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CPI中,猪肉价格环比下降1.3%,这与商务部对36个大中城市猪肉价格监测结果以及老百姓的感受都不一致。在今日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CPI中的数据与老百姓的预期有些不一致,主要与观察的时点不一样有关,价格指数没有问题。
盛来运说,大家可能关注的是某一时点的猪肉价格变化,但统计部门研究价格变化不是关注一个时点,而是计算当期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
“计算CPI的时候要使用一个月的平均数。”盛来运说,每个月CPI调查员要采6次价,每5天采一次,把6次价的平均数作为一个月的平均数,2月份采一个6次价有一个平均数,3月份也一样。从多次采价来看,猪肉价格的波动挺大,尤其春节前后这段时间。
盛来运表示,每旬国家统计局都会发布50个大中城市的主要食品的价格情况,其中包括猪肉价格。以猪肉后臀尖价格来看,2月上旬,因为还在春节期间,猪肉后臀尖的价格每公斤31.16元/公斤,中旬下降到30.89元,下旬29.97元,这是2月份三旬的价格变化,全月的平均价是30.67元,这是2月份猪肉后臀尖的平均价格。3月份上旬是29.79元/公斤,中旬开始涨到30.06元,下旬涨到30.90元,3月份的后两旬猪肉价格下跌以后反弹回升,3月份平均价格是30.25元,比2月份的均价低了0.42元,环比下降1.4%,而全国猪肉环比下降1.3%。从这个角度来讲两个基本上是一致的,价格指数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
盛来运同时还指出,CPI调查进行了基期轮换,对价格总水平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他分析说,按照统计制度安排,国家统计局每五年要对价格调查的基期进行一次轮换,今年一月份正好要实行新的轮换周期,2000年我们是第一次轮换。主要目的是使CPI调查的品种更能够接近当前阶段居民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使物价水平的反映更客观、更实际。
这次基期轮换有两个主要变化,一是食品价格调查的篮子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按照国际原则,根据国内分类的最新标准做了一些调整。原来食品是第一大类,八大类中间的一种,现在把食品和烟酒合并成一类,原来单独的食品降成中类,现在把原来的茶和饮料、在外饮食放到食品之外的单独中类下面。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方面的消费比重越来越高,我们要单独观察。现在的食品范围和原来的食品范围实际上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原来调查的一些项目我们现在都包括了,按照原来食品口径来讲,我们现在食品权重比原来只降低了3.2个百分点。
同时,在消费者篮子中增加了一些新服务,比如养老服务,还有一些家里养的宠物的支出。大家以前觉得居住权重偏低,现在提高了2.2个百分点,还有交通和通信提高了1个百分点左右。调整的目的是更加合理地反映消费结构。由此算下来以后,对CPI的影响会此消彼涨,但是基期轮换以后对整个的价格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详细测算下来以后,对CPI的环比基本没什么影响,对同比影响只有0.08个百分点,不会对价格的总水平产生太大的影响。”盛来运说。
心声:一头猪盈利近千元,赚着不踏实
“玉米价格大幅下降,猪价涨得又快,现在出栏一头猪盈利接近千元,但这钱赚着不踏实啊!”在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山东省齐河县,1991年开始养猪的齐河泽佳牧业负责人朱英强一见到记者,就一股脑地道出自己的心声。
来自山东省畜牧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14周(4月4日至10日),山东生猪价格为19.55元/公斤,同比上涨59.46%,创2008年以来的新高。那么,当前出栏一头猪能有多少盈利?
朱英强先给记者详细算了一笔成本账:母猪生产一头仔猪花费180元;仔猪哺乳期吃奶,到体重6.5公斤时断奶,期间喂母猪饲料产奶需130元;按料肉比2.8:1(喂2.8公斤饲料长1公斤肉)、当前饲料2.2元/公斤计算,再长103.5公斤(总重约110公斤出栏)需饲料钱637.56元;每头猪还需平摊贷款利息、土地租金约30元,防疫费约50元,人工、水电费约40元。当前出栏一头110公斤的生猪,总成本为1067.56元。
“按照眼下19元/公斤的生猪出栏价,我的养猪场一头猪盈利能突破千元,即使算上夭折的小猪成本,一头猪也能盈利900多元。”话语中,朱英强难掩喜悦。
据朱英强分析,此轮生猪盈利高峰的出现有两大原因。一是多数养猪户前几年亏损严重,大量淘汰母猪压缩产能,导致当前生猪供应量不足、猪价大涨,进一步抬高了盈利空间;二是去年秋收后至今,占饲料比例六七成的玉米,价格从前几年2.7元/公斤降到1.6元/公斤,带动养殖成本明显降低。
巨大的盈利空间让这位大半辈子都在养猪的大户忧心忡忡。“这意味着一轮超强"猪周期"或许已经在路上了。”朱英强意味深长地说。而他口中的“猪周期”,指的是近年来我国猪肉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现象,即养猪业陷入“供不应求肉价上涨——补栏母猪——生猪供应增加——供大于求肉价下跌——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供不应求肉价上涨”的循环。
朱英强告诉记者,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猪价持续低迷,最低时每公斤生猪跌破10元,当时玉米价格还处于高位,育肥一头猪亏损四五百元,“迫不得已之下,我卖掉了大多数仔猪以减少育肥猪,这才保住家底,不然至少要亏损100多万元。”他说。
面对此轮生猪价格快速上涨,朱英强发现,之前压缩产能或清栏退出的部分散养户已经“按捺不住”,四处收购仔猪和母猪。散户们重新入市,让今后两年出现一轮价格低谷期的可能性在增大。
朱英强说,现在养殖技术、管理水平较好的养猪场,也只是“赚1年、平1年、亏1年”,亏损一旦加剧或者时间延长,很容易被市场淘汰。“这轮价格上涨幅度这么大,我心里很不踏实。”他感慨道,价格波动本是正常现象,但猪价从“亏损四五百”到“盈利近千”的起落幅度还是有些大。
在生猪价格起起伏伏的这些年,多次“躲过一劫”的朱英强坚信,真正的养猪户不会盲目淘汰母猪,更不会盲目补栏,理性应对市场的起起伏伏,才能经得住养猪业转型升级的“大浪淘沙”。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