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激素蛋涌入市场”“长期吃致癌”?记者求证

2025-11-28来源:央广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鸡蛋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也是日常均衡饮食的关键食材。当前,无抗蛋、无菌蛋、富硒蛋等细分品类日渐丰富,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元,但一些传言,却让不少人在挑选鸡蛋时犯了难。

  记者留意到,在网络平台上,关于“激素鸡蛋”的说法流传甚广。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大量激素鸡蛋流入市场”这样的内容出现,“长期吃致癌”“双黄蛋就是激素蛋”,这些触目惊心的内容让不少消费者看得心慌。所谓“激素鸡蛋”的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鸡蛋还能放心吃吗?

  “太可怕了,激素鸡蛋又流入市场了……”

图片

“激素鸡蛋”相关短视频截图

  在短视频平台上,“激素鸡蛋”堪称流量密码。不少日常内容仅有几百点赞的账号,一旦发布“激素鸡蛋”相关内容就能轻松获得上万点赞。在这些视频的描绘下,所谓“激素鸡蛋”已经占据市场,走上大众的餐桌。评论区里,焦虑情绪扑面而来,有网友发问:“为什么要让它流入市场?”还有网友疑惑“现在还能吃什么”,直言“想回农村自己种地养鸡”。

  “激素鸡蛋危害大不要买,学会这几招,一眼识别激素鸡蛋……”“第一步看个头,一般激素鸡蛋会比较大,而且它的表壳比较薄,一捏就碎……”

图片

“激素鸡蛋”相关短视频截图

  记者发现,几乎所有此类视频都在重复一样的话术。个头大、蛋壳薄、蛋壳软、双黄蛋、表面光滑、鸡蛋散黄这些特征都成了所谓“激素鸡蛋”的“判断依据”。有网友直呼,“这样一说,我买的是激素鸡蛋,全中了”。

  “激素鸡蛋”是哪里来的?这些视频的口径也高度统一:“有些不良养殖户为了提高产蛋量,在饲料里边添加大量激素类药物。这些激素残留在鸡蛋里,长期食用可是会给身体埋下重要的健康隐患。”

  激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这些视频所描述的“激素鸡蛋”,都指向养殖过程中人为干预后产下的鸡蛋,声称养殖户为让蛋鸡更快产蛋、快速增重,在饲料里添加激素类物质,最终导致激素残留于鸡蛋中。

  危害也是这些内容渲染的重点,有视频声称“激素鸡蛋”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吃多了会损伤肝肾,甚至会致癌。更有此类内容将所谓“激素鸡蛋”的危害焦点对准儿童,反复强调“长期食用导致性早熟”。

  记者发现,发布“激素鸡蛋涌入市场”内容的账号有一些是养殖户。视频最后,他们都会引导大家购买自家的“放心土鸡蛋”,并提供了检测报告:“我自己作为一个卖鸡蛋的人,会定期做检测,并且把报告的图片直接加到了商品链接里,大家拍之前都可以去看一看。”

  实际上,记者发现,商家所展示的检测报告并不包含激素类项目。

  记者查询发现,《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激素类药品,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

  多大的收益,会促使养殖户铤而走险给鸡喂食激素?

  在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顾中一看来,“给蛋鸡喂食含激素的饲料能提高产蛋量”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他解释,很多外源性激素通过口服易被消化分解,通常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像促生长激素,它实际上是一种会被消化道分解掉的蛋白类的成分,所以拌饲料的话它起不到任何的意义。再有,一只鸡本身的成本并不是很高,如果是采用一只一只打针的方式,人工成本也会过高。”顾中一说。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蛋鸡的高产特性,核心源于优良鸡种和科学饲养。给蛋鸡喂食激素不仅无法提升产蛋量,反而会增加鸡患病的风险。

  钟凯解释说:“不管是对于长肉的鸡,还是对于产蛋的鸡,它的品种已经决定了它的特性,再喂激素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无论是鸡自体产生的生长激素,还是其他的激素,足以维持它的生理功能达到正常合理的水平。给它外源性激素,反而破坏了它本身的机体平衡,它更容易生病、死亡。”

  事实上,双黄蛋、蛋壳软、大个头鸡蛋、光滑蛋,这些网传的“激素鸡蛋”特征都是饲养过程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钟凯介绍,在母鸡产蛋初期,或受到外界刺激时,都可能因排卵异常产下双黄蛋。

  “这种异常的性状其实跟激素没什么关系。比如双黄蛋,它其实更容易出现在刚开始产蛋的阶段,鸡的生物节律还没有调整好。大批量生产时,它肯定会有一定比例是双黄蛋,包括软壳蛋。因为蛋壳是在输卵管里慢慢地、一层层地裹上去形成的,在产蛋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外部的刺激,导致它排得比较快,壳就薄。”钟凯说。

  至于鸡蛋散黄,多是运输过程中过度颠簸,或鸡蛋存放时间过长、新鲜度下降所导致。同样与所谓“激素鸡蛋”无任何关联。顾中一表示,此类谣言之所以能广泛传播,核心是抓住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心理。

  顾中一说:“这是一个常见的谣言,主要还是因为大家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但它并不是一个有证据支持的事实。从生物学、营养学、经济学上来分析都不划算,所以没有动力去这样做。”

  专家提醒,面对网络上流传的各类食品安全传言,切勿盲目轻信、随手转发,更不能以此作为日常消费的判断依据。不妨多打个问号:信息来源是否权威可信?核心观点是否有科学依据支撑?避免被虚假信息裹挟。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