关,意味着春节前生猪供应基数仍将维持高位,市场供应压力难以有效缓解。规模企业凭借规模优势,维持稳定出栏节奏,出栏量环比预计增长8%-10%;散户虽有惜售情绪,但在资金压力下,被动出栏量也将小幅增加,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需求端则相对疲软,消费淡季特征明显。居民消费热情不高,家庭猪肉采购量环比下降10%-15%;餐饮行业虽在节假日有所回暖,但整体复苏力度不及预期,对猪肉需求拉动有限。而屠宰企业库存已达45万吨,超正常水平20%,高库存限制了其采购积极性,进一步压缩了价格反弹空间。
(二)长期:产能去化的“真拐点”何时出现?
产能去化的“真拐点”,关乎生猪行业的未来走向,也是市场各方高度关注的关键转折点。真正意义上的减产启动,需要集齐三大关键信号。
淘汰折扣回落至0.65以下,是产能去化加速的重要标志。当前0.76的淘汰折扣,意味着淘汰母猪市场仍处于供需相对平衡的微妙状态,尚未达到产能大幅出清的“临界值”。只有当淘汰母猪供应显著过剩,价格大幅下挫,折扣深度回落,才能证明产能去化真正进入“快车道”。
能繁母猪存栏连续6个月同比下降,是产能持续去化的有力证据。目前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仍增长4.45%,表明行业整体产能仍处于扩张惯性中。只有当连续6个月同比下降成为现实,才能宣告产能去化进入实质性阶段,生猪供应将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散户存栏占比跌破30%,预示着规模化养殖将全面主导产能去化节奏。当下35%的散户存栏占比,意味着散户在市场中仍占据一定话语权,其分散性、灵活性使得产能调控难度加大。一旦散户存栏占比跌破30%,规模化企业将凭借资金、技术、管理优势,更加高效地推动产能优化,加速行业整合与升级。
结语:跳出“数据陷阱”,理性看待产能周期
在2025年的生猪市场中,呈现出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复杂局面。产能去化的进程看似简单,实则隐藏着诸多表象与实质的差异。淘汰母猪屠宰量的季节性增长、能繁母猪存栏量的缓慢调整以及淘汰折扣的逆势上涨,均表明市场的产能去化并非一蹴而就。
从供应侧和需求侧的深入分析可知,养殖端在亏损扩大的情况下仍选择惜售,背后是成本考量、对市场反弹的期待以及政策与市场惯性的相互作用。这种复杂的心态和行为,使得产能去化的速度远远低于预期。
市场预期的分歧也反映了当前生猪市场的不确定性。短期来看,供需矛盾难以缓解,价格持续承压,养殖端的亏损局面仍将持续。长期而言,产能去化的“真拐点”需要淘汰折扣回落、能繁母猪存栏连续下降以及散户存栏占比降低等多个信号的共同出现。
对于生猪行业的从业者和投资者而言,2025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只有深入理解产能去化的复杂性,准确把握市场动态,才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养殖企业还是相关产业链上的参与者,都需要在产能调整、成本控制和市场预判等方面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