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解码:量价背离背后的全球畜牧产业重构
2025年1-9月,我国畜产品进出口数据呈现出显著差异,勾勒出一幅复杂且蕴含机遇的行业格局。
进口端呈现“量缩价增”态势。进口量为847.8万吨,同比下降2.1%,表明我国畜产品进口规模有所收缩。然而,进口额达309.3亿美元,逆势增长5.1%。经核算,吨均价格上涨7.4%,创下近五年同期新高。这一现象反映出我国对畜产品的需求正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注重品质和价值转变。
出口端呈现“量额齐升”的繁荣景象。出口量达到168.4万吨,同比大幅增长27.0%;出口额为54.7亿美元,增长15.2%。其中,加工禽肉、蛋制品成为增长主力。这不仅体现我国畜产品加工能力的提升,也显示出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贸易逆差的扩大是另一关键关注点。逆差达到254.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扩大7.7亿美元,增幅为22.3%。这一数据反映出国内高端需求与全球供应链之间正在进行深度博弈,我国在满足国内畜产品需求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农业农村部指出:“这组数据并非简单的涨跌,而是我国畜牧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竞争’的关键信号。”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当前畜产品进出口数据背后所蕴含的产业变革意义。
二、进口端:量降额增,高端化、差异化需求主导
(一)肉类进口“冰火两重天”:低端缩量,高端扩容
牛肉、羊肉进口呈现“量稳额增”态势。牛肉进口量为212.5万吨,同比增长1.0%,进口额达到1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0.7%。澳洲谷饲牛排、巴西牛腩等精分割产品占比提升至45%,单价较2023年上涨12%。羊肉进口量为27.6万吨,同比增长0.1%,进口额为10.6亿美元,同比增长23.6%。新西兰草饲羊肉、澳洲羔羊排等产品溢价显著,终端售价超过150元/公斤。这表明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高品质牛肉、羊肉的需求持续增长,消费者愿意为优质产品支付更高价格。
猪肉、禽肉进口则是“量额双降”。猪肉进口量为78.8万吨,同比下降1.3%,进口额为16.0亿美元,增长2.3%。不过,西班牙伊比利亚黑猪肉、荷兰去骨火腿等高端产品逆势增长25%。禽肉进口量为24.4万吨,同比下降18.8%,进口额为6.6亿美元,同比下降22.8%。主要原因是国内白羽肉鸡自给率超过85%,仅少量进口高端鸡胸肉、火鸡肫。这反映出在猪肉和禽肉市场,国内供应充足,对普通进口产品需求减弱,而对高端、特色产品的需求仍有增长空间。
(二)乳制品进口“刚需坚挺”:奶粉、奶酪引领增长
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口量为16.2万吨,同比增长6.7%,进口额为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4.3%。荷兰、新西兰品牌占据94.6%的份额,显示出我国消费者对国外知名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信任度依然很高。奶酪进口量为14.3万吨,同比增长9.4%,进口额为7.9亿美元,同比增长17.8%。马苏里拉奶酪、切达奶酪因烘焙、西餐需求增长,单价突破50美元/公斤。随着我国饮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西餐和烘焙市场的兴起,对奶酪等乳制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三、出口端:量增质升,加工品成“破局先锋”
(一)禽肉加工品“逆袭出海”
加工禽肉出口量为34.2万吨,同比增长13.5%,出口额为12.6亿美元,同比增长9.5%。盐酥鸡、调理鸡胸肉等深加工产品占比达70%,单价较原料肉溢价40%。广东温氏、山东新和盛等企业通过“去骨+调味”技术,打入东南亚、中东市场,柬埔寨、马来西亚订单量增长40%。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成功开拓国际市场。
(二)蛋制品“传统优势巩固”
蛋产品出口量为14.5万吨,同比增长9.2%,出口额为2.4亿美元,同比增长0.1%。皮蛋、咸蛋占比超60%,在东南亚市场占有率达45%。湖北神丹等企业通过“无铅工艺+区块链溯源”,突破日本、韩国技术壁垒,高端溏心皮蛋单价达1.2美元/枚。我国蛋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传统优势,通过技术升级和质量管控,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三)区域市场“多点开花”
俄罗斯、中东成为新的增长极。对俄出口禽肉在15.2%的占比中,鸡翅、鸡爪等副产品订单增长53.9%。中东“halal认证”禽肉出口额增长55%,满足当地宗教节日需求。我国畜产品出口企业根据不同区域市场的需求特点,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实现了区域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四、逆差扩大22.3%:三大深层矛盾凸显
(一)国内供需错配
高端不足,低端过剩。国产牛肉、羊肉产量增长3.8%,但高端部位(如眼肉、菲力)仍依赖进口,导致巴西、澳洲牛肉进口额增长10.7%。而猪肉、禽肉国内供应过剩(生猪出栏5.3亿头,增长1.8%),迫使进口商减少低价碎肉进口,转向西班牙黑猪肉等差异化产品。这种供需错配现象反映出我国畜牧业在产品结构上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端产品的自给能力。
(二)全球供应链重构
价格传导与政策博弈。国际玉米价格上涨22%、海运费用增长35%,推高了进口成本。中澳自贸协定关税减免(牛肉关税降至8%)刺激澳洲高端牛肉进口增长47.5%,而阿根廷、乌拉圭因干旱、产能瓶颈,对华出口暴跌超15%,加剧了结构性失衡。全球供应链的变化和各国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畜产品进口产生重要影响,增加了进口的不确定性和成本。
(三)消费升级驱动
从“吃饱”到“吃好”的刚需。山姆、盒马等渠道数据显示,100元/公斤以上的进口牛肉销量增长20%,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有机、A2蛋白等高端品类占比达35%,推动乳制品进口额增长15.8%,形成“需求拉动型逆差”。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观念逐渐转变,对高品质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贸易逆差的扩大。
五、未来展望:在“双循环”中寻找平衡支点
(一)进口端
从“补缺”到“提质”,重点引进美国火鸡胸肉、法国鹅肝等特色品类,预计2026年高端畜产品进口占比提升至30%。我国进口畜产品将更加注重品质和特色,以满足国内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二)出口端
深耕“技术型加工”,将调理禽肉出口占比从45%提至60%,目标2026年加工品出口额突破15亿美元。通过提升加工技术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产业链
加快“育种-养殖-加工”一体化,如福建圣农自建100万只种鸡场,从源头控制成本,预计2026年禽肉出口利润提升12%。加强产业链建设,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行业专家指出:“2025年的进出口数据,是我国从‘畜牧进口大国’迈向‘价值贸易强国’的关键坐标。当进口不再是‘保供应’的工具,出口成为‘创品牌’的抓手,中国畜产品才能真正在全球产业链中掌握议价权。”(数据支持:中国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