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是雏鸡育雏管理的关键挑战期。雏鸡绒毛稀疏、体温调节能力弱,既需抵御外界低温,又需避免舍内通风不良引发健康问题。本文结合实操案例,从温湿度标准设定、环控系统操作、通风匹配策略及效果评估四方面,详解雏鸡舍冬季环控管理技术,助力养殖者提升育雏成活率与生长质量。
一、明确核心:雏鸡舍冬季温湿度标准
雏鸡1-3日龄处于育雏关键期,对温湿度敏感度极高,需严格把控核心环境参数。温度最佳区间为35-37℃,此温度下雏鸡代谢稳定,可减少因低温导致的扎堆、受凉问题。相对湿度需维持在50%-65%,避免湿度过低引发舍内粉尘飞扬,刺激雏鸡呼吸道,同时防止湿度过高滋生病原。
日常管理中,需通过舍内多点布控温度计、湿度计,实时监测环境参数,确保无局部温湿度异常区域。
二、精准操作:环控系统设定技巧
环控系统是雏鸡舍冬季环控的核心工具,其设定需围绕"保温+通风"双重目标,结合外界与舍内环境动态调整。
每日通过手机或现场设备查询外界温度变化,同时观察舍内实时温度,掌握内外温差趋势。根据监测数据,以"满足最小通风量"为原则,设定风机启动时间与频率,核心要求是将舍内1天的温差控制在1℃以内,避免温度骤升骤降导致雏鸡应激。
冬季雏鸡代谢较弱,需保证每只雏鸡获得充足新鲜空气,同时避免过度通风造成热量流失。
三、关键策略:通风"三匹配"
冬季雏鸡舍通风管理的核心是实现"通风量-鸡群需求-设备能力"的精准匹配:
1、通风量与鸡群需求匹配
通风量需根据雏鸡日龄、体重及存栏量动态调整,以"最小通风量1m³/小时/公斤"为计算基准。
以35日龄京红雏鸡为例,存栏34000只,平均体重0.34kg,总通风量=0.34kg×34000只×1m³/小时/公斤=11560m³/小时。若单台风机有效排风量为36000m³/小时,所需风机数≈0.32台。按5分钟一个通风循环计算,风机开启时间=0.32台×5分钟=1.6分钟,关闭时间=3分24秒。
通过此方法设定,可在保证新鲜空气供应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热量损耗。
2、风机数量与通风量匹配
风机数量需与计算得出的总通风量精准匹配。
计算逻辑:风机启动个数=所需总通风量÷每台风机有效排风量。
启动风机前,先观察舍内实时温度,若温度低于目标区间,可适当减少风机启动数量或缩短启动时间;若温度偏高,可逐步增加风机数量,确保通风量提升的同时,温度稳定在合理范围。
3、进风口面积与风机数量匹配
进风口开启大小需与风机数量匹配,确保空气均匀分布且无冷风直吹雏鸡。进风口最小宽度需在2.5cm以上,风速维持在3.6-4.5m/s,此风速可保证新鲜空气在舍内充分混合。定期开展烟雾实验,观察舍内烟雾流动轨迹,若烟雾集中在某一区域或快速排出,需及时调整进风口开启大小或风机运行参数。
四、效果评估:多维度监测
冬季雏鸡舍通风效果需通过"环境参数+鸡群状态"双重监测评估:
1、环境监测:检查温湿度、粉尘和异味。
2、体重监测:发现增长缓慢时排查通风问题。
3、状态观察:扎堆可能温度偏低,张口呼吸可能温度偏高。
4、全舍巡查:重点检查边角等易出现环境死角的区域。
五、总结
冬季环控核心是"保温基础上做好通风"。通过标准设定、通风匹配和多维度评估,动态调整管理策略,才能降低育雏风险,提升效益。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