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7日养猪业重要信息汇总

2022-04-07来源:综合报道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猪评:生猪供应压力较大 收储提振作用显得力不从心(2022年4月7日)


  今日综合均价:

  2022年4月7日,中国主流市场出栏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商品大猪加权日均价下跌,全国生猪出栏加权日均价12.46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0.08%。

  今日全国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猪均价:

  1. 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2.53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0.21%;

  2. 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2.16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上涨0.01%;

  3. 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1.76元每公斤,相比昨天下跌0.26%。

  图表:2022年4月7日中国外三元+内三元+土杂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11.png

  备注:数据来源于慧通数据研究部,红色表示涨,绿色表示跌。

  走势图分析:

33.png

  (绿色代表一周价格最低点、红色代表一周价格最高点)

  分析师建议:

  今日猪价继续小幅下调为主。新冠疫情对市场消费影响持续,短期猪肉需求难有实质性的明显好转。虽上周收储4万吨中央储备冻猪肉,且全部成交无流拍现象,但价格低于3月份收储价格,且收储能发挥的提振作用在强大的供应过剩压力下也显得力不从心。预计4月上半月期间出栏大猪价格总体再度偏弱调整的几率提高,整体行情依旧以有限涨跌震荡调整走势为主,继续震荡磨底,但价格重心有逐步缓慢上移迹象。4月下半月5月份有望阶段性触底,6月份价格总体继续底部徘徊略偏强,7-12月份价格总体逐步走高,但全国大部分地区要脱离成本线实现盈利依旧难度极高。


未来4个月猪价将持续上涨?国家统计局:3月下旬生猪涨价2.5%,豆粕价格出现“大跳水”……


  3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3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数据显示,生猪(外三元)12.2元/千克,涨幅为2.5%。

  随着阳春4月的来到,冰冻已久的猪市也迎来了回暖的转变。进入四月份以后,3批4万吨收储的来到,更像是一枚重磅炸弹进一步新版的生猪市场,加上清明假期将至,居民消费采购增多,下游贸易备货积极,白条走货速度加快,让4月猪价形成了开门红的局面。

  4-8月猪价上涨势头很难逆转

  近日,广东诸阁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松嵘在蓄牧思维【猪事3分钟】栏目中表示,今年4月份到8月份猪价稳定上涨的势头是很难逆转的。这个观点基于的一个前提是,2021年10月份全国有一个大量的去产能,很多企业原来养3万头、5万头猪,去产能之后只剩下了2万头、1万头。其中,有一个企业,经产母猪有17万头,到了2021年10月的时候已经只剩下7万头,不到原来的一半。家庭农场方面,则有两波去产能的过程,一波是去年10月份,一波是去年冬天,由于疫病的原因产能也减少了。根据诸阁靓全国近百家服务站的调研情况,有50%的区域去产能达到50%以上。基于这两个现实,4-8月份,猪价稳定上涨的趋势是很难改变的。

  国家统计局:3月下旬生猪涨价2.5%

  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3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2年3月下旬与3月中旬相比,38种产品价格上涨,11种下降,1种持平。其中,焦煤(主焦煤)3105.6/吨,跌幅达-0.9%,生猪(外三元)12.2元/千克,涨幅为2.5%。2022年3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豆粕价格大跳水,突破近4周新低

  受俄乌冲突有望缓解,南美大豆上市步伐加快,进口大豆拍卖消息落地等系列因素影响,豆粕价格于近日出现明显松动。据文华财经,目前,豆粕现货成交均价为4772.5元/吨,单日下跌138.83元/吨,已连续第4日下跌,突破近4周新低。豆粕现货价格已经连跌6日,出现六连跌,其中主流价格下降有540-850元/吨,主流区间价格至4520-4980元/吨。豆粕下跌步伐仍未停止,单日下跌幅160元/吨。随着豆粕价格的暴跌,各大贸易商开始抛售库存豆粕,将进一步扩大豆粕跌幅,豆粕价格暴跌成定局!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主要油厂43%蛋白豆粕成交均价已经降至约4770元/吨,连一向价格偏高的河南周口地区豆粕报价已经降至4980元/吨。不过,需警惕的是,近期国内的新冠疫情仍是比较严峻,封路禁行或只是一瞬间后的事情,如果交通管制及停工等原因导致到港的大豆不能及时卸货,抛储的进口大豆就算成交火爆出库运输也需要时间并运输至油厂用于压榨。在油厂进口大豆商业库存及豆粕库存均处于近年较低位置的情况下,养殖场的生猪及家禽仍有持续的需求,疫情引发可能存在的司机短缺、找车难等不可控因素仍使局部地区的豆粕价格存在较大的上涨风险。


第三轮猪肉收储无流拍 托市能否立竿见影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猪粮比自2月23日跌入5:1以来,连续6周处于《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截至3月30日,猪粮比为4.59:1,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开展年内第三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于4月2日、3日收储4万吨冻猪肉。此次从历年收储事件介绍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对猪价影响。

  猪粮比连续6周跌入5:1 收储工作迫在眉睫

  截至3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猪粮比最新数据为4.59:1,连续6周处于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当前来说,国内猪肉需求处于春节后惯性回落阶段,叠加多地口罩事件影响,抑制猪肉需求恢复,生猪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同时玉米、豆粕价格节后涨幅过大,多家饲料厂公布饲料价格上调,饲料费用占比也因此由年前的50.71%上涨至53.36%,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猪粮比连续处于5:1以内,国家收储托市工作迫在眉睫,其频次及量级或将逐渐增加。

  国家收储一般在猪价过低情况下进行,2009年至今,记录在案的国家猪肉收储共有23次左右,规模一般在4万0万吨之间。从历年收储事件来看,收储时间多发生在上半年,猪价过低的时候,同时当收储量较大时,收储对猪价提振作用较强。我们从表中也可以发现,2009年、2010年、2013年以及2019年收储量较大,相对应的1周后猪价均出现一定上涨。在收储量级一般的情况下,1周后的猪价依旧处于下跌状态,对于生猪价格提振或有限。2022年,国家已经进行了二轮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分别为3月3-4日进行的4万吨,以及3月10日的3.8万吨,总计7.8万吨,由于3月国内生猪价格受口罩事件影响需求以及规模场放量出栏情况下,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即使收储对于当时的猪价来说依旧处于杯水车薪的尴尬境地。在猪粮比持续处于5:1以下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开展年内第三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于4月2日、3日收储4万吨冻猪肉。短期来看,市场期待已久的收储消息已经落地,目前市面缺乏利好因素支撑,猪价或较难出现上涨。

  自2022年以来,国家总共进行了二轮收储工作,分3次进行,从2022年3月3日至10日的收储成交情况来看,收储成交均价自19135元/吨上涨至20223元/吨,上涨1088元/吨,其中3月3-4日基本均成交,无流拍现象,10日出现1.6万吨流拍主要在于有以下几点:1、参与收储单位资质要求严格,每个法人单位,中标不能超过10个,每个包300吨,也就是一个企业中标不能超过3000吨,经过上面二次招标符合要求企业减少;2、部分参与竞标企业资金压力较大,国储需要垫资,一些企业资金不足,不敢大量投标;3、部分企业对于后市看涨,投标积极性不高,致使出现42%的流拍率。当时收储量虽大,但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缓解,市场价格波澜不惊。

  此次第三轮收储工作总共分为4月2日进行1.18万吨(直属库)竞拍,3日进行2.82万吨(社会库)竞拍,起拍价为21610元/吨,较3月10日下跌260元/吨,同时此次4月2日成交情况如下:分割肉1.1万吨,均价19464元/吨,最低价18890元/吨,最高价19940元/吨;白条800吨,均价18817元/吨,最低价18790元/吨,最高价18840元/吨,无流拍,全部成交,虽成交情况良好,但分割肉成交价较3月10日下跌2406元/吨。据Mysteel农产品数据监测,4月2日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为12.36元/公斤,3月10日为11.92元/公斤,较3月10日下跌0.44元/公斤,此次成交均价基本与3月3日相差不大,成交价一般,对猪价或提振有限。

  目前国内能繁去化程度较慢,底部时间长度仍有不确定性,但大概率会比预估时间更长,二季度猪价大概率依旧处于二次探底阶段,短期收储工作对当前猪价来说提振效果有效。建议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决策,保持适重育肥猪正常出栏节奏,如后续生猪价格继续低位运行,国家将持续开展收储工作,推动生猪价格尽快回归合理区间。


一季度养猪头均亏损208.80元,生猪养殖行业何时迎来拐点?


  “跌跌不休”的猪价,让生猪养殖企业在一季度深陷亏损的泥潭。

  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全国生猪自繁自养的利润状况同比大幅下滑,同比亏损明显。卓创资讯分析师朱泽坤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根据卓创资讯监测数据,今年1月10日开始生猪自繁自养盈利由正转负,一季度全国生猪自繁自养平均盈利值为亏损208.80元/头,较2021年同期下降2166.56元/头。

  而从拥有生猪养殖业务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此前发布的月度销售数据中,相关上市公司皆提及,销售价格同比下滑明显。在公告中,相关公司提示投资者,生猪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下降或上升),都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未来生猪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下滑,仍然可能造成公司的业绩下滑,投资者要注意投资风险。

  生猪市场价格变动的风险是整个生猪生产行业的系统风险,对任何一家生猪生产者来讲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控制的外部风险。因此,行业的“拐点”何时来临,企业能否熬过当前的“至暗时刻”成了投资者和行业最为关心的事项。

  此前,多位分析师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曾判断,在今年二季度,生猪养殖行业或将迎来此轮猪周期的“拐点”。

  对此,朱泽坤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行业前期预测周期拐点的主要依据是,2021年6月份至7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最高点,根据能繁母猪怀孕4个月分娩、育肥6个月出栏的时间表推算,“理论上来说能繁母猪存栏最高点往后推10个月即是生猪出栏最高点。今年1、2月能繁母猪存栏虽较高,但仍不及2021年6月份至7月份的高点,同时3月份养殖端淘汰母猪的积极性较高,供应上的拐点不会改变。”

  即使行业“拐点”来临,但从全年的状态来看,生猪养殖行业仍然处在困境中。有券商研报认为,从2021年1月到现在,生猪价格持续下跌时间超过13个月,生猪养殖户进入大面积亏损。从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量来看,产能淘汰或还需持续一段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在生猪价格持续下挫的过程中,龙头养殖企业对市场格局的影响十分清晰,行业生产集中度提升明显。而叠加养殖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中小养殖企业的经营风险也随之攀升。

  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生猪养殖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的背景下,中小养殖户的发展空间会被缩减,而随着饲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和生猪价格的不断下探,生猪养殖行业呈现的利润剪刀差越来越明显,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种经营风险是无法抵御的。

  而据卓创资讯了解,2021年全国生猪养殖TOP10企业生猪出栏量17.31%,同比上涨5.05个百分点。“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大企业资金优势高,抵抗风险能力较强,有相对稳定的养殖和扩增计划。中小养殖户抵抗风险能力差,目前仍处于逐渐缩减的阶段。”朱泽坤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2年时间猪价跌去2/3,“猪肉自由”来了,养猪户经历了什么?


  养猪行业风险这么大,现在亏损又这么严重,消费者在实现“猪肉自由”时,又能做些什么呢?其实不复杂,试着学会在市场中换位思考,成为更加成熟理性的消费者群体,是促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市场更好服务我们的重要因素。

  今年春节过后,猪肉价格一路走低。近期,全国批发价格已经跌到了每公斤18元关口,集贸市场、超市的猪肉价格每斤也只有10多元,有些促销价甚至在每斤10元以下。而也就是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肉价每斤还是20多元,再往前最高的时候是30多元。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猪肉价格不止是“腰斩”,而是跌去了近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以前去菜市场50块钱只能买1斤多猪肉,现在能买3斤多。因此,有不少网友调侃说,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猪肉自由”了,现在可以把肉当饭,放开了吃。当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在购买便宜猪肉大快朵颐时,是否会想到在猪肉市场的另一头,生猪养殖户正在经历什么?

  肉贵伤民,猪贱伤农。由于猪价过度下跌,目前生猪养殖正在经历全行业严重亏损。按照每公斤18元的猪肉批发价格往上游推,养殖户出场肥猪的价格约每公斤13元多,而由于饲料涨价、防疫成本增加等因素,现在每公斤的养猪成本普遍在17元以上。算下来,养殖户每出栏一头100多公斤的肥猪,少则亏损二三百元,多则亏损四五百元。按照当前市场行情,基本上是出一头亏一头。对中小养殖户来说,假设一个月出栏100头生猪,那就是好几万元的亏损。而大型龙头养殖企业也无法独善其身,新希望、正邦、温氏等上市公司都预告去年生猪养殖严重亏损,少则几十亿元,多则上百亿元。

  生活在城市中的消费者,绝大部分可能都是只吃过猪肉,而不知道猪具体是怎么养出来的。不仅没有养过猪,而且亲戚朋友也少有养猪的。养猪行业亏损,表面上似乎跟消费者没什么关系,实则不然。因为如果养殖户持续严重亏损,势必加快淘汰产能。特别是如果过度淘汰能繁母猪,接下来生猪就会供应不足,猪肉价格就会再次大幅上涨。农民和市民通过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

  你也许会说,猪价跌了就少养点,猪价涨了就多养点,生猪产能就可以保持大体稳定,养殖户也就不会大幅亏损了嘛。但实际上,养猪不同于汽车、家具、电器等制造业,说停就能停,说减立马减。从养母猪开始到产下猪仔、育肥出栏要10个月左右的时间。仅仅只是买猪仔育肥也需要4个月左右时间,并且到点儿就得出栏、亏损也得卖出,行情不好也没法增加库存。其间,猪生病了得治,即使饲料大幅涨价了每天也不能少喂。因此,养猪不是简单根据市场行情多养少养的问题,在生产周期内不仅要经受疫病等自然风险考验,还要面临上下游巨大的市场风险挑战。有句老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形象地告诉我们养殖行业的不易。

  养猪行业风险这么大,现在亏损又这么严重,我们消费者在实现“猪肉自由”时,又能做些什么呢?其实不复杂,适当多一些换位思考即可。在当前猪肉价格很便宜时,多想想养殖户正在经历的困难,可以抓住机会适当多买猪肉、多吃猪肉,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消费、稳定价格,对于缓解养殖户经营困难、防止生猪产能过度调减是有积极意义的,帮助养殖户实际上也是在为消费者自己好。而当猪肉价格走出低谷恢复性上涨时,也要多一份理解和宽容,相信市场的力量。只要养猪能赚钱,养殖户就会积极补栏,社会资本也会进入,后期猪肉的供应就有保障。特别是相对于农村地区的养殖户,城市里的消费者更有舆论优势,在互联网上的声音更大,猪肉涨价的消息比猪肉跌价的消息更容易受到关注。如果猪价合理上涨被频频炒作,很可能会过度刺激生产,引发新一轮价格大幅波动。试着学会在市场中换位思考,成为更加成熟理性的消费者群体,是促进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市场更好服务我们的重要因素。

  当然,行业低迷时,不只是消费者,还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合力应对。要通过冻猪肉收储调节等释放积极政策信号,稳定市场情绪,提振市场信心。同时精准实施生猪产能调控,确保生猪产能保持在合理区间,防止生猪生产出现新的大起大落。对一些亏损比较严重、资金链压力比较大的养殖主体,可以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政策支持等方式,帮他们渡过难关。长远看来,要强化生猪全产业链信息监测和预警,稳定养殖用地和环保等长效性支持政策,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为什么这一轮猪周期底部超长?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好事还是坏事?


  养猪这个行业具备典型的周期性,一般而言四五年一个周期,呈现出“价格上涨—产能扩张—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去产能化”的循环,从去年开始,市场上有不少投资者,尤其是卖方机构的分析师,就认为最迟今年一季度猪周期要到达底部,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养猪概念股展开了反弹,今年以来,养猪概念股成为弱市中难得的逆势上涨板块,傲农生物(603363.SH)、温氏股份(300498.SZ)等养猪股都涨的不错,最高涨幅甚至超过100%。

  二级市场上养猪概念股的逆势上涨,实际上是预期养猪到达周期底部的反应,好比地产股,实际上政策的放松还远远没反映到地产企业的资产损益表上,但二级市场的股价已经启动了,保利地产(600048.SH)开始反弹更早,涨幅都在1倍左右。资本市场很大程度上炒的就是预期,这就相当考验投资人的前瞻性判断力。本栏目今年高度看好农业板块,根本逻辑,就是全球通胀时代,最后一定会传导到农业,比如高价石油的传导效应,带来农产品的涨价,由此进一步带来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农用物质,包括化肥、除草剂等物质的需求增加,这个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其实也不少,估值目前也比较便宜。

  言归正传,这一次猪周期的“磨底”为什么这么长呢?现在已经是二季度了,猪周期显然没有到达底部,也就是底部区域而已,背后的原因,一是这一轮的猪周期,行业集中度大大提升,比如牧原股份(002714.SZ)、温氏股份、新希望(000876.SZ)这些大企业,都是规模化养殖,规模化效应明显,头部企业抵抗周期波动的能力肯定更强,这就会延长本轮猪周期到达底部的时间进程。

  而上一轮猪周期里,散户其实不少,行业集中度远远比不上今天,一旦猪周期下行,亏损的农户是很容易去产能的,有的农户甚至直接把能繁母猪也杀了,当猪肉卖。

  其次,上一轮养猪让很多企业发了财,猪肉在中国是刚性需求,很多资本看中了这一块,大量资本进入养猪行业,有资本的助力,当猪周期处于下行期时,抗周期的能力,当然比散户要强得多。眼下,资本都在硬抗,除了牧原股份等极少数头部企业,养猪行业基本上是全面亏损了,这个时候,比拼的是谁的资金实力更强、谁的现金流更厉害、谁能够扛住这轮猪周期的“凛冬”!

  从养猪这个行业来说,目前,一是猪肉价格基本上还是处于下行态势,二是上游的原材料,玉米、豆粕都在涨,养猪企业其实是两面受压,可谓“戴维斯双杀”,亏损的幅度在加大,照理说养猪行业在加速赶底,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但超过市场预期的是,相比以往的猪周期,这轮“赶底”的时间会长很多,核心原因就是上面说的,行业集中度提升及资本的纷纷涌入。

  所以,对于猪周期概念股,还没有到达真正的底部,这个行业的预期仍然非常明确,养猪概念股未来仍然具有很大投资机会,尤其是头部养猪企业,但经历了这波强势反弹后,如果“赶底”仍然看不清迹象,养猪概念股会有个回调的过程,尤其是一季报养猪企业的业绩会很难看,到这个位置,建议投资者就别追高养猪概念股了。

  等到调整后,比如幅度20%至30%,甚至只有15%左右的时候,养猪概念股离周期性底部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一波大的行情,将扑面而来!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