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牧巨头出海新动向:从“试水”到“深耕”,全球化布局加速
在国内市场竞争渐趋激烈、行业增速逐步放缓的宏观背景下,诸多农牧企业将发展视野拓展至海外,开启全球化布局的崭新征程。这一趋势不仅是企业基于自身发展的战略抉择,亦是行业发展至特定阶段的必然走向。当前,国内农牧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显著,市场饱和度持续攀升,企业于国内市场的扩张空间愈发受限。与此同时,海外市场,特别是东南亚、非洲等地区,伴随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对肉蛋白的需求呈持续上升态势,为农牧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在此形势下,“出海”成为众多农牧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探寻新增长极的关键举措,“不出海,就出局”的理念在行业内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
(一)牧原股份:32亿砸向越南,楼房养猪模式“出海首秀”
作为全球养猪行业的领军企业,牧原股份在国内市场已构建起庞大的产业版图,其先进的养殖技术与高效的管理模式备受关注。如今,牧原将战略目光投向海外,选定越南作为其全球化布局的首发站点。9月28日,牧原股份与越南BAF农业股份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投资32亿元在越南西宁省建设高科技楼房养殖项目,并配套年产60万吨的饲料厂。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存栏母猪6.4万头、出栏商品猪160万头,这是牧原首次将国内成熟的“楼房养猪模式”输出至海外。该模式借助智能化管理与立体养殖方式,使土地利用率提升30%以上,生物安全防控等级较传统猪场提高40%,成为越南首个大规模现代化生猪养殖标杆项目。
此次合作是牧原股份迈向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一步,也是其技术实力的一次对外展示。牧原股份凭借在楼房养猪模式上的成熟经验,有望在越南市场打造出高效、环保、安全的现代化养殖示范项目,不仅能够满足越南市场对优质猪肉的需求,还将为越南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注入全新活力。对于牧原自身而言,越南项目的成功落地,将为其在海外市场积累宝贵经验,为未来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希望:26年磨一剑,从饲料先行到全产业链扎根
新希望是国内较早开启出海征程的农牧企业之一,早在1999年便在越南建立了首家海外饲料厂。历经26年的持续深耕,新希望已在越南形成了“9家饲料公司+3家养殖公司+1家种禽公司”的产业集群,鱼料销量在越南稳居首位。自2019年起,新希望将国内“饲料-养殖-屠宰”一体化模式复制至越南平福,建成当地最大单体猪场(年出栏30万头)。2024年,新希望海外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占总营收的19.44%,成为驱动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
新希望的出海历程,是一部从饲料业务切入,逐步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的奋斗篇章。起初,新希望抓住越南饲料工业发展滞后、外资饲料企业受青睐的市场机遇,凭借先进的产品工艺与成本优势迅速打开市场。随着越南消费需求的增长以及市场集中度的提升,新希望凭借多年积累的品牌与渠道优势,顺势向养殖、种禽等上下游产业延伸,实现了产业链的整合与升级。如今,新希望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业务布局,其海外业务已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未来,新希望有望继续发挥其在产业链整合与本地化运营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海大集团:饲料出海“后来居上”,240万吨销量背后的产业链突围
海大集团在饲料行业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其出海历程虽比新希望晚了12年,但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海大集团进入越南市场,通过“饲料+种苗+动保”模式迅速打开局面。2024年,其海外饲料销量达240万吨,占集团外销量的10%。在越南海阳、永隆等地,海大自建饲料厂并配套优质种苗(如抗病虾苗)和动保服务,鸭料料比比当地厂商低8%,同日龄末重高300g,形成“技术+服务”双重竞争壁垒。其“以越南为核心,辐射印尼、孟加拉”的东南亚战略,正推动境外营收从2020年的55.87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143.39亿元,增幅达156%。
海大集团的成功出海,得益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与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海大将国内成熟的“饲料+种苗+动保”模式复制到海外,通过本地化生产与服务,满足当地养殖户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海大依托国内强大的研发团队,结合海外市场特点,不断优化产品配方与养殖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在市场拓展方面,海大以越南为核心,逐步向周边国家辐射,形成了区域化的产业布局。未来,随着海大在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深耕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其有望在国际饲料市场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农牧企业出海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二、三大出海模式解析:技术、产业链、本土化,谁能笑到最后?
在这场农牧企业的出海浪潮中,不同企业基于自身优势,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出海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是企业在海外市场立足的关键要素,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一)技术驱动型:扬翔“云端猪场”开启智能养殖出海新赛道
扬翔集团在出海之路上另辟蹊径,凭借其在智慧养殖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走出一条技术驱动型的出海发展道路。近年来,扬翔集团与深圳数影科技合作,推出了FPF智能养猪整体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堪称智慧养殖领域的重大突破。它通过将猪场的猪、人、物、场、企业等关键要素互联网化,构建起一个真实且实时可控的云端猪场。借助物联网技术,猪场管理者可以实时监控猪只的生长数据,包括体温、进食量、运动量等,实现对猪只健康状况和生长态势的精准掌握。AI算法的运用则进一步优化了饲喂策略,根据猪只的不同生长阶段和实际需求,精准投喂饲料,有效提高了饲料利用率,降低了养殖成本。
这一创新解决方案的应用成效显著。在国内,已有30多家规模猪企采用了FPF智能养猪整体解决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际市场上,该方案也备受青睐,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纷纷引入,为当地的养猪业带来了新的变革。据统计,采用该方案的猪场,料肉比降低了12%,疫病发生率下降了25%,养殖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2024年,“中国—东盟生猪产业创新联盟”的成立,更为扬翔集团的技术出海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持。联盟整合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等资源,致力于推动双方在生猪育种、疫病防控、智能养殖等领域的联合研发。通过这一平台,扬翔集团将智能育种、疫病防控等核心技术打包输出,计划在3年内覆盖东南亚50%的规模化猪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东南亚地区养猪业的整体科技水平,也为扬翔集团在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扬翔集团有望在全球智能养猪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成为中国农牧企业技术出海的典范。
(二)产业链整合型:新希望“本土化深耕”破解文化壁垒
新希望在越南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本土化深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高度的本土化运营和全产业链整合。在人才本土化方面,新希望堪称行业典范,其在越南的员工本土化率超过95%,从饲料厂的一线工人到猪场的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越南籍员工。这种高比例的本土化员工构成,使得新希望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文化习俗,从而制定出更贴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市场策略。为促进中外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新希望还要求中国员工学习越南语,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来确保语言水平达标。这一举措有效打破了语言和文化障碍,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效率。
在产业链整合方面,新希望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饲料-养殖-屠宰”一体化产业链。以越南平福猪场为例,新希望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与周边500户养殖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公司为农户提供优质种猪、饲料、养殖技术指导以及销售渠道等全方位支持,农户则按照公司的标准进行养殖。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还提升了整个养殖产业链的效率和稳定性。通过这种深度本土化的运营和产业链整合,新希望在越南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成为当地政府推荐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如今,新希望的产品和服务已深入人心,市场份额稳步扩大。未来,新希望将继续深化本土化战略,不断完善产业链布局,进一步提升在越南及其他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农牧产品。
(三)成本领先型:牧原“重资产+标准化”抢占新兴市场
牧原股份在越南的项目充分展现了其“重资产投入+全流程管控”的成本领先型出海模式。在越南的投资中,牧原投入力度较大,32亿元的投资中有60%用于智能化设备和生物安全设施的建设。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实现了养殖过程的精准化控制,从饲料投喂、环境调控到猪只健康监测,都能通过智能化系统进行高效管理,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先进的生物安全设施则为猪场构筑起坚固的防线,有效抵御了疫病的侵袭,确保了仔猪成活率达到92%以上,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这种大规模的重资产投入和严格的全流程管控,使得牧原在养殖成本上具备明显优势,较当地企业低15%。凭借这一成本优势,牧原在越南市场迅速站稳脚跟,并计划将这一成功模式复制到印尼、埃及等饲料原料产地。通过在这些地区建立本地化生产基地,牧原不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还能有效规避贸易壁垒,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牧原设定了宏伟的目标,计划在2026年实现海外生猪出栏量突破300万头。为实现这一目标,牧原将继续加大在海外市场的投资力度,不断优化养殖模式和管理流程,提升运营效率。未来,随着全球市场的不断拓展和成本优势的持续巩固,牧原有望在国际养猪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全球养猪行业的领军企业。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