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超市选购鸡蛋。
近日,记者走访青岛各大农贸市场、商超发现,鸡蛋价格持续走低,部分渠道零售价已跌至3元/斤,创2021年以来新低。市民买菜时直呼“划算”,但背后却是养殖户“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无奈。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10月全国鸡蛋批发价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高达26.56%。这趟鸡蛋的“降价之旅”还将持续多久?未来的蛋价将走向何方?
市民喜提“低价蛋”
在崂山区的一家超市里,不少市民在生鲜区域挑选鸡蛋,价签上“4元/斤”的字样十分显眼。“这价格快半个月了,比夏天便宜了一块多。”售货员一边给顾客称鸡蛋,一边说,最近鸡蛋销量明显上涨,尤其是散装鸡蛋,每天能卖出去两三百斤。
在崂山区另一家超市,鸡蛋促销活动同样火爆。“30枚一盒的鸡蛋7.9元,普通鸡蛋会员价2.99元/斤;品牌鸡蛋4.2元/斤。”超市导购员介绍,自10月以来,鸡蛋价格就一路下滑,超市为了拉动销量,频繁推出促销活动。
采访中,不少市民对当前的鸡蛋价格表示满意。“我家每天都要吃鸡蛋,以前五块多钱一斤,现在每斤三四块钱就能买到,一个月能省二三十块钱。”市民张女士提着刚买的10斤鸡蛋表示,虽然不知道价格能维持多久,但趁着便宜多买点准没错。
养殖户陷“卖蛋亏本”困境
与市民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殖户的焦虑。“现在青岛本地普通鸡蛋批发价3.2元/斤,外地调入的3元/斤,但我们的生产成本是3.4元—3.5元/斤,卖一斤亏0.2—0.3元。”青岛陈氏伟业农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锡佐无奈地表示,这是他从事蛋鸡养殖30多年来少见的“价格倒挂”行情。
更让养殖户头疼的是,这种亏损状态已持续数月。陈锡佐介绍,2021年至2024年,蛋鸡养殖行业连续四年盈利,尤其是2023年鸡蛋价格一度涨到5元/斤,丰厚的利润吸引了大量资本和养殖户涌入,“不仅老养殖户扩产,就连一些原本做粮油的企业也跨界进入蛋鸡养殖领域,南方有家企业的蛋鸡存栏量都快1000万只了,产能一下子就过剩了。”
此外,养殖技术的成熟也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现在养殖技术比以前先进多了,蛋鸡的产蛋率提高了,饲料转化率也提升了,生产成本虽然降了一些,但产能释放得更快,市场根本消化不了。”陈锡佐表示,目前全国蛋鸡存栏量处于历史高位,供过于求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面对亏损,部分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尚能“缓冲”。陈锡佐的企业打造了“西艾尔”品牌鸡蛋,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口碑,在市场上拥有一定的溢价能力。“我们公司的品牌鸡蛋能卖到4.2元/斤,比普通鸡蛋贵1块多,这部分业务能覆盖部分亏损。”陈锡佐表示,其公司提供的品牌鸡蛋不仅进入了麦德龙、大润发、盒马鲜生等知名商超,还供应青岛本地企业、酒店,“如果没有品牌溢价,我们也撑不下去。”
但对于大多数中小养殖户和贸易商来说,日子就没这么好过了。“青岛市场上有很多贸易商,他们从养殖场拉鸡蛋,再批发给农贸市场和小超市,一天拉一两万斤,每斤赚几分钱差价,现在价格倒挂,他们只能硬扛,等着行情好转。”陈锡佐表示,目前青岛本地蛋鸡养殖户约有上千家,其中大部分是中小规模养殖户,普遍面临亏损压力,“现在还没有大规模退出的情况,但如果价格一直不涨,明年可能会有一批小养殖户撑不下去。”
春节或迎小幅上涨
对于市民关心的“鸡蛋价格还会跌吗?春节能涨多少?”的问题,陈锡佐给出了自己的判断:“短期内鸡蛋价格会保持稳定,不会再大幅下跌,年前可能会因为春节消费旺季小幅上涨,但涨幅有限。”
陈锡佐分析,春节是鸡蛋消费的传统旺季,家庭采购、餐饮消费都会增加,需求上涨会带动价格小幅回升,“但供过于求的大格局没有变,所以涨幅不会太大,预计春节期间青岛普通鸡蛋价格可能涨到3.5元/斤左右,品牌鸡蛋可能涨到4.5元/斤。”他同时表示,春节后鸡蛋价格大概率会回落,“节后消费需求减少,市场供应依然充足,价格很难维持在高位。”
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陈锡佐认为,产能调整是关键。“如果价格持续低迷,部分亏损严重的中小养殖户会被迫退出市场,大型养殖企业也可能会减少存栏量,随着产能逐步下降,供需关系会慢慢趋于平衡,价格也会回归合理区间。”但他也表示,由于近年来资本大量进入,行业产能储备充足,即便部分产能退出,价格回升空间也会受到限制,“未来鸡蛋价格可能会维持在3.5—4元/斤的合理区间,很难再回到以前的高价位。”
为了应对市场挑战,陈锡佐的企业已经开始布局转型升级。“我们刚从福建考察回来,计划和相关部门合作,开发卤蛋、溏心蛋、蛋制品礼盒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陈锡佐说,同时还会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单纯卖鲜蛋的盈利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通过品牌化、深加工、多元化发展,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青岛作为山东半岛重要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每日鸡蛋消费量约900—1000万枚,本地供应约800—900万枚,缺口主要从鲁西的菏泽、临沂以及潍坊西部等地调入。对于市民而言,短期内有望继续享受低价鸡蛋带来的实惠,而从长远来看,只有行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市场的稳定供应。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