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种鸡产业半年考:祖代存栏激增12.66%,雏鸡价格高烧不退

2025-08-08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一、祖代种鸡:在产存栏创新高,后备存栏骤降显隐忧
 
  (一)国产品种主导下的存栏狂欢
 
  在2025年上半年蛋种鸡产业格局中,祖代种鸡存栏数据成为产业变革的关键信号。全国在产祖代种鸡平均存栏量达55.08万套,同比增长12.66%,清晰展现出产业扩张的态势。至6月末,存栏量回升至57.33万套,创下近三年峰值,标志着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国产品种的崛起,其市场占比达71.72%,表明国产种鸡已在祖代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彻底扭转了过去严重依赖国外引种的局面。在新增祖代数据方面,高产蛋鸡以14.16万套、地方特色品种以4.28万套的规模实现扩张,两者合计推动国产祖代更新量达18.44万套,约为进口品种(仅2.30万套,且均为从西班牙进口的罗曼系)的8倍。这一数据对比,充分体现了国产种鸡培育技术的成熟,以及国内企业在种源自主可控道路上的坚实进展,有效保障了蛋鸡产业的稳定发展,摆脱了国外种源的制约。
 
  (二)后备存栏腰斩预警远期产能
 
  当在产存栏持续增长时,祖代后备存栏却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下降趋势。同比大幅下降13.38%,6月末仅为17.43万套,较2024年同期减少40.27%,近乎腰斩的数据,反映出行业对未来发展的谨慎态度。
 
  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企业对远期蛋价走势的担忧。祖代鸡从后备成长为在产,通常需要6-8个月的关键周期,这意味着当前后备存栏的急剧下降,将在时间上引发潜在风险,预计在2026年初将导致阶段性种源紧张。当市场上后备种鸡数量不足,无法及时补充在产种鸡队伍时,蛋种鸡产业的源头供应将面临阶段性短缺,进而影响后续父母代、商品代雏鸡的供应,对产业发展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构成严峻挑战。
 
  二、父母代种鸡:在产存栏分化,后备高企预示短期供应过剩
 
  (一)低效产能加速出清,存栏结构深度调整
 
  2025年上半年,父母代种鸡领域同样经历着深刻变革。监测企业数据是洞察市场动态的重要依据,1-6月在产父母代存栏平均为1292.21万套,同比微增2.88%,看似平稳的增长背后,实则隐藏着激烈的产能调整。
 
  6月数据出现显著变化,存栏环比骤降11.63%,这一下降背后是企业主动优化产能的战略决策——集中淘汰80-125周龄的低效种鸡。这类种鸡产蛋率低、孵化质量不稳定,长期占用养殖资源却难以产生高价值回报。企业这一果断举措,既是对当前市场竞争的积极应对,也是着眼于未来商品代雏鸡质量提升的长远规划。
 
  从市场占比来看,监测企业在产存栏占比从长期稳定的80%,在6月骤降至70.11%,这一显著变化预示着下半年商品代雏鸡市场将迎来新的品质格局。随着低效种鸡被大量淘汰,优质种鸡孕育的雏鸡在市场中的占比提升,有望推动整个商品代雏鸡质量迈上新台阶,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鸡苗的需求,促进产业向精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但从短期来看,产能的突然收缩可能导致商品代雏鸡供应出现10%-15%的阶段性收紧,市场供需关系将面临短暂失衡,价格也可能随之波动。
 
  (二)后备存栏创历史新高,远期供应压力陡增
 
  与在产存栏的调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备父母代存栏量持续攀升。从年初1月的461.24万套,增长至6月的641.63万套,上半年平均存栏达到539.94万套,同比激增19.19%,创下自2018年以来同期的最高纪录。
 
  这种“后备超储”现象具有两面性,既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也带来了供应过剩的隐患。按照行业规律,后备种鸡将在未来6个月逐步转化为在产种鸡,进而推动商品代雏鸡供应大幅增长。据测算,未来6个月商品代雏鸡供应潜力达7.27亿只,同比增幅高达11.2%。这一数据背后,是规模化养殖扩张带来的补栏惯性,众多企业看好蛋鸡产业的未来前景,纷纷加大后备种鸡储备,以抢占市场先机。
 
  但这种盲目扩张也使得种雏市场从原本的“供需紧平衡”状态,逐渐转向“阶段性过剩”。当市场上商品代雏鸡供应远超需求时,价格竞争可能难以避免,企业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部分竞争力较弱的企业甚至可能面临生存困境。这也提醒着行业从业者,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需保持理性,关注市场供需动态,合理规划产能,避免陷入产能过剩的困境,确保蛋种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雏鸡市场:价格高烧不退,下游补栏现分歧
 
  (一)父母代雏鸡量价齐飞,优质种源溢价显著
 
  2025年上半年,蛋种鸡产业中的父母代雏鸡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量价齐升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受益于祖代产能的扩张,父母代雏鸡供应量从年初开始持续增长,累计供应达到1047.65万套,同比增长幅度高达37.63%,这一增长速度远超市场预期,彰显出产业上游强大的供应能力。
 
  价格方面,涨幅惊人。1-6月父母代雏鸡均价达到19.12元/套,同比上涨14.90%,6月均价更是大幅飙升,从5月份的17.47元/套涨至20.99元/套,环比涨幅达到20.15%,与成本线12.44元/套相比,溢价幅度高达70%,这意味着每销售一套父母代雏鸡,企业便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这种量价齐升现象的背后,是市场对优质种源的高度追捧。在追求高产蛋鸡品种的趋势下,养殖户们纷纷关注产蛋性能卓越的品种。例如,海兰、罗曼等进口系雏鸡凭借其稳定的高产蛋性能,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其溢价率达到30%,即便价格较高,订单依然不断。而国产杂交品种也凭借自主研发优势,在产蛋率上实现重大突破,较传统品种高出5%,吸引了众多养殖户,订单量同比增长45%,充分展示出国产种源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二)商品代雏鸡量价背离,散户补栏现赌市心态
 
  与父母代雏鸡市场的火热相对应,商品代雏鸡市场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量价背离成为其最显著的特征。1-6月监测企业销售商品代雏鸡6.18亿只,若进行全国总量估算,这一数字更是高达7.27亿只,同比增长11.2%,反映出市场供应规模的持续扩大。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供应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商品代雏鸡的价格却逆势上扬。上半年均价达到4.53元/只,同比涨幅达到17.97%,与终端鸡蛋价格形成强烈反差。上半年鸡蛋均价仅在2.8-3.2元/斤之间波动,同比下跌15%,鸡蛋价格的持续走低,意味着商品鸡养殖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甚至陷入亏损状态。
 
  深入调研发现,中小场户补栏积极性高涨是推动雏鸡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中小场户补栏积极性达到65%,远超2024年同期的42%,这一数据表明,尽管面临养殖亏损的压力,但中小场户对后市依然充满信心。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38%的散户直言补栏是为了“赌中秋蛋价反弹”,这种投机心态在市场中蔓延,使得商品代雏鸡价格在亏损周期中依然保持强劲上涨势头。他们期待着在中秋等传统消费旺季,鸡蛋需求大增,价格随之反弹,从而实现盈利,这种赌市心态正深刻影响着商品代雏鸡市场的供需关系与价格走势。
 
  四、上下游博弈:饲料涨、蛋价跌,养殖端陷入“双向挤压”
 
  (一)饲料成本“蛋白强能量弱”,养殖成本承压
 
  在蛋鸡养殖成本结构中,饲料成本占比高达70%-75%,是影响养殖利润的关键因素。2025年上半年,饲料市场原料分化明显,呈现出“蛋白强能量弱”的格局,给养殖端带来了持续的成本压力。
 
  豆粕作为核心蛋白原料,价格在上半年波动剧烈。4月,由于油厂停机检修、进口大豆船期衔接不畅等因素叠加,导致供应紧张,豆粕价格大幅上涨,月内涨幅达24.46%,日均价飙升至3844元/吨。这一价格涨幅直接传导至养殖成本端,单斤鸡蛋饲料成本随之大幅增加,一度高达3.19元,严重压缩了养殖利润空间。养殖户们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忧心忡忡,原本微薄的利润变得更加难以维持。
 
  好在6月市场形势出现转变,巴西大豆集中到港,供应充裕,国内豆粕供给超过饲料需求增长,压榨企业库存迅速回升,豆粕价格开始大幅回落,均价降至3400元/吨,环比跌幅达5.8%,同比跌幅也有8.3%。成本压力虽有所缓解,但上半年的价格波动仍给养殖端带来了极大挑战,单斤鸡蛋饲料成本在3.19-2.85元区间大幅波动,给养殖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经营决策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再看玉米,作为能量原料的代表,价格走势与豆粕截然不同,相对较为坚挺。由于市场供应减少,加之玉米及替代品高粱等饲料原料进口大幅下降,玉米价格在上半年保持坚挺态势。尽管新季小麦上市有效补充了优质饲用粮源,使得玉米价格上涨趋缓,但6月饲用玉米均价仍维持在2.46元/公斤,环比上涨1.1%,同比虽有4.2%的跌幅,但整体价格水平依然处于高位。
 
  受原料端价格传导影响,配合饲料价格呈现“高位缓跌”特征。6月份蛋鸡配合饲料价格为3.25元/公斤,环比微跌0.3%,看似跌幅不大,但同比仍高于2024年同期3%。这意味着养殖企业在采购配合饲料时,成本依然较高,进一步挤压了本就微薄的养殖利润,使养殖端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二)鸡蛋价格深跌穿底,行业亏损面超60%
 
  与饲料成本高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鸡蛋价格在2025年上半年一路下行,深度下跌,使养殖行业陷入亏损困境。供应端,商品蛋鸡存栏量持续攀升,成为价格下跌的主要推动因素。从年初开始,在产蛋鸡存栏量便持续增长,2月存栏量突破12.95亿只,创下近五年最高水平,直观反映出市场供应的充足。到了5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进一步攀升至13.32亿只,达到三年新高,供应过剩局面愈发严重。
 
  这一现象背后,是2024年养殖盈利期引发的补栏热潮,众多养殖户看好市场前景,纷纷扩大养殖规模;同时,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加速扩张,也使得新增产能在2025年上半年集中释放,大量鸡蛋涌入市场,远超市场消化能力。
 
  需求端则呈现疲软态势,叠加季节性波动,进一步加剧了价格下跌压力。上半年鸡蛋市场需求呈现先强后弱的季节性特征,春节后,随着节日效应消退,消费量锐减,主产区鸡蛋日均价迅速跌至3.02元/斤,创下五年新低,与节前高点相比,跌幅超过31%,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让养殖户们措手不及。3-4月受清明节备货拉动,食品加工企业采购量有所回升,4月主销区销量环比增长5.1%,给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回暖。但好景不长,南方多雨天气导致鸡蛋不易保存,抑制了商超等终端采购积极性,需求增长动力不足。5-6月进入传统消费淡季,采购量持续下降,加之低价猪肉和蔬菜的替代冲击,鸡蛋消费量同比下滑12%,市场需求愈发低迷。
 
  在供应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下,鸡蛋价格持续探底,上半年整体呈现“阶梯式下跌”态势。4月价格短暂回暖,月均价为3.29元/斤,环比微涨0.92%,给养殖户们带来了一丝希望。但5月价格再次大幅下跌,主产区批发价跌破3元/斤,高成本地区如华北、两湖等地的养殖户,每斤亏损超过0.5元,亏损幅度之大,让养殖户们苦不堪言。6月价格更是加速探底,降至2.7-2.8元/斤,创下近七年最低水平,养殖端普遍进入深度亏损区间,行业亏损面迅速扩大至62%。
 
  这种“雏鸡贵、鸡蛋贱”的剪刀差,正深刻改变着蛋鸡养殖行业的格局。6月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18%,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中小散户因资金实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纷纷退出市场。与之相反,规模化养殖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了更大份额,规模化率提升至75%,行业集中化趋势愈发明显。
 
  五、下半年展望:产能去化加速,产业迎“冰火两重天”
 
  (一)供应端:后备产能释放vs祖代更新趋紧
 
  2025年下半年蛋种鸡产业供应端,父母代后备存栏与祖代后备存栏数据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对产业未来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641.63万套的父母代后备存栏,犹如一座即将喷发的“产能火山”,按照行业生产周期,预计7-9月商品代雏鸡周均供应量将超过3000万只。如此庞大的供应规模,在短期内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过剩压力,商品代雏鸡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价格下行压力也将持续增大。
 
  反观祖代后备存栏,仅17.43万套的数据,却像是悬在产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下半年引种情况无明显改善,按照祖代鸡到商品代鸡的繁育周期推算,2026年一季度种源缺口可能达到20%。这一潜在的种源短缺危机,将从产业源头对父母代、商品代雏鸡供应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未来雏鸡供应出现结构性失衡,部分优质品种雏鸡甚至可能出现“一苗难求”的局面。
 
  这种“近忧(供应过剩)远虑(种源短缺)”的复杂格局,要求企业在生产决策上需具备前瞻性。短期来看,企业应合理控制商品代雏鸡产能释放节奏,避免过度竞争;长期而言,需积极拓展引种渠道,加大自主育种研发投入,提升祖代种鸡更新能力,以化解种源短缺隐患,确保产业供应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二)价格端:雏鸡高位回落,鸡蛋或现阶段性反弹
 
  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2025年下半年蛋种鸡产业价格端也将迎来新的格局。中小散户补栏热情降温,成为商品代雏鸡价格回调的重要因素。7月,商品代雏鸡均价已降至4.37元/只,环比跌幅达到5.82%,这一价格变动趋势清晰地反映出市场供需天平的倾斜。预计三季度,在供应过剩压力持续作用下,商品代雏鸡价格将进一步回落,大概率降至4元/只以下,回归理性价格区间。
 
  鸡蛋市场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有望借助中秋备货契机实现阶段性反弹。若8月食品厂采购量达到50万吨,同比增长8%,这一采购规模的增加,将有效提振市场需求。在需求拉动下,主产区鸡蛋均价有望反弹至3.2-3.5元/斤,为养殖端带来短暂的喘息之机。但不可忽视的是,高存栏量仍是高悬的“利剑”,在庞大的供应压力下,鸡蛋价格反弹空间相对有限。整个行业或许将进入“微利-亏损”反复磨底阶段,养殖企业需要精打细算,优化成本控制,才能在市场夹缝中生存。
 
  (三)产业格局:规模化率突破80%,技术竞争呈白热化态势
 
  2025年上半年,蛋种鸡产业规模化进程显著加速,新增存栏10万只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数量超200家,此数据清晰呈现出产业规模化扩张的强劲态势。行业集中度CR10随之提升至55%,圣农、温氏等行业龙头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及品牌优势,于产业竞争中崭露头角,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这些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智能化育种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成功推动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32头。这一数据的提升,不仅表明养殖效率大幅提高,更标志着企业在种源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智能化育种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能够精准筛选优质种鸡,培育出高产、抗病的优良品种,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雏鸡的需求。
 
  然而,中小场户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新的环保标准将COD限值收紧62.5%,这对中小场户的污水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无疑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同时,中小场户在饲料采购、养殖技术等方面缺乏规模优势,导致料肉比比龙头企业高出15%,成本劣势显著。在市场竞争与政策监管的双重压力下,中小场户退出速度较2024年增加30%,产业结构加速优化。
 
  未来半年,产能去化将从“被动淘汰”向“主动升级”转变。具备基因育种能力和全链条管控能力的企业,将在亏损周期中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凭借技术与管理优势实现逆势扩张。它们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优化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市场份额,推动蛋种鸡产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
 
  结语:在“产能过剩”中探寻确定性
 
  2025年上半年,蛋种鸡产业在“疯狂扩产”与“深度亏损”的矛盾交织中,充分展现出产业周期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犹如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产业博弈。祖代存栏在国产替代的趋势下持续增长,创下历史新高,彰显出产业自主发展的决心与实力;雏鸡价格在市场投机的影响下持续走高,但其背后却是市场供需的失衡与非理性繁荣。而下游养殖端,则在鸡蛋价格“量价双杀”的困境中艰难维持,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这一系列现象,对从业者而言,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去产能、降成本”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策略。企业需以坚定的决心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这也是一次产业发展的深刻变革,“强育种、扩规模”成为产业升级的必然路径。加大育种研发投入,培育出更优质、高产、抗病的蛋种鸡品种,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扩大养殖规模,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当市场热度消退,那些在雏鸡价格泡沫中保持理性,未盲目跟风扩产,而是坚守品质与市场规律的企业,将在市场调整中赢得先机;那些在鸡蛋价格暴跌中注重修炼内功,通过优化养殖技术、加强成本控制、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企业,将在产业变革中脱颖而出。在2026年的种源周期转换中,这些企业将凭借自身优势,迎来突破发展的时机,成为推动蛋种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