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种“卡脖子”破局:中外联姻改写种猪“芯片”格局
(一)跨国合作破解“引种-退化”怪圈
在生猪产业体系中,种猪育种环节占据着核心地位,堪称生猪产业的“芯片”,但长期以来,这也是制约我国生猪产业自主发展的关键瓶颈。我国生猪育种长期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不仅消耗大量资金与资源,也对产业安全构成严峻挑战。每次从国外引进种猪,虽短期内可提升养殖效益,但因缺乏核心育种技术,种猪性能在几代繁衍后迅速退化,不得不再次引种,导致对国外种源的长期依赖。
2025年9月,首农股份与全球育种巨头Genus plc的合资公司正式成立,为打破这一困局带来契机。作为国内首个聚焦抗蓝耳病种猪商业化的合资项目,双方合作实现优势互补。Genus作为全球动物育种领域的领军企业,拥有PIC?抗病育种技术,在种猪基因选育、疫病抗性研究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首农股份深耕本土养殖多年,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构建了完善的养殖体系,对国内市场需求和养殖环境有着深刻认知。
双方合作旨在深度融合Genus的前沿技术与首农的本土优势,大幅提升种猪性能。计划将种猪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行业平均的26头提升至32头,即每头母猪每年多提供6头断奶仔猪,显著提高繁殖效率。同时,将料肉比降低10%,减少猪生长单位重量所需饲料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该合作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生猪产业提供更优质、抗病的种猪资源,从源头上提升猪肉生产效率,保障市场供应的稳定与安全。
(二)本土巨头的育种“朋友圈”扩容
除首农与Genus的合作外,国内生猪养殖巨头纷纷在育种领域开展合作,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形成联合育种的发展态势。新五丰与法国科普利信的法系种猪联合育种项目具有代表性。新五丰作为湖南农业集团旗下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在国内市场具有广泛影响力,拥有完善的养殖产业链。法国科普利信是全球顶尖的生猪产业链企业,在种猪育种、饲料配方、养殖管理等方面拥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
双方合资成立湖南五丰利信育种公司,新五丰占股51%,科普利信占股49%。通过合作,新五丰引入优秀的法系种猪,法系种猪以繁殖性能高、肉质鲜美著称。优质种猪的引入为新五丰的种猪群体注入新的遗传变异和潜能,有望大幅提升种猪生产性能。同时,科普利信的尖端种猪育种技术、精准营养配方以及全球化供应链资源,将与新五丰的运营能力深度融合,助力新五丰开拓市场,优化养殖成本与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牧原股份与托佩克公司合作打造的种猪核心场备受关注。该核心场于去年开工建设,总投资1.36亿元,占地约200亩,投产后预计存栏母猪可达1200头,年出栏种猪3万头。此次合作将托佩克公司的优良种猪资源与牧原的二元轮回育种技术紧密结合,致力于培育性能更优良的种猪。托佩克的种猪具有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等优势,与牧原自主研发的二元轮回育种技术相辅相成。二者结合后培育出的“牧原1号”种猪,在同等饲料条件下,出栏时间缩短7天,瘦肉率提升5%,不仅提高养殖效益,也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
北京东方艾格分析师徐洪志指出,这种“技术联姻”打破了我国依赖进口种猪的局面。随着本土巨头联合育种项目的持续推进,我国在种猪育种领域的技术自主可控能力逐步增强。预计到2026年,本土优质种猪自给率将突破40%,这意味着我国生猪产业在种源上对国外的依赖将进一步降低,产业安全得到更有力保障。这些联合育种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为我国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二、全产业链融合加速:从“猪圈”到“餐桌”的无缝对接
(一)订单农业重构产销关系
在生猪产业全产业链融合进程中,订单农业成为重塑产销关系的重要模式。越秀农牧与钱大妈集团的合作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今年6月,双方签署生猪订单养殖合作协议,聚焦广东市场,致力于整合从养殖到生鲜配送的全链条品质管控。
越秀农牧作为越秀集团旗下专注生猪全产业链的业务平台,拥有现代化养殖体系和丰富养殖经验。通过标准化、自繁自养模式,确保优质猪源的稳定供应。钱大妈作为社区生鲜零售领域的领先企业,深耕广东市场多年,拥有2000多家门店,构建了庞大的销售网络。其“不卖隔夜肉”的经营理念获得消费者高度认可。
双方合作基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对品质的共同追求。越秀农牧根据钱大妈的订单需求,定制化养殖大白猪、无抗猪等特色毛猪产品。这种“以销定产”模式有效避免传统养殖模式中因市场波动导致的产能过剩或不足问题。钱大妈利用自身销售渠道优势,将越秀农牧养殖的优质猪肉迅速推向市场。通过“凌晨屠宰、上午上架”的高效配送模式,确保猪肉新鲜度,使猪肉新鲜度提升30%,损耗率降低至2%,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
这种订单农业模式的成功实施,让消费者享受到更新鲜、安全的猪肉产品,也为企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单头生猪附加值提升15%,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互利共赢。在传统生猪养殖模式中,养殖户面临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收益不稳定。订单农业模式为养殖户提供稳定销售渠道和价格保障,使其能够专注于养殖环节,提高养殖效率和品质。
(二)跨界合作催生高端品牌
除订单农业外,跨界合作成为生猪产业全产业链融合的重要趋势。叮咚买菜与四川高金食品的黑猪产业合资公司是这一趋势下的成功范例。今年4月,双方正式成立合资公司,联手对黑猪产业进行深度布局。四川高金食品拥有20多年的高原黑猪养殖经验,是《中国黑猪》标准的制定者,在黑猪养殖、屠宰加工等方面技术积累深厚、经验丰富。叮咚买菜作为生鲜电商领域的头部企业,拥有庞大用户群体和先进线上销售平台,在市场推广和品牌运营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双方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高金食品负责黑猪的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确保产品品质和供应稳定性。叮咚买菜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和市场洞察力,负责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通过开发黑猪肋排、黑猪香肠等特色产品,成功打造差异化的高端黑猪品牌。这些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热烈追捧,溢价率达40%,复购率超30%。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这种“养殖端+零售端”的深度绑定,推动生猪从大宗商品向品牌化消费品转变。在传统生猪市场中,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通过跨界合作,企业能够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具有差异化的品牌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叮咚买菜与高金食品的合作,不仅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黑猪肉产品,也为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和方向。未来,随着消费者对品质和健康的追求不断提高,这种跨界合作模式有望在生猪产业中得到更广泛应用。
三、联姻潮背后:行业转型的三重驱动逻辑
(一)周期低谷倒逼效率革命
2025年,生猪市场陷入低迷,均价长期低于成本线,全行业亏损严重。这一严峻形势促使生猪养殖企业重新审视发展模式,从单纯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增效。据相关数据,头部猪企在此期间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5%,其中60%的资金投入到育种和全链融合项目,力求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牧原股份在与托佩克公司合作的种猪核心场项目中,引入先进的AI选种系统。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种猪的基因数据、生长性能、健康状况等多维度信息进行精准分析,实现种猪精准选育。通过该系统应用,种猪选育效率提升40%,育种成本下降20%,不仅缩短种猪选育周期、提高选育质量,还降低企业育种成本,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新希望六和在养殖环节引入智能养殖设备,通过传感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猪舍环境的精准控制。这些设备可实时监测猪舍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环境参数,并根据猪只生长需求自动调节,为猪只提供更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同时,智能养殖设备可实现对猪只的精准饲喂,根据猪只体重、生长阶段等因素自动调整饲料投喂量和营养成分,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通过这些技术应用,新希望六和的养殖效率显著提升,养殖成本降低15%。
在饲料研发方面,大北农集团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出新型低蛋白日粮。这种日粮在保证猪只营养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豆粕等高蛋白原料使用量,不仅降低饲料成本,还减少氮排放,更加环保。与传统日粮相比,新型低蛋白日粮成本降低10%,同时猪只生长性能和肉质得到有效保障。
(二)政策护航下的产业链升级
为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产业链升级提供有力支持。2024年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明确提出,到2026年要实现“育种自主率提升、全链附加值提升”的双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政府对联合育种项目给予30%的补贴,对全产业链示范项目提供低息贷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合作,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在政策红利刺激下,生猪产业合作热情高涨。2025年上半年,行业新增57个合资合作项目,同比增长120%。这些项目涵盖育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系统。
在育种环节,政府补贴政策吸引众多企业加大对种猪育种投入。一些企业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育种技术,开展联合育种项目,提高种猪品质和性能。在养殖环节,政府对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给予支持,推动养殖方式升级。许多养殖场采用智能化养殖设备,实现精准养殖,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在屠宰加工环节,政府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屠宰技术和设备,提高猪肉品质和安全性。一些企业还加强对猪肉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销售环节,政府支持企业开展电商销售、冷链物流等新型销售模式,拓宽猪肉销售渠道,提高市场流通效率。一些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直接将猪肉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三)规模化争议中的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从2021年的53%迅速攀升至2024年的近70%,规模化养殖在带来高效生产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争议。原民盟南充市委李明全指出,规模化养殖虽提高生产效率,但带来垄断、生物安全和系统脆弱性等风险。在一些地区,大型养殖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占据大量市场份额,挤压中小养殖户生存空间,导致市场竞争失衡。同时,规模化养殖集中程度高,一旦发生疫情,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生物安全风险加大。此外,规模化养殖对饲料、疫苗等上游产业依赖度高,一旦产业链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产业系统就会受到影响,系统脆弱性凸显。
面对这些问题,“公司+农户”“适度规模家庭农场”等模式应运而生,成为行业在规模化进程中的新选择。“公司+农户”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龙头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为农户提供猪苗、饲料、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等全方位支持;农户利用自身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养殖。这种模式既发挥规模化养殖优势,又保留农户养殖灵活性,降低市场风险。
神农集团是“公司+农户”模式的成功践行者。该集团通过与农户合作,建立稳定养殖基地,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与神农集团合作的农户年均增收20万元,抗风险能力提升50%。在市场行情波动时,神农集团通过调整收购价格、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农户渡过难关,保障农户利益。同时,农户积极配合神农集团的养殖标准和管理要求,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率,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
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这种模式既避免大规模养殖带来的风险,又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家庭农场主对养殖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注重猪只健康和品质,生产出的猪肉更受市场欢迎。一些家庭农场还通过发展生态养殖、特色养殖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争议与挑战:如何避免“一哄而上”的联姻陷阱?
(一)技术落地的“水土不服”风险
在生猪产业合资合作过程中,技术落地的“水土不服”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合资项目在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种猪品种时,因忽视中国养殖环境的显著差异,出现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项目实施效果。
某合资企业从国外引入一批抗病种猪,旨在提高国内生猪抗病能力和生产性能。然而,由于国内饲料配方、养殖环境和管理方式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这批抗病种猪引入后出现严重适应性问题。其繁殖性能下降10%,生长速度明显放缓,导致企业养殖成本大幅增加,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调整饲料配方,优化养殖环境,加强对种猪的管理和护理。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种猪适应性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企业也付出沉重代价。
另一家企业在引入国外先进智能养殖设备时,同样遇到“水土不服”问题。这些智能设备在国外表现良好,但在中国养殖环境中出现操作成本高、维护难度大等问题。由于国内养殖户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参差不齐,许多人对智能设备操作和维护感到困难。同时,国内网络环境和基础设施与国外存在差异,影响智能设备运行稳定性。为解决这些问题,企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养殖户进行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维护能力。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对网络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以确保智能设备正常运行。这些额外投入增加企业成本,影响智能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二)利益分配的“博弈难题”
在生猪产业“公司+农户”合作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一直是困扰双方合作的关键。由于双方利益诉求不同,合作过程中常出现龙头企业压价收购、散户违约转售等纠纷,严重影响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某地区生猪养殖合作中,龙头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自身利润空间,往往压低对农户生猪的收购价格,导致农户收益大幅减少,养殖积极性受挫。一些农户为追求更高收益,违反合作协议,将生猪转售给其他收购商。这种行为损害龙头企业利益,破坏市场秩序,使整个合作体系陷入困境。
为解决这一问题,新五丰创新性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养殖数据实时共享。通过区块链技术,农户可实时了解自己养殖生猪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和市场价格等信息,更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同时,龙头企业可通过区块链系统实时监控农户养殖过程,确保生猪质量和供应稳定性。在利益分配方面,新五丰根据市场行情和养殖成本,为农户提供10%-15%的浮动收益。这种灵活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户收益与市场行情紧密挂钩,既保障农户利益,又提高其养殖积极性。通过区块链溯源系统应用,新五丰与农户之间的纠纷率下降60%,合作关系显著改善,实现互利共赢。
(三)区域平衡的“马太效应”
随着生猪产业快速发展,区域平衡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凭借雄厚资金实力、先进技术水平和完善市场体系,吸引大量资源和投资,育种联盟迅速崛起。这些地区的生猪养殖企业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等方面成绩显著,形成强大竞争优势。
然而,西南、西北等生猪主产区面临“技术虹吸”困境。由于这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技术水平和市场体系不完善,难以吸引足够资源和投资。在与发达地区竞争中,这些地区的生猪养殖企业逐渐处于劣势,发展速度缓慢。一些企业甚至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退出市场。
为推动区域平衡发展,国家启动“种猪育种区域平衡计划”,对中西部合资项目额外给予20%的补贴。这一政策旨在鼓励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种猪育种项目,提高这些地区的种猪育种水平和生产能力。通过政策引导,一些企业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种猪育种项目,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与当地企业合作。这不仅促进中西部地区生猪产业发展,也缓解区域平衡的“马太效应”。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一些中西部地区的生猪养殖企业通过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合作,取得显著发展成果。某企业与一家国际知名育种企业合作,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种猪育种基地。通过引入先进育种技术和管理经验,该企业种猪质量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同时,带动当地农户养殖积极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结语:联姻并非终点,而是产业重构之起点
当首农与Genus的抗病种猪步入万千猪场,当越秀农牧的订单猪陈列于钱大妈的货架,中国生猪产业正历经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这些合作背后,蕴含着对技术自主的执着坚守、全产业链协同的战略智慧,更体现出对“猪周期”规律的深刻认知与尊重。
从行业视角来看,未来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养殖规模的简单比拼,而是“育种技术+终端品牌+数据能力”的全方位、深层次较量。每一次合作皆以提升效率、创造价值为导向,每一次携手皆立足于解决产业痛点。如此,中国生猪产业终将突破“大而不强”的发展瓶颈,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毕竟,在这场悄无声息的产业变革中,唯有秉持“联合”理念者,方能成为最终的“赢家”。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