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整体表现:销量逆势上扬,收入承压下行
(一)销量双增长背后的产能释放
2025年10月,生猪养殖市场的销量数据表现突出。17家主要上市生猪养殖企业合计生猪销量达1719.92万头,同比增长24.03%,环比增幅亦达22.42%。此数据背后,反映出行业产能的逐步释放。以牧原股份为例,作为行业龙头企业,10月销量达707.6万头,位居首位。其凭借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持续扩大产能,在市场中占据关键地位。温氏股份和新希望的表现也较为优异,销量分别为389.28万头和168.51万头,头部企业月销合计占比超70%,规模化优势显著。
从增速角度分析,傲农生物以73.31%的同比增速领先,正邦科技、金新农、神农集团等企业的增速也超过60%。这些企业通过积极布局新养殖基地、优化养殖技术等举措,实现了产能的快速扩张。例如傲农生物,近年来不断加大在养殖设备、种猪培育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养殖效率,进而推动销量大幅增长。而正虹科技则有所不同,10月销售生猪仅0.4万头,同比下滑54.19%,主要原因是其产能收缩,主动调整养殖规模。
(二)收入端遭遇“价格寒冬”
尽管销量增长态势良好,但行业整体销售收入却不容乐观,同比下降19.04%,仅为221.88亿元。其主要原因在于生猪均价持续低迷。据国家生猪市场数据显示,自2025年9月起,全国生猪成交均价呈波动下探趋势,最低价为11.1元/公斤,10月生猪成交均价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部分企业销售均价甚至跌破12元/公斤。
在这样的价格环境下,即便行业巨头也难以避免负面影响。牧原股份10月销售生猪707.6万头,同比上涨8.89%,但销售收入仅为103.31亿元,同比下降23.04%。温氏股份10月销售生猪收入50.48亿元,同比下降13.15%;新希望销售生猪收入19.18亿元,同比下降7.83%。正虹科技的销售收入为0.04亿元,同比下降52.8%,降幅明显。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价格下跌对企业利润的侵蚀较为严重,行业正面临严峻的“价格寒冬”。
二、企业分化加剧:头部稳存量,中小拼增速
(一)龙头企业:以量补价难掩压力
在行业整体销量增长、收入下滑的背景下,头部企业的表现备受关注。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10月销售商品猪707.6万头,同比增长13.17%,1-10月累计销售生猪6439.8万头,收入达1137.53亿元,以绝对的销量优势巩固了其在行业中的地位。然而,其商品猪销售均价为11.55元/公斤,同比变动-32.73%,受此影响,10月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2.28%,减少超30亿元。这表明,即便拥有强大规模优势的牧原股份,在价格暴跌的市场环境中也难以独善其身,“以量补价”策略面临巨大挑战。
温氏股份10月销售生猪389.28万头,收入50.48亿元,毛猪销售均价11.57元/公斤,同比变动分别为45.69%、-13.15%、-34.41%。销量同比增幅高达45.69%,这得益于公司前期投苗增加以及外卖仔猪等因素。但销售均价同比下降34.41%,使得收入端仅实现微弱增长。新希望10月销售生猪168.51万头,同比增幅34.44%;收入19.18亿元,同比变动-7.83%;商品猪销售均价11.28元/公斤,同比变动-35.06%。同样是销量大幅增长,而收入却因价格下跌而增长乏力。这些头部企业虽然在销量上能够保持增长态势,但在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以量补价的策略成效有限,收入端面临较大压力,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二)中小猪企:逆势扩张与转型阵痛
与头部企业不同,中小生猪养殖企业呈现出更为分化的发展态势。傲农生物在10月以73.31%的销量增速领跑行业,当月出栏生猪19.02万头。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其在破产重组后,聚焦养猪核心区域,淘汰更新低效产能,恢复优势产能。通过强化养殖成本管控,全链条优化使得生产成本下降,仔猪断奶成本降至286.4元/头,PSY提升至28.1头。不过,1-10月累计销量达143.07万头,同比仍下降23.92%,显示其仍处于产能恢复期,还需时间来恢复到以往的产能水平。
正邦科技通过产能重启实现了60%以上的增速,1-9月累计销售生猪573.21万头,同比增长131.43%,累计销售收入61.41亿元,同比上升98.52%,销售收入跻身行业前五。在双胞胎的帮扶下,正邦科技复产进度持续加速,能繁存栏稳步恢复,已恢复至25.7万头,后备母猪5.85万头;育肥产能以轻资产模式持续扩张,2024年新开发优质栏位120万个;养殖成本和生产效率也在不断优化,2024年9月断奶仔猪运营成本和育肥运营成本分别下降至400元/头以下和15元/公斤,展现出困境反转的迹象。
而正虹科技则面临着巨大的困境,10月销售生猪仅0.4万头,同比下滑54.19%;销售收入降至0.04亿元,同比下降52.8%。这主要是由于公司主动调整产能,出清落后产能,但在调整过程中,短期业绩受到了严重影响,产能出清压力凸显。从这些中小养殖企业的表现可以看出,行业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强化,有能力进行产能优化和成本控制的企业能够在困境中实现逆势增长,而经营不善的企业则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三、价格驱动逻辑:供应过剩压制市场信心
(一)生猪均价创阶段性新低
2025年10月,生猪市场价格创下阶段性新低,成交均价较2024年同期降幅显著,成为行业关注焦点。自9月起,全国生猪成交均价呈现波动下探趋势,最低价一度触及11.1元/公斤,这一价格不仅跌破多数企业的成本线,更使整个行业笼罩在低迷氛围之中。
对比2024年同期,2025年10月的生猪均价跌幅超过30%,如此大幅度下跌,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自2024年5月起,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回升,到2025年年初,存栏量稳定在400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作为生猪供应的源头,其存栏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仔猪供应量上升。再加上养殖效率不断提升,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到32头左右,使得2025年生猪供应能力同比增长15%-20%。而消费端的需求增速相对缓慢,难以消化如此庞大的生猪供应量,市场供强需弱的格局进一步延续,从而导致猪价持续低迷。
(二)行业周期与成本博弈加剧
农业农村部专家朱增勇的分析为行业指明方向,2025年生猪均价预计在13.6-15.3元/公斤区间运行,较2024年下降10%-20%。在这样的价格环境下,养殖利润更多依赖于成本管控。当前,头部企业如牧原股份,已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规模化优势,将完全成本降至14元/公斤以下,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成本优势。而中小散户由于缺乏技术和规模支撑,成本普遍在16元/公斤以上,在价格低迷期,面临更大的亏损压力。
这种成本差异使得行业正从“规模竞争”转向“成本竞争”。在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低成本企业能够保持一定盈利空间,继续扩大产能,提升市场份额;而高成本的中小散户则可能因亏损严重而被迫退出市场,加速产能向低成本企业集中。例如,一些中小养殖户在面对持续亏损时,不得不减少养殖规模,甚至放弃养殖,而大型养殖企业则趁机收购土地、扩大养殖基地,进一步巩固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这一转变不仅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将重塑整个生猪养殖行业的竞争格局,未来,成本控制能力将成为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关键因素。
四、未来展望:降本增效成破局关键
(一)短期:价格磨底期的生存考验
展望2025年四季度,生猪市场仍将面临严峻考验。从目前市场形势来看,生猪均价难现显著反弹,预计在春节前将维持在12-13元/公斤的区间内震荡运行。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生猪产能仍然过剩,尽管能繁母猪存栏量自2025年年初以来有所下降,但前期积累的产能仍需时间消化。
在这样的价格环境下,生猪养殖企业面临巨大生存压力。为应对这一挑战,企业纷纷采取措施优化出栏结构、控制养殖成本。以牧原股份为例,通过智能化养殖技术,实现精准投喂、智能环控,将养殖成本进一步降至13元/公斤以下,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温氏股份则通过加强与农户的合作,引导农户配备智能化养殖设备,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中小养殖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相对薄弱,在成本控制方面面临更大困难,部分企业可能不得不收缩产能,甚至面临被并购整合的风险。比如一些小型养殖户,由于无法承受持续的亏损,只能选择减少养殖数量,甚至退出养殖行业,而大型企业则可能趁机收购这些小型养殖户的资产,进一步扩大自身规模。
(二)中长期:规模化与效率提升双轮驱动
从长远来看,随着“十四五”规划中规模化率目标(78%以上)的逐步推进,2025年生猪养殖行业的集中度将持续提升。头部企业凭借其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市场份额有望突破50%。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龙头企业在规模化扩张的同时,不断加大在育种技术研发和疫病防控方面的投入。在育种技术上,通过基因组学技术进行血缘追踪和选育,提高种猪的遗传性能和生产效率,使得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有望提升1-2头,进一步降低单位产能成本。
在疫病防控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疫病监测与预警系统,提前发现疫病迹象,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保障猪群的健康生长。随着消费需求的季节性回暖,特别是下半年中秋、国庆、元旦等节日以及南方腌腊灌肠需求的提振,猪价有望迎来阶段性修复。但由于产能过剩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全年行业仍将以“低利润、高分化”为主要特征。那些能够在成本控制、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优势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告)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