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玉米市场依然欣欣向荣,山东到货量对比昨天减少200车左右,还是高达500多车,但是已经有厂家上涨收购价格了。东北地区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吉林企业的动态,燃料乙醇恢复收后一次补涨160元/吨,今天到货车辆不多,截止上午9点,10车上下。东北其余厂家到货量均不高,无下调价格现象。
据农情机构调查,目前东北地区还处于春耕时间,多数农民都在忙着种地。卖粮较少。预计本月中旬以后,随着春耕结束,基层售粮会有所增加。
但是之前考虑的农民出售自然干粮叠加烘干塔出售干粮,会导致市场有压力,价格下跌,已经看不到了。节后玉米价格如果出现回调,一定是来自政策端调控释放消息的影响。
东北地区农户和烘干塔的粮没有4月份预期的数量,对当下的行情难以产生压力。
山东地区到货量依然不少,但是企业已经出现涨跌互现的现象,虽然华北贸易商有麦前腾仓的需求,但是在东北玉米持续上涨的影响下,对后期玉米价格信心大增,目前基层粮点和加工企业之间就是1,2分钱的利润,企业向下落深点,贸易商就没了利润,玉米市场的情绪高涨,没利润谁也不会认可出粮,企业只能再调涨,就这么围绕着几分钱的价格来回波动。
五一期间,关于山东深加工企业签订远期订单收购玉米的事情议论较多,多数观点认为加工企业担心后期粮源供应不上生产,提前下手。
可能有这方面的考虑,现在看涨玉米的情绪也会传导到下游需求端,但是看看这价格确实不高,8月底1.52元/斤,咨询后得知这是要到厂的价格,加上运费实在接受不了。以目前东北玉米的库存成本,这个价格很难进关。华北历年来在2季度末以后基本要依靠东北玉米来支援市场需求,今年会出现例外吗?
2021年/2022年的东北玉米几乎独自撑起饲料需求的大任,华北玉米占有饲料使用量断崖式下降。东北不仅加工企业需求完全依靠本地粮供应,据民间调研机构估算,中储粮以及国有大型贸易企业在东北收购数量非常巨大,预计收购数量是上一年的160/100以上,东北民间贸易商的库存数量下降,是上一年的54/100左右。这个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实际具体数量很难统计,尤其国有企业的库存数量属于国家机密,企业内部不会泄露,有人堂而皇之的说得到内部消息,基本也是猜测。
2016年曾经出现过河北地区玉米倒流东北的现象,今年会不会再次出现这种局面那?东北粮大量被饲料使用,深加工企业后期收购出现困难,而华北玉米因为质量问题,滞留较多,河北介于东北和山东之间,玉米会向价格较高地区流动。
假设后期这一现象再次出现,那么玉米市场购销格局将被再次定义。需要重新审视需求端的需求能力。目前我们只是单纯从供应端来判定玉米行情,忽略有可能出现的需求变化对后期地域性行情的影响。
事实上,4月份以来,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已经提高,玉米淀粉库存快速下降,下游对玉米副产品的采购回暖。
当下的玉米市场在4月份吉林解封后上涨,地方企业涨幅在30元至50元/吨之间,北港涨幅在40元至80元之间,南港涨幅在65元至85元之间,南北港倒挂有所缓解,市场还在平稳运行当中。没有出现所谓的大涨和暴涨。
个人认为,今年小麦的收购要复杂些,但是总体行情要上涨,最近国际炒作小麦的呼声再起,这对国内即将上市的新小麦影响较大,更加助涨了原来的就看涨的情绪。小麦价格对玉米的支撑力度很坚实。
最新消息称,印度农业产区炎热天气威胁到当地小麦产量政府正在考虑限制小麦出口,率先引发美国小麦价格大涨。印度政府将今年小麦产量预估从早先的1.11亿吨调低到1.05亿吨。同时美国农业部的也公布,美国小麦作物也面临挑战,春小麦播种缓慢,冬小麦状况不佳。
国内最大的利空就是政策调控,但是大势所趋,逆势不会损敌,自会自伤。即使出现调控大方向也会以“稳”为主,保供应性投放。
今年的国际粮价确实是多事之秋,很难看跌农产品。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