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养鸡,让每只鸡的进食、活动、休眠更加科学合理;一台机器人,能精准管理16万只鸡,省掉24名工人……在玉林市福绵区成均镇的农贝贝生态养殖基地,一排排智能化鸡舍静立于青山绿水间,这里没有传统养殖场的喧嚣,只有机械运转的轻微嗡鸣。
清晨,鸡群被机器人“叫醒”,催促进食“早餐”;入夜,机器人巡逻“打更”,监测鸡群状态——有惊叫、呆滞等表现,会被识别为异常;有不产蛋、不进食等情形,将被淘汰出笼。这是基地“自动化智能养殖生态示范区”的日常场景,也是人工智能驱动农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每一只鸡成长的背后,都是算法与农业的共鸣。”广西农贝贝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深松介绍,自动化智能养殖系统,是通过引进智能养殖机器人、建设数字管理平台,加上环境监测系统、生物安全屏障等技术运用,实现鸡舍温度、湿度、通风全程智能化调控,为鸡群创造优越的生长环境。
另一个车间,一条从荷兰引进的中央集蛋分选包装线正高速运转,每小时可分选6万枚鸡蛋。经历清洗、杀菌、分选、包装的全自动流程,一枚枚鸡蛋新鲜发往全国各地市场。

机器人在养鸡场巡检。来源:受访单位供图
智能化运用如何破解鸡蛋分选难题?董事长助理陈国活介绍:通过重量传感与声纳技术,能快速分辨双黄蛋、初生蛋,以及破损蛋、次品蛋等,实现精准分级分类和品质管控。
这条犹如“精算师”般精准的智能化生产线,使企业日均包装量达48万枚,且成品品控达到可生食标准。企业建立的二维码追溯体系,还让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了解鸡蛋的养殖环节、检验报告等信息,增强产品品质透明度与信任度。
“我们通过数字化平台系统打通财务、生产、销售数据链,实现全业务数字化管理。”邓深松坦言,人工智能的运用为企业带来根本性变革,“首先是效率革命。传统养殖需200人管理的规模,现在30人就能完成;其次是品质革命,智能监测识别让死鸡、弱鸡的识别率高达99%,鸡蛋优质率从93%提升至99%以上。最后是产业模式变革,通过数字化工厂,实现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从机器人巡检到智能分选,从云端管控到全程溯源,农贝贝用科技打破人们对传统养殖“粗放”的刻板印象。在人工智能浪潮中,这只“科技鸡”正带着产业升级的密码,飞向更广阔的市场。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