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升温”,猪价上涨“猛抬头”!
清明小长假到来,在国内生猪方面,本月初,猪价维持底部拉锯的走势,价格呈现区间震荡的局面,尤其是,养殖端出栏节奏的变化决定猪价调整的前景!目前,市场购销略显谨慎,猪价以横盘为主,但是,节后,需求跟进转弱,消费支撑下滑,而供应端或有出栏增量的预期,猪价或存在超预期下降的风险!

从市场购销现状来看,目前,南北地区,养殖端出栏情绪一般,北方地区,区域生猪购销略显分歧,东北地区,养殖端出栏相对积极,屠企采购难度一般。不过,在华东以及华中地区,生猪出栏节奏偏慢,集团猪企有一定惜售的操作,屠企采购存在难度。在南方市场,西南以及华南等地,生猪购销一般,屠企收猪难度一般,市场情绪偏稳!
据机构数据显示,受阶段性供需调整,预计,4月5日,猪价以波动上涨为主,外三元标猪出栏均价在14.59元/公斤,北方市场,猪价止跌上涨,西北以及西南市场以弱稳为主!不过,短暂猪价弱稳偏强后,市场仍面临进一步下降的风险!

一方面,在供应端,上月,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完成超109%,本月,规模以上猪企月均出栏计划环比进一步增加3.25%,生猪供应水平进一步增加!且,随着气温回升,市场对于肥猪需求转弱,标肥价差持续收窄,而此前2个月,养殖端控重出栏,生猪出栏均重回升,本月,中大猪出栏压力或将加大,清明节后,市场存在超卖的风险!
另一方面,在需求端,上月,消费需求略有改善,进入4月初,受清明小长假影响,餐饮以及旅游消费回升,节日期间,猪价存在一定利好!但是,节后,消费需求进一步提振受限,尤其是,餐饮以及旅游需求减弱,城市消费跟进转差,而受气温升高,居民对于肉类需求转弱,本月中上旬,消费或有偏弱的压力,屠企开工率或将小幅回落!
因此,基于市场多方因素,清明小长假,猪价受情绪引导,价格或将以震荡偏强为主,但是,上涨缺乏持续性。小长假后,随着供应水平逐步提升,需求跟进惯性回落,猪价面临破位下降的风险!

涨,涨,涨,猪价上涨“拦不住”?
4月初,在国内生猪方面,近期,猪价以窄幅拉锯为主,3月末以及4月初,受集团猪企缩量出栏,节前下游市场短暂备货,猪价存在一定支撑,价格以波动上涨为主。不过,最近两日,猪价上涨承压,主要受养殖端出栏积极性有所转强,而需求利好有限,节前,屠企备货热度一般,猪价呈现小幅回落的走势!

不过,随着清明小长假到来,市场底部支撑转强,猪价短暂或有一定的支撑!一方面,消费需求改善,节日期间,内销市场以及城市白条购销需求改善,猪肉销量提升,尤其是,居民户外就餐增多,餐饮以及旅游需求回暖,消费对于市场有一定支撑,截至目前,样本屠企开工率在27.92%。另一方面,在供应端,清明小长假,养殖端出栏节奏减慢,南北多地集团猪企认卖积极性减弱,部分地区,头部猪企有一定尝试拉涨的心态,社会面猪场认价意愿不高,主流屠企面临一定收猪的难度!
因此,受阶段性供需调整,预计,4月5日,猪价以盘整偏强为主,北方地区,屠企报价上涨现象略有增多,但是,东北以及西南等地,市场弱稳的态势偏浓,全国外三元标猪出栏均价在14.59元/公斤,上涨0.02元/公斤左右!

然而,节日期间,猪价短暂支撑偏强后,节后,猪价仍存破位下降的风险!
一方面,4月份,南北地区气温进一步回升,市场对于肥膘猪肉需求进一步转差,这势必会进一步加剧标肥价差收窄的局面,多地或将出现倒挂的现象。受此影响,养殖端压栏增重信心或将减弱,逢高出栏意愿或将转强,适重生猪供应或有扎堆的风险!
另一方面,4月份,消费需求利好有限,虽然,月初以及月末,受节日因素影响,需求或有一定支撑,但是,从实际反馈来看,清明小长假前,屠企备货表现不及预期。且,受季节性消费淡季,居民肉类需求热度减弱,市场替代消费较为普遍,本月中上旬,消费对于猪价利好不足!
叠加,标肥价差收窄,南北市场,阶段性二育缺乏入场的积极性,主流二育仍以观望为主!毕竟,市场对于近月猪价前景略显偏空,年内生猪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这加剧了二育谨慎的心态!
因此,基于市场多方因素,理性来看,清明小长假后,猪价重心或将偏弱调整,市场不乏出现破位下降的风险,后市关注集团猪企出栏节奏的变化!
至暗时刻将至,清明节后猪价“断崖”下跌?
清明假期到来,近期,国内生猪市场,猪价延续区间震荡的基本面,生猪报价普遍横盘在14.5~14.8元/公斤,截至目前,标猪出栏均价在14.59元/公斤,春节过后,猪价盘整近月余的时间,市场呈现一定超预期的变化!

据了解,春节前后,市场普遍看空年后的前景,这加剧了养殖端降重出栏的积极性,养殖端中大猪出栏殆尽,节后,中大猪存栏失衡,大肥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而春节后,消费惯性回落,短暂养殖端逢高出栏,猪价快速跌至14.4元/公斤左右!不过,由于标肥价差坚挺,中大猪存栏偏少,养殖端控重情绪转强,且,南北地区,二育入场积极性回升,消费边际缓慢回升,猪价呈现僵持的局面,尤其是,3月中下旬前,猪价以波动偏强为主,市场表现超预期,虽然,进入3月下旬,受标肥价差收窄,气温回暖,需求跟进转弱,二育入场积极性降温,猪价重心略有回落,不过,由于集团猪企控重挺价,猪价下降幅度有限!
如今,清明假期到来,国内标猪报价维持横盘整理的局面,猪价受情绪引导,价格或将维持涨跌拉锯的走势,不过,对于清明节后猪价的前景,部分机构担忧,生猪市场至暗时刻或将到来,猪价或有“断崖”下跌的风险!

在供应端,按照母猪存栏影响10个月标猪出栏,由于24年4月末母猪存栏触底,5~11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逐月回升,理论来看,2025年4月份,受24年6月母猪存栏增加,本月生猪供应能力或将进一步增加!尤其是,母猪存栏优化,生猪生产效率提升,本月适重标猪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而受春节后,养殖端标猪压栏增重,二次育肥滚动入场,生猪出栏均重不断增加,这进一步增加本月供应压力!据机构调研,4月份,规模以上猪企生猪出栏计划环比增量或将在3.25%,供应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需求方面,清明节后,消费需求惯性回落,猪肉购销仍处于季节性淡季,尤其是,气温回升,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市场替代品猪肉供应充足!且,国内经济大环境等因素,这或将抑制需求回暖的局面,鲜品猪肉购销较为冷清,虽然,4月末,受五一小长假影响,需求跟进或将转强,但是,消费增量或将有限!

因此,理论来看,4月份,生猪市场购销仍处于“双增”的局面,但是,需求增量或将有限,而养殖端供应压力或将明显增加!尤其是,国内标肥价差持续收窄,多地已经出现了“倒挂”的局面,这或将抑制养殖端压栏增重的积极性,市场中大猪认卖意愿或将转强,而受标肥价差不足,生猪近月合约表现不佳,二育对于猪价前景仍将谨慎,短期内,入场信心或将偏弱!
由此分析,在多方因素下,个人分析,4月份,生猪市场或将呈现“先弱后强”的局面,猪价不乏出现断崖下降的风险,尤其是,清明节后,市场中大猪认卖意愿或将转强,这或将加剧猪价下行的压力!但是,进入4月下旬后,随着购销情绪回升,猪价底部支撑或将转强,市场或有温和回暖的走势!
猪企“内卷”成本战,2025如何突出重围?
猪价低迷,微利时代来临
行业现状概述
2025年,养猪行业发展态势呈现出显著变化。从市场数据角度分析,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跌落至7元区间,西北个别地区报价甚至低于7元。与此同时,仔猪市场却呈现出异常火爆的局面,15公斤仔猪价格从1月初的400多元/头涨至最高600-700元/头,涨幅将近300元/头。豆粕价格亦持续攀升,从最低2800元/吨涨至最高4000多元/吨,涨幅达1000多元/吨。
在仔猪价格与豆粕价格上涨、生猪价格下跌的“两涨一跌”形势夹击下,生猪养殖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根据发改委信息,生猪养殖头均盈利已跌破警戒线,未来仔猪育肥模式下的生猪养殖头均盈利仅为32.88元,部分养殖户已处于亏损边缘。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养猪行业已正式步入微利时代。
审视上市猪企的成本数据,更能直观感受到行业的变革。猪场动力网统计的上市猪企最新成本TOP10数据显示,这些企业成本已全部低于14元/公斤,排名前三的企业更是集体突破13元/公斤,最低降至12.4元/公斤。过去一年,这些企业成本降幅基本在15%-20%左右,2025年成本目标进一步降低至12元-13元/公斤。在猪价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猪企纷纷将降本增效作为核心应对策略,以增强自身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猪价低迷的根源在于生猪产能的持续稳定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据农业农村部公布数据,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62万头,超出3900万头基准线162万头。而且,2024年我国母猪平均PSY水平已提升至24头,这意味着2025年生猪产能充足。按照农业农村部之前的预警,2025年猪价整体较2024年将下降10%-20%,甚至存在阶段性跌至6元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市场预期下,猪企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与行情压力。如何在微利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整个养猪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降本成效显著,头部企业崭露头角
成本数据深度剖析
2025年,上市猪企的成本数据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据猪场动力网统计,上市猪企最新成本TOP10的企业,其成本均已成功降至14元/公斤以下,展现出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其中,神农集团以12.4元/公斤的完全成本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成本领跑者。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神农集团在养殖模式、饲料成本控制、疫病防控等多方面的持续创新与优化。例如,在饲料成本控制方面,神农集团充分利用云南本地粮源优势,通过与当地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降低了原料采购成本,实现饲料成本同比下降15%。
除神农集团外,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也表现卓越,构成成本控制第一梯队。牧原股份2025年1月育肥猪完全成本约为13.1元/公斤,较2024年1-2月的15.8元/公斤显著下降,降幅达17.1%。温氏股份2025年1月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12.8-13.0元/公斤,从2024年第一季度的15.2元/公斤降至当前水平,成本控制成效显著,降幅达到14.5%-15.8%。这些企业成本的大幅下降,不仅体现了自身管理水平与技术实力的提升,也反映出整个行业在降本增效方面的积极探索与进步。
头部企业优势凸显
头部猪企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数据层面,更体现在其独特发展模式与核心竞争力上。以牧原股份为例,其自繁自养一体化养殖模式,从种猪选育、仔猪繁育到商品猪育肥,实现了全产业链高效协同。这种模式使牧原股份能够对养殖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在疫病防控方面,牧原股份建立了完善生物安全体系,通过严格消毒、隔离措施以及先进疫病监测技术,大大降低疫病发生风险,减少因疫病导致的损失。
温氏股份凭借“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充分发挥公司技术、管理优势与农户养殖积极性。公司为农户提供种猪、饲料、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支持,农户按照公司标准进行养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种猪育种方面,温氏股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基因技术和先进育种方法,培育出具有优良性能的种猪,提高种猪繁殖效率和仔猪质量,进而降低养殖成本。此外,温氏股份还在多个省级单位实现成本低于13元的目标,通过区域化管理和资源整合,进一步提升成本控制能力。
探寻降本路径,精细化管理成关键
在当前猪价低迷的微利时代,降本增效已成为养猪行业的核心任务。通过对头部猪企的深入研究发现,实现降本的关键在于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饲料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管理重构三个方面。
饲料成本控制策略
饲料成本在养猪总成本中占比最大,因此,有效控制饲料成本是降低养殖成本的关键所在。头部猪企在这方面采取了多种策略,展现出卓越成本控制能力。
牧原股份通过“配方动态调整+源头粮源锁定”策略,使饲料成本占比从65%降至60%。公司密切关注粮食市场行情变化趋势,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推行低玉米豆粕配方,将小麦、稻谷与豆粕等灵活搭配,进行不同品种间原料置换,从而降低饲料成本。在采购策略上,牧原围绕粮食产区进行供应链布局,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和订单农业,构建采购生态,开拓全球采购渠道,打造公司原粮采购优势。同时,公司依托专业物流团队,整合资源,打通产销区关键物流节点,构建物流运输平台,拓展公铁海联运等多元化运输渠道,发挥规模优势,实现点到点运输成本下浮,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
温氏股份构建了“种猪-饲料-养殖”闭环产业链,自配饲料成本低于市场10%。公司在种猪育种、饲料研发和养殖环节实现高度协同,通过精准营养配方设计,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猪的营养需求,定制个性化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温氏还积极参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通过种养循环模式,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饲料原料种植,降低饲料原料采购成本,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神农集团依托云南本地粮源优势,实现饲料成本同比下降15%。公司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粮食资源,与本地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确保饲料原料稳定供应和价格优势。在饲料生产过程中,神农集团注重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饲料生产成本。公司还加强对饲料质量监控,确保饲料品质和安全性,为生猪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技术创新引领变革
技术创新是推动养猪行业降本增效的重要驱动力。头部猪企纷纷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应用先进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楼房养猪模式成为行业关注焦点。以牧原6层猪舍为代表的楼房养猪,使单头占地减少80%,人工效率提升4倍。楼房养猪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实现集约化养殖,减少土地成本。在猪舍设计上,采用先进通风、温控、智能化饲喂等系统,为生猪提供更加舒适生长环境,提高生猪生长速度和健康水平。智能化养殖设备也大大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养殖效率。
智能饲喂系统的应用,将饲料浪费率从8%降至3%。智能饲喂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猪采食情况,根据猪生长阶段和体重,精准投喂饲料,避免饲料浪费。一些智能饲喂系统还具备自动清理料槽、防止饲料霉变等功能,进一步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猪健康水平。
AI视觉估重技术的出现,为生猪养殖带来新变革。如新希望应用的AI视觉估重技术,使体重检测精度达97%,减少因人工称重带来的应激损耗。AI视觉估重技术通过摄像头采集生猪图像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生猪体重进行精准估算,实现生猪体重实时监测和管理。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体重检测准确性和效率,还减少人工称重对生猪造成的应激,有利于生猪健康生长。
育种技术的突破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因素。温氏股份通过育种技术将种猪料肉比优化至2.3,神农集团PSY从2021年的24头提升至29头,育种贡献成本下降超20%。优秀种猪品种具有更高繁殖性能和饲料转化率,能够降低养殖成本。头部猪企通过不断加大育种技术研发投入,利用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先进技术,培育出具有优良性能的种猪品种,提高种猪质量和生产效率。
管理重构提升效率
管理重构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头部猪企通过推行“阿米巴经营”、产能整合、猪场承包制等管理模式,将成本核算细化到单场、甚至单栋猪舍,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多数企业推行“阿米巴经营”模式,将企业划分为多个小经营单元,每个单元都独立核算成本和利润,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养猪企业中,“阿米巴经营”模式将成本核算细化到单场、甚至单栋猪舍,员工能够更加清晰了解自己工作成果和成本控制情况,从而主动采取措施降低成本。牧原股份将成本核算细化到每栋猪舍,通过对每栋猪舍成本和生产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计划彻底消灭16元/公斤以上场线。
产能整合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ST天邦通过产能整合,将空栏费用从1.2元/公斤降至0.46元/公斤。在产能整合过程中,企业对猪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养殖计划,减少空栏时间和资源浪费,提高产能利用率。通过整合不同场线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采购成本和管理成本。
大北农通过“猪场承包制”,使优秀场线成本比平均低2元/公斤。在“猪场承包制”下,猪场管理人员和员工对猪场生产经营负责,根据生产成绩获得相应报酬。这种模式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促使他们不断优化养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承包者会更加注重饲料合理使用、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以提高猪场经济效益。
未来挑战重重,机遇与风险并存
目标虽好,实现不易
尽管猪企纷纷设定12元/公斤的成本目标,展现出在微利时代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但实现这一目标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饲料价格波动是首要难题。饲料成本在养猪总成本中占比高达60%-70%,是影响养殖成本的关键因素。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受国际市场环境变化、自然灾害、供需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频繁且难以预测。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受全球气候变化、贸易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导致玉米、豆粕等原料价格不稳定。若未来饲料价格上涨,猪企前期通过优化饲料配方、锁定粮源等方式取得的降本成果将大打折扣,实现12元成本目标难度将大幅增加。
疫病防控也是巨大挑战。非洲猪瘟、蓝耳病、PEDV等疫病爆发,不仅会直接导致猪只死亡和生产性能下降,还会增加防疫成本,对猪企成本控制造成严重冲击。2023年冬季,北方地区生猪疫病给牧原股份等企业带来巨大影响,导致养殖成本上升。疫病爆发具有不确定性,一旦发生,猪企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疫病防控,包括购买疫苗、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增加检测设备等,这无疑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疫病还会导致猪只生长速度放缓、料肉比升高,进一步增加养殖成本。
产能出清压力同样不容忽视。当前,生猪产能仍然相对过剩,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年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62万头,超出3900万头基准线162万头。产能过剩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猪价难以大幅上涨,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挤压。为实现12元成本目标,猪企需进一步优化产能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但这一过程面临诸多困难,如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问题,需要企业付出巨大努力和成本。
竞争加剧,优胜劣汰
在成本竞争日益激烈的养猪行业,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将导致行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对于尾部企业而言,生存困境愈发严峻。由于缺乏成本优势,在市场价格低迷时,尾部企业往往难以承受亏损压力,面临被市场淘汰风险。一些小型养猪企业,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管理不善,导致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在猪价下跌时,亏损严重,资金链断裂,不得不退出市场。据统计,在过去几年猪周期中,大量中小养殖户和小型养猪企业因无法承受成本压力而倒闭,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相比之下,头部企业凭借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头部猪企如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不断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市场竞争中,这些企业能够以更低价格出售产品,吸引更多客户,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头部企业还具备更强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能够在市场波动时保持稳定生产和经营,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猪企之间并购重组也将日益频繁。一些具有成本优势和资金实力的企业,会通过并购重组方式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行业集中度。在2024年,就有多家猪企进行战略投资和合作,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实现成本进一步降低和市场竞争力提升。这种并购重组趋势将有助于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提高整个行业效率和竞争力,但也会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弱小企业将面临更大生存压力。
破局之路,降本增效正当时
在当前养猪行业面临的复杂形势下,降本增效已成为猪企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头部猪企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
然而,实现降本增效并非一蹴而就,猪企仍需在饲料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管理重构等方面持续发力。在饲料成本控制上,要进一步优化采购策略,加强与供应商合作,探索更多降低成本途径;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养殖领域深度应用,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养殖成绩;在管理重构上,要持续优化管理模式,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展望未来,养猪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只有那些具备强大成本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足。猪企应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规范和引导,推动养猪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期待养猪行业在降本增效道路上不断前行,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