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预警:二次育肥热度达三年最低水平
(一)补栏规模急剧收缩,托底效应显著削弱
在生猪市场的复杂格局中,二次育肥曾是影响猪价走势的关键因素。然而,依据卓创资讯提供的数据,2025年,这一因素的影响力呈逐渐减弱态势。数据表明,本年度样本企业生猪出栏流入二次育肥渠道的占比仅为12.95%,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36个百分点,处于202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现象类似于一场原本热闹的接力赛,二次育肥这一棒的参与度大幅降低。
进一步对占比数据进行分析可知,2025年补栏占比超10%的时段占比为54%,较2024年减少1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全年中,仅有半数时间存在阶段性的二育行为,且与以往相比,强度大幅减弱。过去,二次育肥补栏热情高涨时,大量生猪被转入二次育肥环节,市场生猪供应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对猪价起到明显的托底甚至推升作用。但如今,补栏规模的急剧收缩,使得这种托底效应显著削弱。猪价在市场供需的大环境中,缺少了一股重要的支撑力量,变得更为脆弱,更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
(二)市场信心受挫:从“博弈涨价”转变为“恐慌出栏”
回顾2024年,二次育肥户信心满满,集中补栏,彼时的市场氛围热烈。他们的行为直接推动猪价上涨15%,这种“激进”操作震动整个市场。在利益驱动下,养殖户纷纷加大投入,期望在猪价上涨浪潮中获取丰厚利润。
然而,仅仅一年时间,市场发生巨大转变。到了2025年,二次育肥群体陷入“谨慎补栏-提前出栏”的被动循环,曾经的热情转变为如今的焦虑。11月监测数据显示,50公斤以下仔猪成交量同比下降32%,这表明养殖户在补栏时格外谨慎,不敢轻易增加养殖数量。与此同时,150公斤以上大猪出栏量增加28%,反映出二育户正加速甩卖存栏,试图在市场进一步恶化前减少损失。
这种从“博弈涨价”到“恐慌出栏”的转变,背后是市场信心的受挫。养殖户曾对猪价上涨满怀期待,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二次育肥,期望通过短期养殖,在猪价高位时出售以获取高额利润。但市场的残酷现实使他们的希望破灭,猪价未如预期上涨,反而持续下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态发生巨大变化,从积极博弈变为消极应对,甚至恐慌抛售。这种市场信心的受挫,不仅影响二次育肥户的决策,也对整个生猪市场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使市场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
二、三重压力交织:二育盈利模式全面重构
(一)猪价持续下行,成本线成为“盈亏分界线”
在2025年的生猪市场中,猪价走势对二次育肥养殖户产生较大影响。全年全国瘦肉型生猪均价仅为14.04元/公斤,与2024年同期相比,跌幅达16.72%。这一价格持续低于二次育肥的成本线,使养殖户陷入困境。
以补栏120公斤生猪育肥40天至150公斤进行测算,理论出栏盈利每头为-101.33元,与2024年相比,减少了297.62元。亏损面更是扩大至78%,这意味着近八成的二次育肥户在市场博弈中遭受损失。东北的一位二次育肥养殖户表示:“现在卖猪,每头要亏200元,要是继续压栏,每天还要多赔30元的饲料钱,实在难以维持,只能认赔出局。”从这位养殖户的话语中,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无奈与困境。曾经,他们满怀期望地投入资金,期望通过二次育肥获得收益,可如今,猪价的持续下跌使他们的希望落空,只能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面临艰难抉择。继续压栏,意味着每天需承担高昂的饲料成本,且猪价可能继续下跌,导致亏损进一步扩大;而提前出栏,虽能减少部分损失,但之前的投入无法收回,同样令人痛心。这种两难境地,使养殖户陷入深深的焦虑。
(二)政策调整精准发力,产业链上游供应受阻
政策层面的调整,给二次育肥市场带来较大冲击。从二季度末开始,牧原、温氏、新希望等头部猪企响应“节粮减损”政策,停止向二次育肥户销售商品猪,仅开具屠宰类检疫票。这一举措切断了二次育肥的“源头供应”,使二次育肥户无猪可补。
在河南、山东等地,试点“生猪调运电子溯源”,这一举措使二育猪源跨区流通成本激增40%。且检疫通过率从2024年的85%骤降至2025年的32%,无疑是雪上加霜。严格的政策限制,使二次育肥户在跨区域采购猪源时面临诸多困难,不仅成本大幅增加,成功采购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这种政策层面的精准调整,对二次育肥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曾经,二次育肥户可从头部猪企采购大量商品猪,进行二次育肥后再出售,从中获取利润。但如今,政策调整使他们失去这一重要猪源渠道,只能望“猪”兴叹。在产业链上游供应受阻的情况下,二次育肥户的经营陷入困境,市场活跃度大幅下降。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经营策略,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三)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并存,市场预期彻底扭转
2025年的生猪市场,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的双重压力,使二次育肥户的市场预期彻底扭转。这一年的生猪出栏量,主要由2024年扩张期的能繁母猪存栏决定。2024年,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扩张阶段,加之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28头,使得生猪供给量同比增长8%。这意味着市场上的生猪数量大幅增加,供过于求的局面愈发严峻。
在需求端,终端消费受到禽肉替代的冲击。2025年1-10月,白条肉鲜销率下降5%,表明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在减少。屠宰企业的收购价也呈现出周环比连跌12周的态势,反映出市场对猪肉的需求疲软,屠宰企业的收购积极性不高。
在这种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并存的情况下,二次育肥户“赌行情”的核心逻辑——“供不应求导致价格反弹”——彻底失效。曾经,他们相信通过二次育肥,在市场供不应求时出售生猪,就能获得高额利润。但如今,市场现实使他们的美梦破灭。市场上生猪供应过剩,消费者对猪肉需求不足,即使进行二次育肥,也难以在市场上找到高价出售的机会。这种市场预期的彻底扭转,使二次育肥户陷入迷茫与恐慌,他们的经营策略也不得不随之改变。
三、未来展望:二育从“市场影响者”转变为“边缘参与者”
(一)短期:季节性波动中的有限介入
冬至前后,随着传统腌腊需求的升温,二次育肥市场或许会出现一波短期补栏的小高潮。以往这一时段,大猪需求旺盛,价格往往会有所上涨,吸引二次育肥户入场。但当前形势不同,在政策的严格限制下,二次育肥的规模很难超过市场总量的5%。这就好比在一场盛大的活动中,二次育肥原本是能掀起高潮的重要参与者,但如今只能在边缘扮演一个不太起眼的小角色。
卓创资讯的专业分析预测,2025年四季度,大猪存栏缺口与2024年相比,已经收窄30%。这意味着市场上大猪的供应相对充足,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二次育肥来填补缺口。在价格影响方面,过去二次育肥补栏时,能将猪价抬升1-2元/公斤,对市场价格走势有着重要影响。但现在,这种短期支撑作用大幅减弱,最多只能让猪价上涨0.5元/公斤以内。在当前猪价底部震荡的大格局下,这0.5元的涨幅,就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小石子,只能激起短暂的涟漪,很快就会恢复平静,无法改变价格长期低迷的现状。
(二)中长期:产业升级促使二育模式转型
在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养殖的趋势不可阻挡,正在重塑整个市场格局。如今,规模化养殖的占比已经突破65%,牧原等大型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大型企业推行“120公斤标准出栏”,为市场定下新的规则。在这种规则下,二次育肥曾经依赖的“大猪溢价”空间被大幅压缩。2024年,大猪还能有3元/公斤的溢价,但到了2025年,这一溢价就缩水到了0.8元/公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面对这样的市场变化,二次育肥模式不得不寻求转型。未来,二次育肥可能会转向“短平快”的模式,追求快速的收益。比如,将育肥周期缩短到30天,把标猪育肥至130公斤,在短期内完成养殖和销售。同时,目标利润也会控制在50元/头以内,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高额利润。这种转型后的二次育肥,就像是市场的一个弹性调节工具,在市场供需出现小的波动时,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不再是影响市场的主流策略。它从曾经的市场影响者,逐渐变成了一个辅助角色,在市场的边缘发挥着有限的作用。
(三)2026年猪价新格局:告别“二育支撑”时代
在政策的持续引导和市场的自我调整下,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连续3个月低于4000万头,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预示着2026年生猪供给压力将得到缓解。能繁母猪是生猪生产的源头,它的存栏量减少,意味着未来生猪的出栏量也会相应减少,市场供需关系将发生变化。
曾经,二次育肥就像是猪价的“稳定器”,在市场供过于求时,通过囤猪减少市场供应,稳定猪价;在市场供不应求时,又通过抛售生猪增加供应,平抑猪价。但如今,随着二次育肥热度的下降,这个“稳定器”的功能逐渐消失。猪价的波动将更加依赖产能去化的节奏和消费复苏的强度。产能去化快,生猪供应减少,猪价可能上涨;消费复苏强劲,市场需求增加,猪价也会受到支撑。
根据专业机构的预测,2026年猪价中枢可能会抬升至16-18元/公斤,相比2025年有一定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产能去化和消费复苏的双重作用。但同时,由于失去了二次育肥的调节作用,猪价暴涨暴跌的风险也同步降低。行业将进入一个“弱周期、强分化”的新阶段,大型企业凭借成本、技术和规模优势,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而小型养殖户则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下去。
结语:从“投机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行业变革
二次育肥热度的降低,不仅仅是一个市场现象,更是生猪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行业正在从过去依赖短期投机、盲目博弈行情的模式,逐渐转向注重内在价值、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发展道路。当政策层面限制“短期炒作”,市场则为行业开启了“效率竞争”的新方向。
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头部企业凭借自身的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加速降本增效。以牧原股份为例,通过不断优化养殖流程、提升种猪质量和创新管理模式,其生猪养殖成本已经降至13元/公斤以下,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中小散户则另辟蹊径,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黑猪、土猪等特色养殖的占比提升了15%,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特色猪肉的需求。
整个生猪行业正在逐步摆脱“二育影响”带来的市场不稳定,迈向一个“产能合理、价格平稳”的成熟发展阶段。对于养殖户而言,要想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告别对二次育肥的过度依赖,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只有不断提升养殖技术、优化成本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对行业周期的各种挑战。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