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数日,全局干部职工同养殖户一道,水退到哪里,清洁做到哪里,消毒进行到哪里,避免动物尸体、污泥、污物遗留在养殖场内,密切监测动物疫情和养殖群体动态,严防疫情发生。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调查灾情,科学制定灾后畜牧业生产补救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地指导群众加强灾后管理,落实关键补救措施,加快灾后生产恢复。
1、加大对养殖场区消毒和灭源工作。向受灾养殖场(户)分发消毒药品和消毒器具,并指导对其畜禽圈舍及周边环境的消毒工作,对过水养殖场集中区域进行地毯式全面消杀灭源,确保灾后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先后调运消毒药品30吨,出动人员2400人次,消毒灭源面积60万平方米。
2、加快死亡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工作。确保死亡畜禽不出场、不出户、不外运。据统计,无害化处理受灾死亡畜禽共计303.8吨,其中生猪54.1吨、家禽230.2吨、其他动物19.5吨,深埋处理生猪6吨、家禽113吨。由于及时处理,目前灾区没有出现重大动物疫病疫情的发生,确保了水源安全。
3、加强畜禽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工作。对收集的多种畜禽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抽检,并加大了对农贸市场、冷库等经营、贮藏场所的监督检查力度。共检测产品80批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98人次。目前,没有死亡畜禽进入食品流通领域的情况发生,保证了群众食品卫生安全。
4、加紧开展生产自救和技术指导工作。在做好辖区内灾后动物防疫工作的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将技术带进受灾区域,指导受灾养殖户抓好灾后生产自救工作。同时积极帮扶其做好畜禽的填栏补栏工作,将养殖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