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2021-08-02来源:综合报道文章编辑:小琳评论:[点击复制网址]
|

2021年8月2日全国外三元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排名 省市 2021-08-01 2021-07-31 较昨日
涨跌
较上周
涨跌
东北
23 辽宁省 15.06 15.06 -0.00 0.42
26 吉林省 14.75 14.77 -0.01 0.23
27 黑龙江 14.72 14.67 0.05 0.39
华北
18 北京市 15.72 15.61 0.11 0.66
14 天津市 15.94 15.73 0.21 0.14
16 河北省 15.84 15.78 0.06 0.18
17 山西省 15.78 15.70 0.08 0.17
25 内蒙古 14.99 14.96 0.03 0.49

华东

5 上海市 16.83 16.75 0.08 0.17
3 福建省 17.03 16.98 0.06 0.48
8 浙江省 16.68 16.70 -0.02 -0.18
4 江苏省 16.94 16.57 0.37 0.86
11 山东省 16.20 16.16 0.04 0.29
9 安徽省 16.33 16.11 0.22 0.80
华中
6 江西省 16.75 16.55 0.20 0.88
12 湖北省 16.06 15.82 0.24 0.86
13 河南省 16.05 16.02 0.03 0.38
10 湖南省 16.31 16.16 0.16 0.72
华南
2 广东省 17.51 17.30 0.21 0.73
7 广西 16.70 16.48 0.23 0.40
1 海南省 19.53 19.58 -0.05 -0.04
西北
15 陕西省 15.88 15.80 0.08 0.69
20 甘肃省 15.44 15.38 0.07 0.39
28 新疆 14.38 14.39 -0.01 0.20
西南
19 重庆市 15.62 15.52 0.10 0.62
21 四川省 15.36 15.19 0.17 0.98
24 云南省 15.00 14.90 0.10 0.79
22 贵州省 15.36 15.30 0.05 0.91
全国
有833名信息员
参与本日报价
16.03 15.93 0.10 0.49

2021年8月2日全国内三元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排名 省市 2021-08-01 2021-07-31 较昨日
涨跌
较上周
涨跌
东北
22 辽宁省 14.65 14.65 -0.00 0.28
23 吉林省 14.60 14.64 -0.04 0.11
25 黑龙江 14.27 14.31 -0.04 0.02
华北
18 北京市 15.19 15.20 -0.00 0.02
15 天津市 15.51 15.62 -0.10 -0.01
16 河北省 15.46 15.42 0.03 0.28
13 山西省 15.57 15.60 -0.03 0.33

华东

6 上海市 16.11 16.40 -0.29 0.16
8 福建省 15.99 15.88 0.11 -0.12
10 浙江省 15.87 16.17 -0.30 -0.63
5 江苏省 16.11 15.95 0.17 0.59
11 山东省 15.81 15.71 0.10 0.25
9 安徽省 15.89 15.90 -0.01 0.32
华中
3 江西省 16.19 16.18 0.01 0.37
14 湖北省 15.55 15.40 0.15 0.48
12 河南省 15.76 15.69 0.07 0.29
4 湖南省 16.12 16.06 0.06 0.80
华南
2 广东省 17.11 16.99 0.11 0.30
7 广西 16.08 16.23 -0.15 0.28
1 海南省 20.50 20.50 0.00 0.00
西北
17 陕西省 15.45 15.30 0.15 0.58
19 甘肃省 15.12 15.21 -0.09 0.39
26 新疆 13.93 14.09 -0.16 0.23
西南
20 重庆市 15.04 15.19 -0.15 -0.26
21 四川省 14.99 14.76 0.23 0.99
24 云南省 14.51 14.32 0.19 0.37
全国
有351名信息员
参与本日报价
15.67 15.67 0.00 0.45

2021年8月2日全国土杂猪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排名 省市 2021-08-01 2021-07-31 较昨日
涨跌
较上周
涨跌
东北
21 辽宁省 14.32 14.26 0.07 0.32
23 吉林省 14.06 14.32 -0.26 -0.03
24 黑龙江 13.91 14.06 -0.14 -0.35
华北
13 北京市 15.01 14.92 0.09 0.00
20 天津市 14.50 14.50 0.00 -0.50
16 河北省 14.84 14.87 -0.03 0.30
10 山西省 15.28 15.34 -0.06 0.44

华东

2 上海市 16.03 16.43 -0.39 0.33
4 福建省 15.77 16.05 -0.28 0.29
15 浙江省 14.88 15.37 -0.49 -0.92
9 江苏省 15.40 15.26 0.14 0.85
11 山东省 15.17 15.18 -0.00 0.27
7 安徽省 15.52 15.52 0.01 -0.02
华中
3 江西省 16.01 15.83 0.18 0.67
12 湖北省 15.11 14.96 0.15 0.55
8 河南省 15.41 15.25 0.16 0.36
5 湖南省 15.73 15.62 0.11 0.73
华南
1 广东省 16.50 16.27 0.23 0.52
6 广西 15.72 15.71 0.01 0.30
西北
14 陕西省 14.89 14.95 -0.05 0.69
18 甘肃省 14.73 14.89 -0.16 0.34
25 新疆 13.63 13.87 -0.25 0.28
西南
19 重庆市 14.69 14.51 0.18 0.33
17 四川省 14.73 14.46 0.27 1.15
22 云南省 14.28 14.05 0.22 0.45
全国
有335名信息员
参与本日报价
15.04 15.06 -0.02 0.30

猪评:周末猪价涨幅明显,8月生猪供应缺口加大?(2021年8月2日)


  据数据统计,2021年8月2全国各省外三元猪均价为15.81元/公斤,较昨日上涨0.15元/公斤,较上周同期猪价(7月26日)上涨0.30元/公斤。

  今日全国27省、直辖市范围内,共计26省份猪价上涨,1省份猪价下跌。全国最低价为新疆,较昨日上涨0.02元/公斤于14.42元/公斤。

1.png

  今日部分地区猪价:四川7.5-7.8元/斤,河南7.8-8.1元/斤,江西8.0-8.3元/斤,广东8.4-8.7元/斤,湖南7.9-8.2元/斤,山东7.9-8.2元/斤,湖北7.8-8.1元/斤,河北7.7-8.0元/斤,北京7.6-7.9元/斤,辽宁7.4-7.7元/斤。

  周末猪价继续偏强上涨为主,东北及西南大部分地区猪价回涨至15元/公斤以上,全国地区间价差收窄。虽然目前市场需求仍不佳,猪肉供应仍相对充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消耗,大肥猪存栏已不多,冬季疫情对出栏生猪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叠加养殖户在天气好转后积压的生猪也陆续出栏完毕,生猪供应减少,养殖户抗价的心理有所增强,支撑猪价继续上涨,且周末涨幅相对明显。我们预计8月份国内自产生猪供应缺口较7月份会有所加大,但进口肉及企业库存猪肉量仍大,将填补一部分的市场缺口,8-9月期间猪价小幅、震荡上行的概率比较大。不过我们仍不建议养殖户过度的压栏待价,毕竟虽然猪价较6月低价时是上涨了不少,但猪价后续上涨的空间也有限,高猪价已经一去不复返,夏季市场对大肥猪也不友好,压栏待价只会加大损失。


供需总体平衡局面将持续一段时间 生猪养殖高利润阶段已经结束


  农业农村部表示,猪肉价格下降最主要原因是我国国内产能恢复比较好。

  据农业农村部对定点屠宰企业统计,6月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量2200万头,同比增加了66%。而且,生猪和母猪存栏都已经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再加上下半年,头部养殖企业和养殖大厂的出栏计划,下半年供应还是很充足的。

  可以说,上半年猪价的暴跌已经告一段落,过度下跌势头已被遏制住。业内普遍看涨三四季度猪价走势。下半年,整个消费会有所增加,这自然是会提振价格。但从生产增长的惯性看,猪肉供应也会有所增加。

  那么综合来看,可能未来一段时期内猪肉市场供需总体是平衡的,而且这种平衡局面要持续一段时间。但是,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可能养猪能够回到正常的利润水平,但是生猪养殖的高利润阶段已经结束,大家不要再赌市场,而是要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做好节本增效的各项工作,要有序出栏,摆正心态。


生猪育种翻身仗:商品猪超80%来自国外品种,中国不存在“种慌”,但行业面临“小而散”的困境


  在养猪从业者的眼中,种猪育种堪称“猪的芯片”。种猪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生猪出栏量,而我国生猪育种却是业界之痛。

  我国生猪育种行业发展存在“小而散”的问题,“卡脖子”的问题在生猪育种行业同样存在。国内生猪育种行业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如何实现生猪育种自主可控?记者日前采访了多位生猪育种行业资深人士。

  商品猪超80%来自国外品种,核心种源能够自给

  中国生猪饲养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猪种资源占全球总数的1/3。“但是,我国商品猪80%以上来自国外品种。”7月中旬,从事畜牧水产行业多年的王荣告诉记者。

  近年来,中国依赖大量从国外引进种猪,自2014年起引种量已逐步减少,2019年后,由于非洲猪瘟对我国种猪体系的破坏,叠加猪价维持高位,2020 年我国进口种猪再创新高,突破2.2万头。

  今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专访时表示,与农作物相比,更严重的“卡脖子”问题出现在畜牧业上,比如猪、奶牛、肉牛……目前大规模饲养的品种几乎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从1994年到2007年,我国本土猪种的市场占有率从90%暴跌到只有2%。如今,外国猪种几乎完全占领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

  那么,商品猪如此高比例的来自国外种猪,是不是意味着国内种猪繁育技术必须依赖外国?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商品猪种源的确主要来自国外,但国内已经构建了完整的商品猪的种猪繁育体系,核心种群已基本可以实现自给。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猪的选育逐渐开始走向瘦肉型,促进了瘦肉型商品猪生产的蓬勃发展。瘦肉型猪种源主要来自国外,据介绍,这些原种猪的后代要走上餐桌,需3代左右的时间,即从原种猪“曾祖代”到“祖代”到“父母代”再到“商品代”。“洋种猪”的繁殖能力更强,其繁育出的商品猪,具有瘦肉率高、生长快等特点,可满足国内巨大的肉蛋奶需求。

  但随着养殖环境和选育技术的迭代,这期间存在种猪退化的问题,一旦国外关闭种猪出口通道,我国的生猪育种可能面临“卡脖子”风险,所以保障生猪市场的核心种源自足供给具有战略意义。

  “种猪是生猪产业的芯片和核心,国内的生猪育种技术与国外还存在一些差距,且国外的育种基因等也在不断更新,引进外种猪可以丰富种猪基因资源、改良生猪品种、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在我国瘦肉型猪核心育种群的更新方面,90%靠国内自给,国外引进部分只到10%,生猪市场的核心种源基本能做到不依赖外国。”7月中旬,佳和农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佳和农牧”)育种负责人唐凡告诉记者,以“杜长大”(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为例,这类猪的引入和本土化持续选育,其生产效率更高、各项指标都较优秀,有力支撑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

  王荣表示,在瘦肉型猪选育的过程中,“杜长大”展现了生产效率高的特质,逐步在众多猪种中脱颖而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猪肉蛋白需求较高,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从追求高效生产来看,“杜长大”品种是最优选择,因为这类品种拥有吃得少、长得快、瘦肉率高的特征,已成为养殖户和全球生猪养殖的当家品种。

  在今年4月28日召开的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瑶生表示,从全球来看,根据本国市场需求对“杜长大”进行本土化选育,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他还表示,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杜长大”以来,和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类似,实施了本土化选育,特别是2009年启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来,进一步加快系统选育,从而保障了我国接近90%的生猪市场的种源供给。

  陈瑶生介绍,近10年来,全国年均进口种猪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更新比例不足10%,少量进口主要用于补充资源、血统更新和改善种猪性能。事实上,发达国家间都在相互进行品种交流,这是国际惯常做法,我国也是一样。

  生猪育种的“小而散”现状

  虽然构建了完整的商品猪的种猪繁育体系,不过,我国瘦肉型猪系统育种比国外晚了至少50年,商业化育种体系还不健全,种猪生长速度、繁殖力等指标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生猪育种事业不容易做,而要做到一定规模,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更是难上加难。”从2009年开始从事生猪育种的佳和农牧董事长李铁明接受采访时说。

  谈及12年的生猪育种事业,李铁明坦言:“生猪育种为什么难做?因为生猪育种短期内看不到效益,可能5-10年都没法盈利;而且风险大,期间如遇到诸如非洲猪瘟的疫病问题,育种工作可能面临中断风险。这就意味着前期育种工作归于零,一切得重头开始。企业做生猪育种这个事情,必须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不然坚持不下来。”

  近5年,佳和农牧持续开展信息数字化育种攻关。生猪品种中,丹系种猪繁殖性能好、生长快、产肉多、肉质好。李铁明介绍,今年内,公司丹系纯种母猪群将达到10万头,年供种能力达到100万头,可支撑6000万头的优质瘦肉型商品猪生产,育种规模跻身全球前三位。

  生猪育种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的工作,国内长期深耕生猪育种事业的养猪企业并不多。

  数据显示,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种猪基因是猪场养殖效益的核心,该项指标在决定猪场养殖效益的核心因素中占比高达40%,远远超过营养饲料、饲养管理等指标,故而种猪培育技术能力是生猪养殖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据陈瑶生透露,这些年来,国内的生猪育种虽然进步很快,但规范的系统选育历史积淀不足,比国外晚了近50年,核心育种群的产仔数、饲料转化率等关键性状与发达国家还有10%-30%的差距。

  此外,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时建忠也表示,畜禽种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根据走访的猪种场发现,国内生猪育种企业仍存在“小而散”的现状。全国大大小小的生猪育种企业上千家,仅湖南这一中部生猪大省从事生猪育种的企业就超过100家,但各家育种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良莠不齐,无论从人才还是技术上都无法支撑生猪育种市场在规模和技术上实现突破。

  7月中旬,多年从事生猪育种的企业主张飞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整个生猪育种市场,至今没有一个生猪育种龙头企业,看似每个养猪企业都在做育种,但规模都不大。国内生猪育种市场仍处于‘小而散’的发展阶段,无法形成规模优势。跟国外的育种公司相比,国内育种企业没有竞争优势,无法做大做强,这就导致像‘区域联合育种’等运作方式效果不佳。”

  张飞透露,国内很多生猪养殖企业还只是“盯着眼前利益”,更多扮演的是种猪“二道贩子”的角色——直接从国外引进美系、法系、丹系种猪,扩繁后再将生产的种猪销往市场,“这种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国外优秀种猪基因、育种数据都无法保留下来,陷入‘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

  湖南天心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其见告诉记者:“未来,国家应该重点扶持做大一批生猪育种龙头企业,像水稻育种行业一样形成隆平高科这类龙头企业,这才能真正改变生猪育种行业‘小而散’的现状。”

  如何破解难题

  如何破解生猪育种的“小而散”的困局,打赢生猪育种的翻身仗?

  “‘有种者得天下’,生猪的种源越好,性能越优异,养猪成本就越低,养猪企业在行业就能站得越稳。”李铁明说,生猪育种要实现突破,关键是要建立分享机制,能让企业和区域联合育种平台一同共享先进育种技术。

  陈瑶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生猪育种效率的提升,让引进种猪进入“引种-适应-改良-提高”的良性循环,“做到少引种甚至不引种”。

  “通过区域化联合育种平台,加快提升国内生猪育种水平,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工作。”万其见告诉记者,第一,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区域化联合育种平台发展。比如搭建种猪基因库、数据库平台,鼓励生猪育种企业加入这类育种数据平台,分享育种数据,为选育优秀基因打基础。第二,政策层面加大对生猪育种项目投入。生猪育种行业要培育出一个新品种,投入大周期长。资金和资源应更多向生猪种业倾斜,尤其加大对生猪育种龙头的培育和支持力度。第三,提高生猪育种行业门槛。不鼓励所有养猪企业都来育种,应该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门槛,规范生猪育种行业发展,切忌一哄而上都来做生猪育种。

  国家也在积极部署相关措施。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当中,育种主攻方向已被锁定。4月28日,时建忠从三个方面作了介绍,一是要构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国家核心种公猪站+国家生猪战略种源基地”三位一体的育种新格局,支持发展区域性联合育种,推动育种体系的全面升级;二是要建立高效的智能化种猪性能测定体系,加快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新技术的应用。三是要大力推进地方猪的开发利用。


中央高度重视,政策力度空前,猪肉价格还会继续跌吗?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抓好秋粮生产,确保口粮安全,稳定生猪生产”。

  稳定生猪生产和保障市场供应,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工作。7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对稳定生猪产能作出部署,指出目前生猪产能已从一度严重滑坡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针对当前供需变化,要遵循经济规律,运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确保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

  从供应方面看,在7月30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目前,全国生猪生产已经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提前半年完成了三年行动方案确立的目标任务。

  从价格方面看,今年2月开始,生猪价格连续5个月下降,近期有所企稳,7月30日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2.14元/公斤,比前一天上升0.8%。

  一些业内专家和机构认为,不论是中央对下半年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的高度重视及部署,还是猪价出现探底回暖的信号,都表明,“新一轮的猪周期快开始了。”

  生猪产能提前恢复

  生产方面,今年二季度,国内的生猪产能基本已经恢复到往年正常水平。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4.39亿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9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恢复到2017年末的102.1%。今年上半年,猪肉产量2715万吨,同比增加35.9%。

  本轮“猪周期”最早是受到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一些地方不合理禁养限养以及周期性波动叠加影响,导致生猪供需关系紧张,猪肉价格上涨。

  为此,在2019年底,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的具体细节。

  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生猪生产恢复任务目标:2019年要尽快遏制生猪存栏下滑势头,确保年底前止跌回升,确保2020年元旦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猪肉市场供应基本稳定;确保2020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

1.png

▲四川省中江县一生猪养殖场工作人员在检查猪的生长情况。图/半月谈

  随着生猪生产能彻底恢复,三年行动方案目标已经提前完成。

  实际上,除了农业农村部的相关举措,为解决本轮“猪周期”造成的供需波动问题,国家政策空前倾斜,多部门联合出手,多政策落实,稳生产、保供给,压实地方责任,解决养猪用地与环评难题,强化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尽快恢复生猪产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19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等多部门,出台了19条政策措施,在基建投资、贷款贴息、养殖用地、绿色通道等多个方面加大了政策支持,打出政策组合拳。

  “含金量之高,历史少有。在落实责任方面,国家明确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的要求,给各地下达了生猪产能恢复任务,进一步压实了属地责任。”杨振海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三年行动方案也对各地生猪养殖布局提出了总体要求:东北、黄淮海、中南地区为生猪及产品调出区,要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贡献,实现稳产增产;东南沿海地区为主销区,自给率要达到并保持在70%左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过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保证掌控猪源达到消费需求的70%;西南、西北等地区为产销平衡区,要确保做到基本自给。根据这个要求,各地又将任务分解到市县,并定期“查账”,确保工作落实。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上述政策措施作了进一步明确,要求继续发挥跨部门协调机制的作用,在推动政策落实落地方面下功夫,加快建立现代生猪养殖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流通体系,促进绿色循环发展,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猪肉产品供应保障能力。

  分析本轮生猪生产恢复较快的原因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本刊记者表示,与前几轮“猪周期”不同,本轮“猪周期”规模以上特别是龙头企业产能恢复较快。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推出一系列空前优惠的政策,带动产能自2020年2月份持续恢复,产能触底到恢复到常态经历了大约一年半时间。

  猪肉价格出现企稳势头

  一旦生猪生产恢复到正常年水平,也就意味着猪肉价格的明显回落。

  2019年四季度以来,以能繁母猪存栏量由降转增为标志,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并于2020年三季度开始显现为猪肉产量增长。

  7月最后一周数据显示,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每公斤25.9元,比今年1月份的高价位54.2元下降了一半还多。

2.png

▲在北京市东城区一家大型商超,消费者选购猪肉产品。图/新华视点

  而从养殖端的情况看,未来一段时间里,生猪生产将持续放量。

  朱增勇告诉本刊记者,从供给来看,生猪存栏和母猪存栏分别可以判断未来6个月内和未来12个月左右的生猪出栏。6月份生猪存栏4.39亿头,已经基本接近4.41亿头的常态存栏,能繁母猪存栏4564万头,已经高于2017年。这就意味着生猪供给未来一段时间还将同比明显增加。从需求来说,受禽肉等肉类替代影响,猪肉消费需求则较2017年有所下降。

  据了解,目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正在密切监测生猪生产发展动态,抓紧研究稳定产能的措施,初步考虑建立生猪产能储备制度,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调控目标,以产销大省、养殖大县和大规模养殖企业为抓手,完善调控政策措施,协同有关部门开展逆周期调控,早研判早介入应对。

  杨振海表示,往近了看,要防止这一轮生猪产能恢复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产能过剩、养殖亏损、“猪贱伤农”;往远了看,要防止猪价大起大落的现象重复上演,从根本上夯实生猪稳产保供基础。

  “这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需要有力的、稳定连续的政策支持。”朱增勇认为,从保障生猪供给稳定的角度来说,在引导产能适度调减同时,还要保障母猪基础产能在合理水平,同时要提升种猪效率,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7月28日,国常会提出了三方面的保供应、稳价格举措:

  第一,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护生猪养殖场(户)积极性。对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不得违法违规扩大禁养区范围。稳定规模猪场存量,帮扶中小养殖场(户)提升养殖水平。

  第二,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当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减少10%以上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3个月时,各地可对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

  第三,抓好重大疫病防控,加强猪肉储备应急调节。

  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将着力做好巩固生猪生产恢复成果、加快建立稳定生猪产能的调控机制、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等三方面工作。其中,要进一步加强生产与市场的监测预警,特别是推动以能繁母猪存栏变化率为核心的调控指标,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的机制。

  朱增勇认为,出台“逆周期”产业调控政策有利于解决下跌周期内养殖主体资金和土地等问题,减少恐慌性抛售和清栏现象,有利于养殖户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从而带动产能在适度范围内调减。同时保障基础母猪产能,使供需逐渐达到平衡,有利于生猪产业稳定、保障猪肉供给和市场平稳。

  避免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

  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一轮猪肉价格变化对于养殖端的影响或将小于以往各轮“猪周期”。

  本轮生猪养殖恢复过程中,规模养殖场和大型企业贡献比较大,中小散户的业态也随形势恢复。相较于中小散户,规模养殖场和大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对于价格形势分析和调整能力强。因此本轮价格下行对行业的影响不会很大。

  新世纪以来,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推动下,规模化生猪养殖发展势头加快。202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7%左右,规模场出栏上市的肥猪已成为我国猪肉市场供应的主体。

  消费者和养殖端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是,本轮“逆周期”将持续到何时?猪肉价格是否已经见底?接下来是涨是跌?

  对此朱增勇判断,参考欧美“猪周期”变化,随着规模化水平提升,“猪周期”都会呈现延长趋势,一般会延长至5-6年,本轮“猪周期”自2018年6月开始,2020年9月进入下跌周期,预计2023年进入新一轮周期。

  针对生猪产能恢复、猪肉价格不断下降的局面,农业农村部连续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养猪场户避免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

  “要认清形势,把握好生产节奏,规避市场风险,该出栏出栏,不要盲目跟风惜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提醒养殖户,现在已进入猪周期的后半程,市场供应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价格持续性的下跌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要优化生产结构,根据情况做产能缩减,减少后续出栏量。

  朱增勇表示,对养殖主体来说,产业政策将保持稳定和连续性,后期主要任务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同时将生产经营重点转向提质增效。淘汰落后产能母猪,做好营养管理。

  “对龙头企业来说,在做好以上的同时,应当及时调整企业发展重点,提高产业所需科技的研发力度,为提升企业成本竞争力做好支撑。此外利用保险+期货等金融风险工具,降低生产环节的市场风险。”朱增勇说。


非洲猪瘟3年,猪肉价格从暴涨到“探底”


  7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促进保供稳价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会议指出,通过多措并举稳定生猪生产,目前生猪产能已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针对当前供需变化,要遵循经济规律,更多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确保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

  7月29日,农业农村部监测显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1.96元/公斤,比前一天上升1.2%。业内普遍反映,这是猪价在探底之后开始回暖的信号,有机构称,“新一轮的猪周期开始了”。

  自2018年8月份第一例非洲猪瘟病例在我国辽宁出现,自此以疫情为主线,我国生猪产能以及猪肉价格经历“巨变”——疫情暴发带来的主/被动性抛售,导致生猪存栏量急剧减少,猪肉价格暴涨。

  7月20日,在农业农村部举行的2021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表示,从今年2月份开始,生猪价格连续5个月下降。截至6月末,全国集贸市场猪肉的零售价格是24.6元/公斤,比2020年2月份的历史最高价59.64元/公斤降了一半还多,同时养殖场户也陷入了亏损。

  蔓延的疫情

  2018年8月3日,辽宁沈阳确诊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病例,这对于一个猪肉生产和消费量均占全球50%以上的国家来说,非洲猪瘟对中国的养猪行业和“肉篮子”造成了巨大影响。

  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非洲猪瘟在北方集中暴发,2019年二季度开始向南方蔓延。截至2019年7月31日,全国31个省份均有城市发生了非洲猪瘟,共150起疫情,累计扑杀生猪116万头。

  受非洲猪瘟影响,根据数据,2019年1月起,我国生猪、能繁母猪存栏量快速下降,且降幅逐月加大。生猪价格从地区分化演变到全国普涨,至2019年10月底,全国生猪均价逼近40元/公斤关口。

  记者从一些养殖户了解到,在2018年至2019年,大量的猪因非洲猪瘟被扑杀,但扑杀的数量与总量比只是少数,对猪场存栏数量构成重大影响的,还有养猪户对感染非洲猪瘟后亏本的恐惧。尤其是个体养殖户,很难承担得起这种风险。因此,养殖户不敢提升产能,出栏急剧减少,中小养殖户的置换和退出也导致了猪价攀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猪肉产量4255万吨,下降21.3%。从生猪存栏和出栏的情况来看,也出现了明显的下跌。2019年,生猪存栏31041万头,同比下跌27.5%;生猪出栏54419万头,同比下跌21.6%。如此之大的缺口,自然导致了猪肉价格上涨。

  疫情防控和政策扶持

  非洲猪瘟首次传入我国后,疫情迅速发展。国务院办公厅随后印发了关于做好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手段。通知提出的防控措施可归纳为“灭、查、限、禁”。

  灭,即快速消灭疫源。一旦发现疫情,迅速抓好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查,即针对生猪交易市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厂、北部边境省份等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全面加强排查监测;限,即限制生猪移动。要求各地切实加强生猪调运监管,同时从严从重处罚违法调运行为。禁,即禁止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

  为落实通知要求,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发生疫情省份生猪及其产品调运要求,严格查处非法生猪运输,限制生猪的大范围流动。由于中国的猪更多的是跨省运输,此举大幅度降低了非洲猪瘟的危害。

  同时,为确保老百姓“肉篮子”猪肉供应,从中央到省、再到市都密集出台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以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进一步提高存栏、补栏量,保障市场供应,防止生猪生产和价格大起大落。

  自2019年底,政府对养猪业进行了大力度的扶持。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七个部门出台了17条政策措施支持生猪生产发展。包括对生猪生产发展、动物疫病防控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贴、猪场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时间延长、增加能繁母猪保险保额、对整车合法运输种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等多种措施。

  在政策利好和市场行情的双重带动下,养殖场补栏的积极性开始恢复,向好的因素增多。

  除了“正邦、牧原、温氏”生猪行业三巨头以外,阿里、京东、网易等多家互联网企业也涌入了生猪养殖业,生猪存栏量持续提升。

  新冠疫情下的“猪周期”

  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的“猪周期”,是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肉价格高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到很低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这十几年来,猪给我们上了一堂市场经济课。”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表示,经济学有一个原理叫蛛网理论,凡是有一定生产周期的农产品,比如说猪肉,会受蛛网理论的约束,通俗地讲,“即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价格,本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所以这十几年我国猪肉的价格一直是上上下下的。”

  这种周期性大幅波动,使猪农叫苦不迭,“赚一年、赔一年”,“价高伤民、价贱伤农”。

  2018年5月,市场定义为新一轮猪周期的起点,在非洲猪瘟背景之下,猪价在2019年10月见到周期高点,从生产周期来看,产能已经由减转增发生量的变化,价格进入下行阶段。但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猪价高位区间被拉长。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10月能繁母猪存栏实现2018年4月后环比首次增长,随后持续环比恢复。2019年12月27日,全国猪肉批发市场均价42.89元/公斤,比11月1日价格高峰52.40元/公斤下降18.15%。

  受随之而来的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猪肉价格没有出现调头往下的趋势,至2020年2月份,全国猪肉批发市场均价站到了59.64元的历史“高位”。当月CPI同比涨幅5.2%,推动CPI上涨的主要是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达到了135.2%。

  为缓解市场猪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增加市场猪肉供应,2019年9月以来国家持续向市场投放储备肉,保供政策对猪价上方形成压力。2020年全年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38批,累计投放量为67万吨,这一数量相对于全年猪肉产量来说,影响相对有限,但短期能起到调节市场的功能。

  跌破成本价

  2020年生猪养殖利润处于历史高位,中间虽有反复,但至年底有统计数据显示自繁自养利润仍有2117.79元/头,外购仔猪利润558.71元/头。

  利润驱使下,市场补栏热情积极。

  本轮扩/复产虽仍是大厂先行,散养户角色亦不可小觑。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20年全国规模猪场比年初增加1.6万家,散养户比年初增加228万户。

  同时,在与非洲猪瘟缠斗了近两年后,农业农村部于2020年5月宣布,非洲猪瘟病毒已经在中国定殖并形成较大污染面,其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

  伴随着猪肉产量快速增长,生猪产能持续释放。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生猪生产逐步恢复。2020年三季度末,生猪存栏37039万头,同比增长20.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822万头,增长28.0%。

  2020年10月,猪肉价格开始明显调头往下。北京新发地统计部门负责人刘通介绍,去年10月初,白条猪批发平均价走势图与2019年同期的走势出现十字交叉、价格也由同比大幅上涨转变为明显下降,“这是毛猪产能明显恢复的重要标志。”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从今年2月份开始,生猪价格连续5个月下降,6月末,全国集贸市场猪肉零售价格是一公斤24.6元。这个价格比去年2月份的历史最高价59.64元降了一半还多,养殖场户也陷入了亏损。

  北京新发地董事长张玉玺说,北京市6月15日猪肉批发价格曾经下降到16.5元每公斤,同比下降了50.2%,“已经达到农民养猪成本的临界点。”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表示,对普通市民来讲,大家可能感受到猪肉价格便宜了,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养殖利润不断下降,养殖场户陷入亏损。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既不利于产业长期稳定发展,也不利于猪肉长期的稳产保供。

  由于猪粮比价在今年6月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国家发改委连续两次发布预警,启动三批临时收储“托市”。同时,积极指导各地做好收储工作,形成“托市”合力,稳定市场预期。农业农村部也提醒养猪场户避免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

  在各方密切配合下,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势头得到初步遏制。7月28日最新统计,猪价稳中上涨,华东地区全部持平;华中、华南、华北地区除江西、湖北、湖南上涨以外,其他地区全部持平;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除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持平以外,其他地区全部上涨。

  建立调控机制

  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包括三条,首先是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规模猪场存量。帮扶中小养殖场(户)提升养殖水平。其次,要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当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减少10%以上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3个月时,各地可对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第三是要抓好疫病防控,加强猪肉储备应急调节。

  姚景源表示,猪价周期性波动不断,当中有多个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完善补贴政策、提高预警信息,加快生猪的产供销一体化建设。有数据显示,中国的生猪散养比例占到了80%,规模养殖仅占20%。“相对来说,目前规模化养殖还是有所盈利,散养确实是已经快要跌破成本。”散养猪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造成中国生猪生产、加工与销售的脱节,供需失衡就会导致游资的介入,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曾就此分析称:“全球主要猪肉市场均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例如美国和欧盟。并且随着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周期呈现延长趋势。提高生产稳定性是减缓猪价周期性剧烈波动的最有效的措施。”

  朱增勇在一次报告中说:“202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仅有18万户,全国仍有2000多万户小型养殖户,生猪自繁自养仍然占据80%,中国未来依然适合适度规模猪场。”

  辛国昌也表示,必须要提醒广大养猪场户的是,高利润阶段已经结束了,不要再赌市场,要多关注农业农村部门的官方预警信息,要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做好节本增效的各项工作。“不要听信市场上的一些小道消息,不要盲目压栏,要有序出栏,不要以投机心态来安排生产,要做好长期的节本增效工作。”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