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鸭苗价格的周期性密码与2025年走势预判

2025-08-31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灵儿[点击复制网址]
|

  一、十年均价复盘:9月为何成为鸭苗价格“黄金月”

  (一)旺季属性凸显:33.3%年份均价超5元/羽

  在鸭苗市场的价格周期中,9月呈现出独特的价格优势,成为价格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段。对 2016-2024 年这九年的数据进行分析,9月鸭苗均价的季节性高位特征显著。均价超5元/羽的年份有4个,分别为2018年、2019年、2022年以及2024年,占比达33.3%。其中,2019 年非洲猪瘟的爆发导致猪肉供应缺口迅速扩大,在肉类消费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鸭苗作为重要替代品,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均价高达 6.99元/羽。2022 年,产能去化进程与消费旺季同步出现,二者相互作用,鸭苗价格随之大幅上涨,创下8.17元/羽的历史次高纪录。除高价年份外,处于3 - 5元区间的年份占比为22.2%,价格水平亦较为可观。然而,2020年、2021年以及2023年,受疫情冲击及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鸭苗价格跌破2.5元,处于阶段性低迷状态。从整体价格走势来看,9月鸭苗价格中枢明显偏高,旺季属性显著,为众多养殖户和从业者所关注。

  (二)特殊年份启示:供需失衡如何重塑价格格局

  特殊年份的鸭苗价格走势,揭示了供需失衡对价格格局的重大影响。2019 年非洲猪瘟的爆发,给猪肉市场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鸭苗市场创造了机遇。猪肉供应短缺促使消费者将消费需求转向禽类产品,鸭苗需求急剧增加。在供不应求的市场态势下,价格突破7元/羽,养殖户迎来盈利高峰。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对鸭苗市场造成严重打击。疫情导致餐饮行业停滞,消费市场萎缩,作为鸭苗下游的消费端需求锐减,鸭苗价格一路下跌,最低跌至1.61元/羽的历史低位,众多养殖户陷入亏损。

  2023年,尽管疫情影响逐渐消退,但产能去化不彻底以及消费市场疲软等问题依然存在,致使鸭苗均价仅为2.20元,持续处于低位。这一系列特殊年份的价格波动表明,疫病冲击、消费替代以及产能周期是影响9月鸭苗价格波动的核心因素。当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供需关系将发生剧烈变化,进而重塑鸭苗价格格局,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

  二、量价波动特征:环比涨多跌少,同比韧性十足

  (一)环比走势:67% 年份上演 “月内逆袭”

  鸭苗价格在9月的环比走势呈现出独特的市场规律和旺季活力。过去九年中,有6个年份(2016、2018、2019、2020、2022、2024)9月价格环比上涨,占比高达 66.7%,涨幅范围在2.09% - 24.91%,呈现出“先抑后扬” 的态势。以2018年为例,9月上旬鸭苗价格处于相对低位,随着养殖旺季的推进,养殖户补栏热情高涨,市场需求迅速上升,价格随之上涨,月中涨幅达到 24.91%,实现了“月内逆袭”。从时间分布来看,这种上涨趋势更为明显,有66.7%的年份在月中达到价格峰值、月初处于价格低谷,表明市场在月初积累上涨动力,月中迎来爆发。

  不过,并非所有年份的9月都能实现环比上涨。2017年、2021年以及2023年,由于种鸭产能过剩,市场供应严重大于需求,即使在9月这一传统旺季,价格也出现环比下跌。这表明,尽管9月具有旺季属性,但当供应端失衡严重时,市场规律仍会对价格产生抑制作用。旺季补栏情绪是支撑9月鸭苗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一旦这种情绪受到供应过剩等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将不可避免。

  (二)同比表现:77.8% 年份实现价格上涨

  在鸭苗价格的长期走势中,9月的同比表现同样突出,显示出较强的价格韧性。从2016-2024年这九年的数据来看,有7个年份(2016 - 2019、2021 - 2022、2024)的9月鸭苗价格实现同比上涨,占比达到 77.8%,涨幅最高的 2018年达到 218.8%。2018 年,市场供需关系发生重大转变,种鸭存栏量下降导致鸭苗供应减少,而需求持续增长,价格大幅上涨。

  然而,2020 年和 2023 年是两个例外。2020 年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使市场陷入停滞,消费需求锐减,鸭苗价格同比大幅下跌超 70%。2023 年,虽然疫情已过去,但产能去化不彻底,市场供应依然过剩,加上消费市场复苏缓慢,鸭苗价格再次同比下降超 70%。这两个特殊年份的情况表明,系统性风险和产能问题对鸭苗价格具有巨大冲击。不过,从整体占比来看,9月鸭苗价格在长期周期中仍保持较强的上涨动力,仅有22.2%的年份受到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这也使得众多从业者对9月的鸭苗市场充满信心,即使面对风险也能从中寻找机遇。

  三、价格分布规律:高低价差悬殊,波动幅度超全年均值

  (一)高低价区间分化明显

  在鸭苗价格体系中,9月价格的高低价差具有鲜明特征。最高价方面,2018 年和 2022 年的 9 月均价高点突出,分别达到7.40元/羽和8.17元/羽,占比为22.2%。这两年市场需求旺盛,供应相对紧张,共同推动价格上涨至高位。在其他年份,33.3% 的年份最高价处于3-5元区间,如 2016 年、2017 年,虽未突破 5 元,但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得益于9月作为养殖旺季,养殖户补栏需求稳定,为价格提供了有力支撑。即使在价格表现相对较弱的年份,最高价也均超过2元,充分体现了9月旺季对鸭苗价格的支撑作用。

  最低价同样存在明显的区间分化。4元以上的低点出现在 2018 年、2022 年以及 2024 年,占比33.3%,这些年份市场整体供需偏紧,即使在价格低谷期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处于2 - 4元区间的年份有 2016 年和 2017 年,占比 22.2%。2020 年、2021 年以及 2023 年,受疫情冲击、产能过剩以及消费市场疲软等因素影响,最低价不足 2 元,凸显出市场淡季的价格低迷。

  剔除 2019 年这一受非洲猪瘟影响的极端值后,22.2% 年份的价差超过2元/羽,如 2018年和2020年,市场供需的剧烈变化导致价格在一个月内大幅波动。33.3% 年份价差超过 1 元,这种较大的价差波动反映出9月鸭苗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为市场参与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二)时间分布与波动节奏

  从 9 月价格的时间分布来看,其波动节奏呈现出一定规律。有 44.4% 的年份,价格最高点出现在月中,这与养殖周期和市场供需变化密切相关。进入9月,天气逐渐转凉,鸭群体况开始恢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提高,市场需求增加,推动价格在月中达到峰值。如2018年9月,月中时段养殖户集中补栏,导致鸭苗价格迅速上涨,达到当月最高点。

  而66.7%的年份,最低点出现在月初。月初时,市场处于调整阶段,养殖户补栏意愿相对较低,供应相对充足,价格也因此处于低位。2020年9月,受疫情影响,月初市场冷清,养殖户观望情绪浓厚,补栏量极少,鸭苗价格跌至谷底。

  进一步分析发现,66.7%的年份价格呈现出 “逐步上行” 的走势。随着9月养殖旺季的推进,市场需求逐渐释放,供应相对减少,价格也随之逐步上涨。这种价格波动节奏为养殖户和从业者提供了明确的时间窗口参考。养殖户可在月初价格较低时进行补栏,等待价格上涨后获取利润;从业者则可根据这种波动规律,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经营效益。

  四、2025年9月预判:供需双弱下的区间震荡

  (一)供应端:出苗量缓增形成利空压制

  在 2025 年的鸭苗市场中,供应端的变化对价格走向具有关键影响。截至本年度第35周,累计淘汰种鸭数量约为1400万只,涉及活禽及屠宰领域。然而,近两个月来,种鸭淘汰节奏明显放缓,使得市场上的种鸭数量未出现预期中的大幅下降。当前,商品代鸭苗的供应量稳定在日均900万羽,为市场提供了相对充足的货源。

  从父母代种鸭存栏量来看,新开产种鸭正逐步进入供应行列。虽然8-11月新开产量增幅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市场的影响逐渐显现。加上9月本身的季节性增量因素,随着天气逐渐转凉,鸭群体况恢复,产蛋率有所提高,未来4-6周出苗量预计将保持缓增趋势。到9月底,出苗量预计回升至日均1100万羽,10月预计均值将保持在1200万羽。这种持续增加的供应量给鸭苗价格带来较大下行压力,成为市场价格上涨的主要阻碍。

  (二)需求端:屠宰亏损与消费真空双重制约

  在鸭苗市场中,需求端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面临屠宰亏损与消费真空的双重制约。下游冷藏企业目前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库存高企、成本倒挂问题突出。平均库龄超45天,表明大量鸭肉产品积压在仓库,无法及时销售;加工品售价低于原料成本15%,导致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每销售一件产品都面临亏损。

  为减少亏损,屠宰端严格控制出栏成本,对鸭苗价格形成刚性压制。在采购鸭苗时,会尽可能压低价格,以降低生产成本。9月补栏对应的10月出栏期,正处于消费淡季,缺乏节日消费支撑。在此时间段,消费者对鸭肉的需求相对较低,市场上的鸭肉产品难以找到足够的买家,产品端盈利难以改善。这使得下游企业对鸭苗的采购意愿进一步降低,需求端难以达到往年旺季的水平,无法对鸭苗价格起到有效拉动作用。

  (三)综合研判:0.9 - 1.8元/羽区间震荡

  尽管9月是传统的养殖旺季,但在供应增量与需求疲弱的双重挤压下,鸭苗价格走势不容乐观。预计9月鸭苗价格将呈现 “先稳后涨” 的走势。月初,由于出栏空档期的存在,市场上的鸭苗供应相对紧张,价格有望小幅企稳。月中,随着补栏情绪逐渐回暖,养殖户开始增加鸭苗采购量,市场需求有所增加,价格也会略有反弹。到了下旬,随着供应压力的加剧,大量鸭苗集中上市,价格将再度承压。

  综合各方面因素,预计9月鸭苗价格的整体波动区间为0.90-1.80元/羽,这一价格区间显著低于历史同期中枢。从中长期来看,当前在产种鸭超正常保有量10%,只有加速低效产能去化,减少市场上的种鸭数量,优化产能结构,同时提升种禽质量,提高鸭苗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打破当前“旺季不旺”的局面,使鸭苗市场回归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

  五、从业者策略:把握周期节奏,构建风控体系

  (一)养殖端:错峰补栏 + 成本管控

  对于养殖端而言,精准把握市场节奏、有效管控成本是应对鸭苗价格波动的关键策略。9月作为鸭苗价格波动较为明显的月份,其价格走势呈现出一定规律。养殖户应充分利用这一规律,在月初价格相对较低时开展补栏工作,避免在月中价格高峰期追高。2023 年 9 月,部分养殖户通过分析市场数据,敏锐捕捉到月初低价补栏的机会,在鸭苗价格为1.2元/羽时果断出手,相比月中2元/羽的价格,每羽节省了0.8元的成本。

  在成本管控方面,优化饲料配方是重要途径。通过将小麦替代玉米的比例提升至30%,不仅可降低饲料成本,还能满足鸭苗的营养需求。合理使用添加剂,如益生菌、酶制剂等,能够提高鸭苗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提升育雏成活率也是关键。将育雏成活率目标设定在95%以上,通过加强养殖管理、优化育雏环境等措施,减少鸭苗的死亡损失。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有的养殖户通过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实时监测鸭苗的生长环境,及时调整温度、湿度等参数,使育雏成活率提高到了97%,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二)加工端:关注产能去化进度

  对于加工端的企业来说,密切关注产能去化进度是制定科学采购策略的核心。建立种鸭存栏量、出苗量周度监测机制,能够及时掌握市场供应动态。当淘汰种鸭周度增幅超过5%时,这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信号,预示着 1个月后鸭苗价格可能出现反弹。

  以2022年为例,某加工企业通过对市场数据的持续监测,发现5月份淘汰种鸭周度增幅达到了7%,企业管理层迅速做出决策,提前布局原料储备。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鸭苗价格果然出现大幅上涨,由于该企业提前做好了储备,不仅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还通过低价采购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通过建立这样的监测机制,加工企业能够在市场变化中抢占先机,合理安排原料采购计划,避免因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增加风险,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营和盈利。

  (三)产业链:强化期现联动与数据赋能

  在鸭苗产业链中,强化期现联动与数据赋能是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关键举措。大型企业可充分运用期货工具对冲饲料成本。在饲料价格波动频繁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当预计饲料价格上涨时,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期货合约,锁定未来的采购成本;反之,当预计价格下跌时,则可以卖出期货合约。这样,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化,企业都能将饲料成本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有效降低了价格波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中小散户则可以通过加入养殖合作社获取实时价格资讯。养殖合作社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及时收集和传递市场价格信息,让中小散户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市场动态,做出合理的养殖决策。借助钢联数据等专业平台跟踪产能去化进度,也是实现精准决策的重要手段。这些平台提供的产能数据、价格走势分析等信息,能够帮助产业链各环节的从业者深入了解市场,提前预判价格走势,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采购和销售计划,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9 月鸭苗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供需的真实反映,也为行业提供了风险对冲与价值发现的机会。2025年的“旺季平淡”,本质是产能过剩周期的必然调整,唯有深入理解价格波动规律,构建“数据+技术+风控”的立体化运营体系,才能在周期轮动中占据主动。当行业完成产能出清与质量升级,鸭苗市场终将迎来下一个黄金时代。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