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10日全国外三元价格排行榜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2014年02月10日全国内三元价格排行榜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2014年02月10日全国土杂猪价格排行榜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2014年2月10日猪评:雨雪天气促局部地区猪价反弹
据锐奇数据监测的当地生猪报价信息统计,2014年02月10日全国各省生猪平均价格为12.59元/千克,较昨日猪价上涨0.04元/公斤,涨幅为0.32%;较上周同期猪价(02月03日)上涨0.02元/公斤,涨幅为0.16%(见图1)。今日猪粮比为5.48:1,较昨日猪粮比上涨0.02,涨幅为0.30%;较上周同期猪粮比(02月03日)上涨0.01,涨幅为0.26%。


2月26日生猪市场行情与昨日震荡上涨,全国生猪价格最高地区为宁夏省,生猪平均价为14.00元/千克,最低地区为黑龙江省,生猪平均价为11.457元/千克,两地区差异非常明显,全国大部分地区生猪行情震荡调整。
近日全国生猪价格较年前有所回暖,主要受到雨雪天气的影响,中、东、西南地区猪价反弹较为明显。部分地区生猪价格反弹,却未能领涨全国猪价走势,雨雪天气未来几天还将继续影响部分地区的生猪价格。整个春节期间,生猪价格一改节前一路下滑的态势,呈现波动行情,生猪供应量仍旧较多,猪肉消费量也未曾达到预期。随着春节长假的结束,被腊肉透支的消费仍将继续低迷,国家生猪调控预案有望开启,养殖户须密切关注相关消息。望养殖户继续做好饲养管理,关注疫病发展形势防止饲料霉变,及时调整存栏结构,适时出栏。
中国大量引进种猪致养殖效率低 浪费粮食400亿斤
近些年,一些畜牧企业盲目从国外大量引进种猪,未经风土驯化直接推向市场,导致生猪养殖效率低下、粮食浪费惊人,且给我国生猪产业带来重重隐患。许多业内人士和专家疾呼,相关部门应制定育种战略、完善选育体系、整合市场资源,促进适合国内生态环境和饲养模式的种猪品种选育,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粮食浪费惊人
最近,湖北省一些生猪养殖户发现,市场上本土猪种越来越少,绝大部分都是国外引进品种。这些引进品种产仔率虽高,但死亡率也明显更高,生猪变得越来越难养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遇到的这一问题正是困扰我国养猪业的大难题。
在武汉市汉阳区养猪20多年的刘树来说,近年来,他饲养的杜洛克三元杂交猪长到100来斤时,稍有疫病就可能成批死亡,一批300多头猪中一次会死二三十头,“以往本土猪种患病打些青霉素就能好,现在这些洋猪用再好的药也不见效,这些猪死得太令人心痛了”。
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振华说,相对于本土猪,外国生猪品种具有日增重快、瘦肉率高等优点,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批量引入国外瘦肉型猪种。相对于高成本、高技术的长时间驯化改良种猪,直接引进种猪繁殖品种增重快、产仔多、相对经济效益高,因此大部分种猪场情愿直接引种推向市场立即获益,而非进行改良选育。但这些种猪的后代很容易退化,并易出现成活率低等问题。
据介绍,急功近利地大规模盲目引种,使我国种猪年平均进口量从2000年至2007年间的约2100多头,到2008年达到近1.2万头,2012年高达1.8万多头。目前国内饲养的生猪中,基本被杜洛克、大约克夏、长白三种国外种猪杂交品种垄断,所占比例超过70%。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喻传洲说,由于近10年来大规模引进国外种猪,生猪死亡率上升,导致国内母猪养殖效率低下,国内母猪年提供的出栏商品猪数量整体明显下降。要维持我国当前年生猪出栏量,必须养殖5000多万头成年母猪,而美国、丹麦等养猪强国,每头母猪年提供出栏猪数量在20头以上,“要是能达到这样的养殖效率,我国仅养3500万头母猪就行了”。
猪死亡率高、养殖效率低,更是带来惊人的粮食浪费。王振华说,一头生猪长到100斤时,包括母猪繁殖用料在内共需消耗饲料400斤。目前,1头母猪年提供出栏猪数量从2005年的16头下降到14头,每年减少的两头生猪出栏量绝大多数在100斤左右死亡,相当于一头母猪每年浪费粮食800斤。以当前全国5000万头母猪计算,我国因生猪养殖效率低下造成的粮食损失高达400亿斤,相当于1亿人一年的口粮消费。
“洋猪”带来三大隐患
据业内人士分析,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以及“重引种、轻选育”造成的“洋猪遍地”现象,严重制约我国走向养猪强国,且对我国生猪产业带来三大隐患:
一是推高养殖成本。“洋猪”死亡率高,成为我国生猪养殖成本上升的一大推手。刘树来说,一年死30头就得净亏上万块饲料钱,这些都得摊入养猪成本。武汉天种畜牧公司副总经理刘师利告诉记者,一些养猪强国养猪成本在人民币5元/斤左右,而我国由于生猪存活率低,每斤养殖成本高达7元,“这直接推高了老百姓餐桌上的猪肉价格”。
二是带入疫病。面对引进国外种猪带来的丰厚短期利益,国内不少种猪场争相引进,一些猪场正规途径难以实现便通过走私等方式引种。喻传洲说,种猪引进渠道杂乱,不少种猪活体或冻精引进未经过国家检疫,加剧了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生猪疫病的传播。
如蓝耳病1987年在美国爆发后,1995年传入我国;圆环病毒病1991年在加拿大首次发现,随后很快在我国出现。由于大量引种,这些国外生猪疫病逐渐替代传统的猪瘟、肺疫、丹毒三大病,成为我国养猪业主要威胁。
丰泽农牧海外上市 养猪企业沉浮纳斯达克
李汉英所指的风险正是中国养猪行业的“症结”所在,即价格和成本的风险。作为养猪专家,胡建国对数据如数家珍。这几年,国内养猪的成本一直较为稳定,多在7元/斤至7.5元/斤之间,经营较好的企业可以把成本控制在7元/斤以下。而企业毛利有多高,必须看猪肉价格变动。
胡建国回忆,2006年是毛猪价格最低的一年,毛猪价格最低达到3.5元/斤,全行业亏损。但随即回升,并在2008年达到高峰。当年毛猪价格在8.5元/斤至9.5元/斤之间;而2009年,最高同样达到9.5元/斤。因此,到了2010年,各路诸侯都宣称要“进军”养猪业。
2010年,高盛等外资金融机构、武钢集团等央企,以及丁磊这样的互联网人士纷纷“计划”圈地养猪。以“网易养猪场”为例,其计划总面积约1200亩,并要为中国探索“第三代养猪模式”,但时至今日,并未有“丁氏猪肉”面市。
按照专家对记者的估算,总面积约1200亩的养猪场,光养猪场建设,投资就超过2亿至3亿人民币,加上其他营运成本,投资可能超过5亿。而网易2010年的利润不过22亿人民币,拿出数亿元去养猪,即便丁磊有心,远在大洋彼岸的股东也未必会同意。显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互联网领域,拿钱搞研发远比养猪更紧迫。
“养猪这个事,你一口气砸下10亿元,可能也什么都看不到。”对于国内投资者间歇性的“养猪热”,着名农业产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张利庠对记者说,养猪业有“三高一低一长”的行业特性:高投入、高技术和高风险,利润低加上周期长。因此,行业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想赚钱的人,一种是养猪的人。
“中国的农民最质朴,也不怕亏,他们才是最能安心养猪的一群人。”张利庠说。
李汉英认为,自己就是“安心养猪”的人。接受记者采访之时,海外的审计机构正在武汉“年审”丰泽农牧的财务信息,同时,还要去现场实地考察养猪场和饲料场建设进度。李汉英说,每年的“年审”都持续近半个月,“不安心”过不了关。
“这比国内严格。”丰泽农牧的一位人士坦言,海外上市责任大,但“收获”却并没有想象的多,“比国内上市差远了”。
事实上,丰泽农牧的海外资本市场之旅的确不是特别“划算”,远没有国内那些拿到A股上市许可的同行幸运。以2010年下半年在A股上市的一家以养猪为主业的中部牧业公司为例,其当年营收约3.8亿人民币,利润刚超过4000万元。丰泽农牧2010年的营收比之略逊一筹,但利润却达到816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已超过前者。
但是,这家牧业公司上市融资超过3亿,而丰泽农牧只从纳斯达克拿到12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成人民币也不到1亿。随后,前者被爆多次造假。但奇怪的是,这些并不影响这家牧业公司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2012年,这家牧业公司竟通过审批,得以发行超过3亿的公司债。而公司债利率极低,正是李汉英求之不得的。
胡建国说,之所以“9场”空置,原因是要给新引进的100多头法兰西大白猪“腾位”。法兰西大白猪极为“矜贵”,无法和其他品种混养,必须单独清空一处养殖场。还要反复消毒,猪场空置数月才能满足卫生需求。“空置”是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并未造假。
随即,公司赶紧向美国证监会进行了反馈,还提交了国家农业部批示和省市农牧业主管部门的文件。最后,直到这批法兰西大白猪在天津的国家隔离场完成45天隔离检疫,被运回武汉后,大家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下。
尽管风波平息,但美国股市对中概股的冷热已变。在浑水、香橼等机构的做空风潮中,部分中概股的财务造假行为被坐实,因而中概股在纳斯达克进入“冰霜期”。大环境之下,丰泽农牧不能幸免,其股价从此跌跌撞撞,大部分时间在1美元上下徘徊。
中概股遇冷,股价走低,这意味着要继续通过股市再融资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因此,3年多以来,丰泽从未有过再融资。而事实上,这3年,丰泽农牧一直都很需要钱。“这个行业,资金会一直都很紧张,但也能挺过去。”李汉英说。
直到前不久,资金问题才有了缓解。2013年9月,华中地区最大的创投机构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认购了丰泽农牧公司增发的276万股普通股。此次交易,后者获得了前者320万美元的注资,但也意味着控股权易手。
“既增加了压力,也减轻了压力。”创始人李汉英对自己失去了控股权颇为坦然。她说,进入这行之前,没有想到压力这么大,创投机构加入,是分担压力。但如果从自己作为企业经理人的角度来看,创投机构希望高回报,这又意味着压力增大。
成本驱动
从创业开始,李汉英的压力很大程度都是来自于资金。养猪企业,好像天生就有“资金饥渴症”。
在2005年离职创办丰泽农牧之前,李汉英是武汉本地的一名检察官,在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和商人圈子内有一定资源。2010年上市之前,丰泽农牧在武汉已拥有了9个直营养猪场,它们多数都是通过对黄陂、蔡甸等区的已有养猪场整合而来。
从纳斯达克融资之后,丰泽在武汉收购了第十家养猪场,从而开始了上市后的新一轮扩张。目前,其养殖基地主要是两个,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恩施。武汉的养猪场主要从事原种猪养殖,年出栏生猪超过15万头。由于原种猪附加值相对较高,这一板块盈利稳定,也是目前主要的现金流来源。
下一步的扩张重点是在湖北恩施建设黑猪基地,这也是公司未来的投资重点。按计划,恩施基地将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将分别建立一个大型育种基地和饲料厂,对农户供应猪苗和饲料;同时,还将建设一个大型直营养猪示范场,对合作农户进行技术指导;最后,公司要从农户手中以事先约定价格收购生猪。
基地第一期工程建成后,年出栏黑猪将达到20万头。加上武汉基地的产量,意味着公司年出栏头数将超过35万头。不过,这个数字在全国的养猪企业中并不突出。而在李汉英看来,尽管数量不占优,但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黑猪利润高,盈利空间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公司+农户”模式和丰泽早期在武汉采取的“直营”猪场模式已有很大区别。这种运营策略的转变,很大程度源于资金限制。
按照业内估算,在湖北地区,新建一个年出栏1万头左右的猪场,其成本在1000万至1500万人民币之间。这意味着,如果要通过新建猪场的“直营”模式把产量扩大到10万头,先期投资至少在1亿以上。如果再考虑到育种、饲料生产和防疫等营运成本,投资会更多。因此,不难发现,光靠丰泽农牧在纳斯达克的融资,基本没有满足未来扩张的可能性。
那么贷款呢?事实上,从银行“融资难”和“融资贵”正是丰泽农牧要去股市融资的重要原因。
“纳斯达克那边要求严,我说的数据和财报稍有出入就会有麻烦。”李汉英并没有透露贷款数额方面的信息。但她表示,目前,养猪企业的养猪场多是租赁,因此缺乏抵押物,从银行贷款很难。因为缺乏抵押物,所以必须通过担保公司来贷款,这样就增加了融资成本。
她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从银行贷款1000万,那么15%的保证金必须放在银行不能动,也就是贷款1000万,企业得到的可用资金只有850万;此外,银行的放款利息要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20%至30%,一般在8%左右;而担保公司还要收取3%左右的费用。也就是说,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成本超过11%。这个成本对养猪行业来说,很高。
因此,丰泽农牧业也尽可能减少负债。记者查阅其财务数据发现,2012年四季度至2013年二季度的3个季度,其季末负债都超过1000万美元,并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而直到获得第二轮股权投资之后的2013年第三季度末,其负债才下降为705万美元。而在负债之中,绝大部分是融资成本较高的短期负债。
所以,这家公司目前面临着一个矛盾。靠着从纳斯达克的融资不足以为“做大做强”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而无法“做大做强”,股价难以上升,下一步融资更会变得遥不可及。因此,企业势必求变,从“直营”转变为杠杆效应更明显的“公司+农户”模式是必然选择。
行业特性
目前,世界上的养猪企业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养猪场直营,一种是这种“公司+农户”模式。前者在地广人稀、粮食原料资源丰富的美国最为流行,而后者主要存在于有着小农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后者耗费资金较少,而且可以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实际上,那些在A股上市的养猪企业多数都采取这种模式。而记者了解到,靠这种模式,南方已有养猪企业把年出栏头数做到500万头,扩张之迅猛让人咋舌。
但这种模式对于有着企图心的企业家来说,或许只是“次一等”的模式。简单讲,在这种模式中,养猪企业负责育种、饲料生产和毛猪收购并销售的环节,其实本质上是把风险最高的饲养环节留给了农户,因此也对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李汉英表示,将通过事先确定固定收购价格的方式,为农户分担部分风险,好让合作农户安心养“好猪”。
李汉英所指的风险正是中国养猪行业的“症结”所在,即价格和成本的风险。
作为养猪专家,胡建国对数据如数家珍。这几年,国内养猪的成本一直较为稳定,多在7元/斤至7.5元/斤之间,经营较好的企业可以把成本控制在7元/斤以下。而企业毛利有多高,必须看猪肉价格变动。
胡建国回忆,2006年是毛猪价格最低的一年,毛猪价格最低达到3.5元/斤,全行业亏损。但随即回升,并在2008年达到高峰。当年毛猪价格在8.5元/斤至9.5元/斤之间;而2009年,最高同样达到9.5元/斤。因此,到了2010年,各路诸侯都宣称要“进军”养猪业。
2010年,高盛等外资金融机构、武钢集团等央企,以及丁磊这样的互联网人士纷纷“计划”圈地养猪。以“网易养猪场”为例,其计划总面积约1200亩,并要为中国探索“第三代养猪模式”,但时至今日,并未有“丁氏猪肉”面市。
按照专家对记者的估算,总面积约1200亩的养猪场,光养猪场建设,投资就超过2亿至3亿人民币,加上其他营运成本,投资可能超过5亿。而网易2010年的利润不过22亿人民币,拿出数亿元去养猪,即便丁磊有心,远在大洋彼岸的股东也未必会同意。显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互联网领域,拿钱搞研发远比养猪更紧迫。
“养猪这个事,你一口气砸下10亿 元,可能也什么都看不到。”对于国内投资者间歇性的“养猪热”,着名农业产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张利庠对记者说,养猪业有“三高一低一长”的行业特性:高投入、高技术和高风险,利润低加上周期长。因此,行业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想赚钱的人,一种是养猪的人。
“中国的农民最质朴,也不怕亏,他们才是最能安心养猪的一群人。”张利庠说。
李汉英认为,自己就是“安心养猪”的人。接受记者采访之时,海外的审计机构正在武汉“年审”丰泽农牧的财务信息,同时,还要去现场实地考察养猪场和饲料场建设进度。李汉英说,每年的“年审”都持续近半个月,“不安心”过不了关。
“这比国内严格。”丰泽农牧的一位人士坦言,海外上市责任大,但“收获”却并没有想象的多,“比国内上市差远了”。
事实上,丰泽农牧的海外资本市场之旅的确不是特别“划算”,远没有国内那些拿到A股上市许可的同行幸运。以2010年下半年在A股上市的一家以养猪为主业的中部牧业公司为例,其当年营收约3.8亿人民币,利润刚超过4000万元。丰泽农牧2010年的营收比之略逊一筹,但利润却达到816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已超过前者。
但是,这家牧业公司上市融资超过3亿,而丰泽农牧只从纳斯达克拿到12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成人民币也不到1亿。随后,前者被爆多次造假。但奇怪的是,这些并不影响这家牧业公司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2012年,这家牧业公司竟通过审批,得以发行超过3亿的公司债。而公司债利率极低,正是李汉英求之不得的。
“我们当时也曾希望在A股上市,但排到了300位之后。”胡建国回忆说。
广东养猪散户正面临彻底出局的危险
从猪场拆迁说起
在过去30多年中享受了粗放式增长红利的养猪业,已经陷入发展困境。自2005年以来,关于养猪业需要变革的呼声就不绝于耳。对于大多数猪场而言,此刻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近年来,珠三角各地已经率先掀起猪场拆迁潮。广东省东莞市自2005年起开始清理养殖业污染,中途由于生猪市场的大幅波动,政策一度摇摆不定,但2012年5月东莞再度出台“禁猪令”,规定猪场无论大小,以“环保不达标”、“猪舍没有报批”等各种理由遭到清除。2013年东莞通过了《东莞市“十二五”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工作方案》,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禁猪令”,打破了东莞养猪的最后一点幻想。增城市拆迁猪场的行动来得更加猛烈,从2011年起采用“堵疏结合”的方法整治养猪场,截至2013年8月19日,累计已经清拆养猪场7252家,占总数的99.5%。深圳、佛山、中山、惠州等城市清拆猪场的报道也屡见报端。
在这些猪场清拆行动中,许多养殖户因此付出了惨痛代价,甚至彻底退出了养殖业。“偌大的珠三角,容不下一头猪”的预测逐渐成为现实,令人无奈。
环保就像是广东养殖业的“阿喀琉斯之踵”。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广东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猪场超过1万家,占该省的60%。这部分猪场约中仅30%建设了大中型沼气处理设施,办理了排污许可证的更少。对于散户而言,一无政策扶持,二缺资金投入,在环保上更是难有作为。也就是说,一旦地方政府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大约有70%的猪场难逃被强制拆迁的结局。
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角度讲,地方政府清理“脏、小、散、乱”猪场,要求养猪场迁至土地资源更为宽松的地区,本身无可厚非。只是,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过于简单而粗暴,虽合乎法规,但止于情理。将环保后果完全由养殖户来承担不合理,地方政府应该考虑到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建立政府与养殖户之间的对话平台,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有必要制定合理的补偿方案。这种一拆了之、不拆罚款、拒拆抓人的执法行为,既寒了人心,也伤了政府公信力。
事实上,广东并非不需要养猪业。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及收入增加等因素驱动,广东猪肉消费需求依然保持增长态势。政府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广东生猪出栏要达到5245万头,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0%以上,废弃物资源利用率90%以上。倘若各个地方政府如此卖力地清拆猪场,而非加以引导,未来谁来养猪?猪肉从何而来?一拆了之实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与健康养殖才是正道。在这一点上,《方案》(编者注:《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奖促治”的主导方向更符合生产实际,也更有人情味。
十字路口
随着养猪投入加大、生产成本升高、市场风险加剧,加上产业政策频出,散户的生存形势不容乐观,产业结构亦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个显着特征就是行业规模化发展加速。据了解,目前中国每年的生猪需求量6.3亿头,其中40%为散户养殖。近几年我国规模化养猪发展迅速,目前基础母猪500头、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大型猪场约有2500个,约占全国总出栏数量的10%.而在未来10年内,自繁自养50头~500头基础母猪或年出栏1000头~10000头的规模猪场将是发展主流。预计到2020年,存栏50头基础母猪或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或养猪企业)年出栏量将达到总出栏量的50%以上。
散户经营日益困难,正在面临彻底出局的危险。养猪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可以说大局已定,作为畜牧大省的广东,这一步伐走得更快一些。
对于政府而言,如何引导这一场变革依然是一大挑战。2008年广东省农业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局联合印发了《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2008年~2020年)》,要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发展环境友好、清洁生产、可持续、健康养殖生猪产业,保护水资源与环境,综合利用生猪生产废弃物,使污水达标排放。
现在回头来看,《规划》执行的没有预期顺利。当然,这种情况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地土地资源已经相对紧缺,养猪业一不带来税收,二要给予财政扶持,三是食品安全的风险也高,因此并不是一个很受地方政府欢迎的产业,这也产生了来自地方政府内部的阻力和障碍;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以来,该省养殖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菜篮子供应有保障,加上养猪业积弊已久,地方政府失去了推进养猪业变革的压力和动力。既存在阻力,又缺乏动力,就使得养猪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放慢了下来,甚至在一些城市明显出现了“盛极而衰”的态势。
湘潭有望成立首个生猪产业院士工作站
春节前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一行来潭,就湘潭市的生猪产业、沙子岭猪保护与开发,以及共同筹建湘潭首个生猪产业院士工作站等进行考察。
作为我国动物分子遗传育种学的专家,李宁院士在动物品种改良、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研制、动物功能基因组、克隆分子机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沙子岭猪,我国畜禽遗传资源重点保护品种,具有肉味鲜香、营养和医学价值高等特点。据考证,沙子岭猪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商周时代,湘潭就有养沙子岭猪的记载。
在先后考察了沙子岭猪肉专卖店、伟鸿原种猪场、沙子岭猪资源场,并听取了湘潭市生猪产业及院士工作站建设情况的汇报后,李宁院士认为,湘潭在沙子岭猪资源保护、杂交利用和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愿意带领其技术团队与湘潭开展科技合作。
“希望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沙子岭猪全基因组测序,并使沙子岭猪瘦肉率由目前的42%提高到50%左右,为增强沙子岭猪的市场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李宁院士表示,在湘潭建立生猪产业院士工作站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建议双方就相关具体内容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温氏集团年上市肉猪突破千万头
12月28日上午,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总部办公大楼举行“年上市肉猪突破千万头”新闻发布会。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新天,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宫桂芬,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郑惠典、广东省农业厅畜牧处处长罗道栩等重要嘉宾和媒体朋友,集团在家总裁级领导、集团职能部门和养猪公司总经理级干部代表、养猪公司合作养户和客户代表等共130多人,一起见证了温氏集团在养猪业务上树立的新里程碑。本次新闻发布会吸引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以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还有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等中央、省、市、县及香港地区的20多家媒体记者前来采访。
集团总裁温志芬在致辞中表示,1999年集团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规划,并制定了“稳步发展养鸡业,加快发展养猪业,积极探索养牛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战略。温氏集团从1997年发展养猪,经过16年的时间,上市肉猪突破了1000万头,肉鸡8.6亿只。下阶段,温氏集团还将继续重点推进养猪业务的发展,打造中国鲜活食品第一品牌、做世界一流农牧生产企业。
何新天在讲话中指出,千万头目标的实现是温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更是中国畜牧行业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标志着温氏集团在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养殖企业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标志着中国养殖业企业正朝着世界一流的水平稳步前进。
来自中山的温氏集团肉猪客户农智杰在发言中表示,温氏将“温氏食品,自然好品质”作为产品的质量定位,制定了一系列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技术规范,全面推进无公害养殖,确保了产品的好品质、高安全特质,彻底解决了客户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温氏集团自1997年开始发展养猪业,每年肉猪上市数量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30%。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生猪出栏量约为6.67亿头,温氏集团上市813.9万头,约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1.22%。2013年,温氏上市肉猪预计将达到1020万头,年上市肉猪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生猪生产企业。第一名是美国的史密斯菲尔德公司。
目前,温氏集团已经与上海、广州、番禺、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地签定生猪供应协议,成为多个城市的放心肉供应基地,广东省内挂牌的猪肉特约经销点超过300个。
温氏集团上市肉猪都采用“公司+农户”模式生产,具体流程为:公司向养户提供猪苗、饲料、疫苗以及技术服务等,养户按照公司规定标准建设猪舍,并按照公司饲养管理要求,将猪养约150日,养至110公斤左右,再由公司将肉猪销售给客户。
2012年,温氏养猪户累计获得养殖效益14.5亿元,户均养殖效益8.78万元。截至2013年11月,温氏养猪户养殖效益累计约为14.7亿元,户均约10万元。
目前,温氏在广东、海南、吉林、内蒙等17个省(市、自治区)都部署了养猪公司,满负荷生产后,上市肉猪将超过3000万头。
集团创立于1983年,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为主导、兼营农牧设备、食品加工的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现代大型畜牧企业集团,目前已在广东省等全国20多个个省(市、自治区)建成160多家一体化公司。2012年,集团上市肉鸡8.65亿只,肉猪813.9万头,肉鸭1437万只,总销售收入335亿元,预计2013年销售值超过350亿元。
昌图县2014年2月10日第6周畜牧业价格监测信息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