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牛肉出口困局:75%依赖中国市场,多元化之路如何破局?

2025-09-02来源:肉类食品网文章编辑:灵儿[点击复制网址]
|

  一、现状直击:中国撑起阿根廷牛肉出口“半边天”

  (一)惊人依赖度:70%-75% 牛肉销往中国

  阿根廷牛肉出口联盟(ABC)主席拉维蒂诺近期发出警示:2025年上半年,阿根廷70%-75%的牛肉出口集中于中国市场,年出口额超过25亿美元,中国稳居其第一大买家之位。此数据背后,体现的是中阿牛肉贸易的深度关联。自2018年中阿牛肉贸易协议升级以来,阿根廷对华牛肉出口量年均增长 12%,2024年更是创下76.35万吨的历史新高。

  从价格维度分析,阿根廷牛肉依托潘帕斯草原天然放牧、成本较低的优势,在国际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其对华出口牛肉均价维持在3800-4200美元/吨,相较于澳大利亚、美国等牛肉出口国,性价比优势显著,契合中国市场从高端餐饮至普通家庭的多元需求。例如,国内众多烤肉店主打阿根廷谷饲牛肉,以实惠价格吸引消费者,使得阿根廷牛肉成为大众餐桌上常见的食材。

  (二)牛内脏出口协议迎来突破

  在深化与中国市场合作的进程中,阿根廷正加速开拓新的增长点:价值1.2亿美元的牛内脏出口协议已完成技术及卫生条款磋商,预计11月正式签署。据阿根廷牛肉促进协会(IPCVA)披露,2025 年前四个月,该国牛内脏出口量达3.91万吨,其中牛舌等高端产品单价超过3180美元/吨,协议落地后有望带动年出口额增长20%以上。

  当前,阿根廷牛内脏出口已在国际市场初露锋芒。2025年4月,其牛内脏出口量 9200 吨、价值1580万美元,平均单价1730美元/吨。换算成人民币,每公斤约12元,若以牛肚等常见品类计算,每斤价格不到 7 元,仅为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60% - 70%。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牛内脏消费市场,火锅、卤味等餐饮业态蓬勃发展,对牛肚、黄喉等牛内脏需求旺盛,年增速超过 15%。一旦协议生效,阿根廷牛内脏将凭借价格与品质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成为中阿贸易新的亮点。

  二、单一市场风险:巴西竞争加剧,政策波动暗藏危机

  (一)国际竞争白热化:巴西 “截胡” 中国市场

  在国际牛肉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下,巴西成为阿根廷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拉维蒂诺指出,由于对美出口受阻,巴西将大量牛肉转销至中国,给阿根廷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压力。2024年,巴西对华牛肉出口量达133万吨,占据中国进口牛肉市场 47% 的份额,远超阿根廷。2025年,巴西对华牛肉出口量更是激增15%,达到132.3 万吨,这一数据直接压缩了阿根廷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两国在冷冻牛肉领域的价格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争夺中国市场,阿根廷和巴西不断压低价格,致使阿根廷牛肉均价从 2022年的5900美元/ 吨降至3360美元/吨,利润空间被压缩了18%。这种激烈的价格竞争,不仅使阿根廷牛肉企业的利润大幅减少,也让整个阿根廷牛肉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二)“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的隐患

  高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正逐步显现。2025年3月,因阿根廷2550厂等企业违约,中国暂停部分工厂牛肉进口,当月阿根廷对华出口量骤降 23%。这一事件让阿根廷深刻认识到,过度依赖中国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将对其牛肉产业造成巨大冲击。

  此外,中国近年来加强进口牛肉保障措施调查,海关监管趋严,叠加国际地缘政治波动,使得阿根廷牛肉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症”成为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中国市场的任何政策调整或需求变化,都可能对阿根廷牛肉出口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中国对进口牛肉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疫要求不断提高,若阿根廷牛肉不能及时满足这些要求,就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三、破局之路:多元化战略加速,瞄准美日高价值市场

  (一)深耕中国市场:从 “卖牛肉”到“卖全产业链”

  尽管阿根廷在积极寻求市场多元化,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依旧不可替代。阿根廷并未打算放弃中国市场,而是选择升级与中国的合作,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除了即将签署的牛内脏出口协议,阿根廷还在推动 30 家肉类工厂获得中国注册资质,计划拓展冷鲜牛肉、有机牛肉等高端产品的出口。

  这些高端产品在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2025年上半年,阿根廷对华冷鲜牛肉出口量增长了35%,单价较冷冻牛肉高出 40%,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例如,盒马鲜生等生鲜电商平台上,阿根廷谷饲冷鲜牛肉的销量持续增长,其细腻的口感和丰富的大理石花纹,深受消费者喜爱,价格虽比普通冷冻牛肉高出不少,但依然供不应求。这不仅提升了阿根廷牛肉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形象,也为其带来了更高的利润空间。

  (二)开拓 “第二战场”:美国、日本市场成突破口

  面对单一市场的风险,阿根廷正加速 “去中国化” 尝试,积极开拓美国和日本市场,将其作为市场多元化的突破口。

  在美国市场,阿根廷目前的出口配额仅为2万吨,但他们正通过双边谈判争取将配额扩大至5万吨。为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阿根廷还计划推动高端谷饲牛肉进入美国商超渠道,目标是在 2026 年使对美出口额突破5亿美元。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牛肉消费市场之一,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旺盛。阿根廷牛肉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相对较低的价格,有望在美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在日本市场,阿根廷全力争取日本开放全境牛肉进口。目前,阿根廷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完成30家工厂的日本农林水产省认证,瞄准寿司、刺身等高端消费场景。预计首年出口量可达 1.5 万吨。日本消费者对牛肉品质要求极高,阿根廷牛肉在满足日本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后,有望凭借其高品质和独特风味,在日本高端牛肉市场分得一杯羹。

  四、内忧未解:存栏下降、屠宰量低,制约出口潜力

  (一)养殖业深陷“缩水”困境

  阿根廷牛肉产业不仅面临外部市场的挑战,内部生产也遭遇诸多困境。受干旱和饲料成本上涨影响,阿根廷牛存栏量持续下降。据阿根廷农牧渔业部数据显示,2025年,阿根廷牛存栏量降至5000万头,较2020年减少 12%。在过去的五年里,存栏量平均每年下降2.5%,这一趋势严重制约了牛肉的产量。

  除了存栏量下降,阿根廷的屠宰效率也令人担忧。目前,阿根廷牛平均屠宰重量仅220公斤/头,远低于巴西的240公斤、澳大利亚的300公斤。这意味着每头牛的出肉量比国际同行少15%-20%,直接影响了高端牛肉的产出。例如,在高端牛排市场,由于阿根廷牛肉的大理石花纹不够丰富,肉质不够紧实,很难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导致其在国际高端牛肉市场的竞争力不足。

  (二)加工产业面临 “停工潮”

  2025 年以来,阿根廷牛肉加工产业陷入停工危机。已有 6 家牛肉加工厂因成本高企宣布停工,其中包括 1399厂等大型企业。这些工厂的停工导致出口加工能力下降了10%,严重影响了牛肉的出口。

  阿根廷农村协会警告称,如果政府不取消出口限制、补贴饲料成本,年底前可能再有 15% 的加工厂停产。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将进一步加剧供应链危机,导致牛肉出口受阻,价格波动加剧。加工厂停工还会带来大量工人失业,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五、未来展望:在平衡中寻找 “安全边际”

  (一)短期:牛内脏协议成 “及时雨”

  11 月即将签署的牛内脏出口协议,无疑将为阿根廷牛肉产业注入一剂“强心针”。这一协议的达成,不仅是中阿贸易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更是阿根廷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寻求突破的关键举措。预计协议生效后,每年将为阿根廷带来1.2亿美元的稳定外汇收入,有效缓解因牛肉价格下跌导致的出口收入压力。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随着牛内脏等副产品出口的增加,其在阿根廷牛肉出口中的占比有望在短期内从目前的 15% 提升至 25%。这不仅有助于分散单一肉类产品的市场风险,还能进一步挖掘阿根廷牛肉产业的潜力,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牛舌为例,作为牛内脏中的高端产品,其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备受青睐,价格也相对较高。阿根廷丰富的牛舌资源,一旦进入中国市场,必将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为阿根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长期:多元化是唯一“解药”

  从长远视角来看,阿根廷牛肉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摆脱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拉维蒂诺强调,阿根廷需在3-5年内将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降至50%以下,通过构建“三足鼎立”的出口格局,降低市场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阿根廷将继续巩固与中国市场的合作,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确保出口规模的稳定。同时,加大对美国、日本等高价值市场的开拓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出口利润。此外,积极拓展中东市场,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牛肉需求,为出口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阿根廷还需从国内产业入手,加强自身竞争力。推进规模化养殖,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牛的存栏量和屠宰重量。力争将屠宰重量提升至 250 公斤 / 头以上,以满足国际市场对高品质牛肉的需求。只有如此,阿根廷牛肉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结语:从 “依赖” 到 “平衡”,阿根廷牛肉的生死突围

  阿根廷牛肉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农产品贸易的深层逻辑——不存在永远的“稳定市场”,唯有不断迭代的抗风险能力。当 75% 的鸡蛋置于同一个篮子中,无论是加大篮子容量,还是拓展更多篮子,都需要勇气与智慧的双重支撑。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阿根廷的多元化战略未必是坏事:适度的竞争与多元供应,才能让消费者始终享受 “舌尖上的稳定”。未来,中阿牛肉贸易走向何方?阿根廷能否成功开拓新市场,实现华丽转身?我们拭目以待。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