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后半周,豆粕期价大幅反弹,截至上周五,报收于2933元/吨,较上周三盘中的低点,反弹幅度约达80元/吨。豆粕现货价格随盘面小幅走强,截至10月24日,华东地区豆粕现货一口价报2910元/吨,环比上涨40元/吨。
上涨动力存不确定性
豆粕期、现货价格的反弹动力主要来自CBOT大豆。一方面,受中美贸易会谈预期以及美国国内压榨需求旺盛的双重推动,CBOT大豆在过去一周价格重心上移了30~40美分/蒲式耳,部分抵消了巴西大豆价格贴水下跌的影响,进而带动国内大豆进口成本每吨上涨40~50元。另一方面,随着空头资金大幅减仓,市场产生了技术反弹修复的需求。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豆粕价格的反弹。
然而,短期内豆粕价格或难以就此实现企稳并走强。其一,当前豆粕价格的主要上涨动力来自宏观预期,然而这种预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旦市场情绪发生转变,或引发价格的大幅波动。其二,国内豆粕现货市场的压力尚未得到有效释放,市场参与者的情绪依旧偏向悲观。
大豆进口量大幅增加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大豆进口量显著增加,大幅攀升至8619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5%。特别是在5—9月,中国累计进口大豆6300万吨,同比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增幅高达15%。大豆进口量大幅增长,直接体现在油厂的开机情况上。5—9月,国内油厂大豆压榨量总计达到4954万吨,同比增加13%。
国庆节假期结束后,油厂压榨开机情况逐渐恢复,油厂周度大豆压榨量从217万吨增至233万吨。在此情况下,豆粕供应处于高位,油厂因而保持催提节奏。
国庆节假期后,随着下游陆续展开不同程度的补货行动,豆粕价格出现下跌,性价比优势凸显。目前,在市场对四季度供应仍存在担忧预期的背景下,下游提货积极性尚可。
虽然油厂豆粕库存有所下降,但仍处于百万吨水平的高位,这使得现货市场依旧面临压力,短期内现货基差难以摆脱负值状态。
此外,虽然预计四季度国内大豆进口量会逐月下降,但综合9月底结转的766万吨大豆来看,国内四季度进口大豆的总供应量可达3220万吨。这一供应量足以覆盖月均880万吨的压榨需求,显示四季度国内大豆供应相对充足,市场不存在供应方面的担忧。
需求预期依然较旺盛
不过,国内豆粕需求同样呈现旺盛态势。由于以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板块均处于高存栏状态,饲料需求同比显著增加,进而带动豆粕需求的增长。5—9月,国内豆粕现货周均表观消费量达到171万吨,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55万吨。
目前,尽管生猪和禽类养殖行业处于全面亏损状态,但养殖板块去产能的节奏较为缓慢,四季度高存栏的状况难以改变,饲料需求依旧维持在高位。
此外,今年下半年菜粕供应受到限制,秋季北方连续降雨影响花生粕、棉粕等杂粕的供应。而且,豆粕目前的现货价格维持在近几年同期的相对低位,性价比高,仍然是植物蛋白的首选。因此,四季度豆粕需求预期依然旺盛。
然而,前期巴西大豆压榨利润大幅缩水,截至10月24日,12月船期的巴西大豆对中国盘面的榨利已倒挂230元/吨,这使得近期国内采购巴西大豆船期的节奏推进迟缓,2026年一季度的进口大豆需求尚未得到充分覆盖。
截至10月中旬,中国11月船期进口大豆的采购量达526万吨,完成率为88%;12月船期进口大豆的采购量约72.6万吨,完成率仅16%;而2026年1月船期进口大豆的采购量为零。目前,中国11月至2026年1月船期进口大豆仍有800万~900万吨的采购缺口,但当下巴西大豆的出口余量仅剩500万吨,并且在榨利恶化的情况下,油厂采购船只受到限制。因此,2026年1—3月,国内进口大豆供应存在明显缺口,这部分缺口的填补需要国内榨利情况好转,从而推动剩余巴西大豆和国储轮换大豆进入压榨流程。
基于此逻辑,国内豆粕期货和现货价格均处于低估状态,价格有向上修复的预期。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