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日全国外三元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2019年4月1日全国内三元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2019年4月1日全国土杂猪价格排行榜
单位:(元/公斤 )
区域 分类 |
|
||||||||||||||||||||||||||||||
东北 |
|
||||||||||||||||||||||||||||||
华北 |
|
||||||||||||||||||||||||||||||
华东 |
|
||||||||||||||||||||||||||||||
华中 |
|
||||||||||||||||||||||||||||||
华南 |
|
||||||||||||||||||||||||||||||
西北 |
|
||||||||||||||||||||||||||||||
西南 |
|
||||||||||||||||||||||||||||||
全国 |
|
猪评:屠宰企业销售压力大 猪价持续震荡调整(2019年4月1日)
据数据统计,2019年4月1日全国各省外三元猪均价为14.99元/公斤,较昨日基本持平,较上周同期猪价(3月25日)下跌0.10元/公斤。
今日全国27省、直辖市范围内,共计16省份猪价上涨,8省份猪价下跌。全国最高价为浙江,较昨日上涨0.02元/公斤于17.41元/公斤;全国最低价为新疆,较昨日下跌0.03元/公斤于12.98元/公斤。河南、江西、广东与昨日基本持平。
主要上涨地区(单位:元/公斤) | 主要下跌地区(单位:元/公斤) | ||
陕西 | ↑0.14 | 内蒙古 | ↓0.12 |
湖南 | ↑0.10 | 安徽 | ↓0.10 |
黑龙江 | ↑0.09 | 天津 | ↓0.03 |
云南 | ↑0.07 | 山西 | ↓0.03 |
河北 | ↑0.05 | 新疆 | ↓0.03 |
今日部分地区猪价:四川8.4-8.7元/斤,河南7.3-7.6元/斤,江西7.5-7.8元/斤,广东7.0-7.3元/斤,湖南7.2-7.5元/斤,山东7.8-8.1元/斤,湖北7.4-7.7元/斤,河北7.3-7.6元/斤,北京7.0-7.3元/斤,辽宁7.1-7.4元/斤。
周末猪价震荡偏强。市场需求不佳,屠宰企业销售压力较大,加之企业猪肉库存充足,出肉意愿较强,但受疫情影响,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生猪加速去产能,生猪存栏偏低,尤其是疫情重灾区,供应极端不平衡情况明显,市场形成猪少肉多的局面,猪价以震荡调整为主。不过后期猪价上涨的大趋势不变,预计6月中旬前后将是猪市主要转折点,而“非瘟”疫情重灾区价格上涨提前到4月份出现的可能性更大。7月份将进一步夯实基础,国庆前将迎来一波明显上涨,年末将进一步拉高,这个预判暂不改变。另外,据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公布,湖北省利川市两猪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进口肉可否弥补产能缺口?中国缺猪带涨全球猪价
2019-2020年增加进口或成定局(最多增加180万吨);但由于越南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严打走私可能减少部分走私量(预计减少50万吨);供港澳的活猪及猪肉保持稳定。因此预计净进口(包括走私)增加约130万吨。假如国内猪肉产量下降15%、20%、25%、30%,消费下降5%,增加的净进口(包括走私)可以补充2%的缺口,则供需缺口分别为8%、13%、18%、23%。在中性假设下,20%左右的供需缺口将使猪价创历史新高。
中国是最大的猪肉生产、消费、进口国,国际猪肉贸易流主要由欧盟、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国家流向中国、日本、墨西哥、韩国。2017年中国生猪出栏头数约为7亿头,猪肉消费量约为5400万吨;猪肉进口量121万吨(2016年猪价高峰时进口量为162万吨)。猪肉主产国包括中国、欧盟、美国、巴西和俄罗斯,占比分别为47.9%、21.3%、10.6%、3.3%、2.9%,主产国同时是主要消费国。
全球猪肉贸易量约为800-850万吨,主要出口国包括欧盟、美国、加拿大和巴西,欧盟、美国、巴西的出口占产量的比例13%-23%之间,加拿大出口比例较大(70%的猪肉用于出口,自用比例较低)。主要进口国包括中国、日本、墨西哥、韩国,除中国外,主要进口国猪肉的进口的依存度较高(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约为35%-55%)。
2019-2020年增加进口几成定局,但对国内产能缺口弥补程度有限。正常情况下,进口猪肉的驱动因素是国内外价差(2013年至今价差的均值约为8元/公斤)。
预计2019年下半年-2020年中国猪价将创历史新高,进口猪肉价差将大幅扩大,刺激贸易商扩大进口;同时中国存在供需缺口,将主动扩大进口:假设国内产能去化幅度分别为15%、20%、25%、30%,需求下降5%,则供需缺口分别为540万吨、1080万吨、1350万吨、1620万吨;如果增加180万吨净进口同时减少50万吨走私,则供需缺口为410万吨、680万吨、950万吨、1220万吨,比例分别为8%、13%、18%、23%。20%左右的供需缺口将使国内生猪、猪肉价格创历史新高。
中国增加进口不会扭转本国供需格局,但“大国效应”将推升国际猪价。复盘2016年,美国出口量增加11万吨,增量基本都是对中国出口,2016年上半年美国瘦猪肉现货价涨幅约为40%。
根据USDA预测,2019年欧盟、巴西、加拿大等主要出口国猪肉产量均维持稳定,美国猪肉产量有望增加63万吨。假设进口增量的1/3(约60万吨)来自美国,则美国猪价涨幅将不容小觑(美国瘦肉猪期货1906合约价格已经超过95美分/磅,较近期低点涨幅超过30%)。猪肉国际贸易价格将传导至主要进口国(日本、墨西哥、韩国等),推升该国猪肉价格。
生猪行业周期性波动逻辑
建立了完整的生猪行业周期性投资逻辑框架,猪价由供需关系决定,相对供给,需求较为稳定,因此供给是影响价格的核心变量。影响供给的因素包括:盈利周期下的供给波动(蛛网模型)、突发因素下的供给波动(如疫情、环保拆迁等),且屠宰场与养殖场得到博弈可扩大当期波动幅度。
此外,进出口、国储虽然体量不大,也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格波动,本文我们将重点对猪肉贸易进行分析——在非洲猪瘟影响下,中国增加进口将如何影响国内外猪价。
核心结论:
(1)2019-2020年增加进口或成定局(最多增加180万吨);但由于越南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严打走私可能减少部分走私量(预计减少50万吨);供港澳的活猪及猪肉保持稳定。因此我们预计净进口(包括走私)增加约130万吨。假如国内猪肉产量下降15%、20%、25%、30%,消费下降5%,增加的净进口(包括走私)可以补充2%的缺口,则供需缺口分别为8%、13%、18%、23%。在中性假设下,20%左右的供需缺口将使猪价创历史新高。
(2)中国增加进口不会扭转本国供需格局,但“大国效应”将推升国际猪价。
中国增加进口将如何影响国内外猪价?
1产能缺口已现,增加进口势在必行
非洲猪瘟疫情导致中国生猪/猪肉出现供需缺口。由农业部、畜牧业协会、各咨询公司的数据多方验证,我们认为截止2019年2月,全国生猪产能去化幅度约为20%,且不排除降幅继续扩大的可能。假设产能降幅20%,需求量保持不变,则猪肉供需缺口约为1080万吨;假设需求量下降5%左右,则供需缺口约为810万吨,与全球贸易量相当。
为了弥补部分产能缺口,中国将增加进口。2019年1月中国猪肉进口量12.55万吨,同比增幅8%,1月份已经开始呈现出出口量增加的趋势。3月份14日,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自美国进口了2.38万吨猪肉,这是自2017年4月以来中国最大的一笔对美国猪肉的进口,也是自美国农业部2013年开始跟踪猪肉出口以来的第三大出口订单。3月22日,第一批来自葡萄牙的24.99吨冷冻猪肉22日抵达天津口岸,这是中国与葡萄牙签署输华猪肉双边议定书后,首批抵达中国港口的葡萄牙猪肉产品。为了弥补国内产能缺口,增加进口是途径之一。
下文我们将依次回答几个问题:增加进口能够弥补多少产能缺口?中国增加进口将如何影响国内外猪价?在这之前,我们将对全球贸易格局做系统梳理。
2增加进口能否扭转国内猪价上涨趋势?
2.1国际猪肉贸易格局
生产端:2018年全球猪肉产量约为1.13亿吨,同比增速1.73%。近几年猪肉产量基本维持稳定,没有出现明显增长。主产国包括中国、欧盟、美国、巴西和俄罗斯,占比分别为47.9%、21.3%、10.6%、3.3%、2.9%,剩余其他国家生产量占比仅为14%左右。
消费端:全球猪肉消费量约为1.12亿吨,主要消费国包括中国、欧盟、美国、俄罗斯和巴西,占比分别为49.6%、18.7%、8.7%、2.9%、2.7%,剩余其他国家消费量占比约为17.5%左右。
贸易端:2018年全球猪肉贸易量约为854万吨,同比增速3%。近几年国际贸易量维持在800-850万吨。世界猪肉贸易流主要是由欧盟、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国家流向中国、日本、墨西哥、韩国等国家。主要出口国包括欧盟、美国、加拿大和巴西,占比分别约为35.7%、31.8%、15.8%、8%,剩余其他国家占比仅为8.6%。主要进口国包括中国、日本、墨西哥、韩国,占比分别为21.6%、18.6%、14.5%、9.1%。
出口国分析:主要猪肉出口国基本是主产国,欧盟、美国、巴西的出口占产量的比例13%-23%之间,加拿大出口比例较大(70%的猪肉用于出口,自用比例较低)。
进口国分析:中国是最大的猪肉进口国,但是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仅为3%左右。其他主要猪肉进口国为日本、墨西哥、韩国等,且这些国家对进口的依存度较高(35%-55%)。
2.2中国猪肉供需格局
中国是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2017年中国生猪出栏头数约为7亿头(该数字与USDA的统计数据差异不大),国内猪肉消费量约为5400万吨,生猪及猪肉产销量约占全球的一半,居世界首位。
中国是最大的猪肉进口国,但相对国内消费量,进口量占比不足3%。2018年猪肉进口量约为119万吨(2017年121万吨,2016年猪价高峰时进口量为162万吨),猪肉进口量约占中国猪肉消费量的2.2%;生猪进口量仅为0.8万头。
中国进口猪肉主要来自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2018年德国、西班牙、加拿大、美国、丹麦的进口占比分别约为19%、18%、13%、7%、6%,其他国家进口占比约为36%。中国猪肉出口量仅为4万吨,活猪出口量约为158万头,出口的猪肉和活猪均主要供港澳。
除猪肉外,中国也会进口大量的副产品。副产品进口量与猪肉进口量相当。
正常情况下,进口猪肉的驱动因素是国内外价差。2019年1月中国进口猪肉单价约为1.77美元/公斤,其中自美国进口猪肉价格约为1.13美元/公斤,折算成人民币含税价是14.79元/公斤、13.70元/公斤(美国进口猪肉自2018年4月、7月两次加征25%关税),国内22个省市猪肉价格19.92元/公斤,价差约为5.13元/公斤,而2013年至今价差的均值约为8元/公斤(以美国猪肉为代表的国际价格最近已经开始上涨,如果按照最新价格测算,几乎不存在价差,但由于预期国内价格将创历史新高,进口有利可图)。
除正常进口渠道外,由于国内外价差,猪肉(包括杂碎)走私也是影响国内供需格局的因素之一。我们估计走私猪肉体量与进口体量相当。由于存在价差,进口或者走私猪肉有丰厚的利润,所以在国内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仍然有部分进口、走私量。
进口猪肉存价差主要原因是中国养殖成本较高,且主要差异来自饲料。以中美为例,2017年中国外购仔猪的养殖成本约为16.16元/公斤,而美国的养殖成本(合同户)仅为10.49元/公斤,其中差异较大的主要是仔猪成本(差异1.20元/公斤)、饲料成本(差异2.91元/公斤)和人工成本(差异2.45元/公斤),中国防疫成本也高于美国。其中仔猪成本与养殖效率有关(如PSY等指标),人工成本与规模化程度有关,饲料成本差异除与料肉比等养殖效率有关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美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差异较大。
中美大宗农产品种植成本差异较大。2017年中国玉米种植成本约为2047元/吨,而美国种植成本仅为954元/吨,主要差异来自人工成本(差异843元/吨)与土地成本(差异182元/吨),中国肥料、农药等成本高于美国,但种子成本低于美国。
2.3增加进口可弥补多少产能缺口?
经过前文分析,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国家猪肉消费得到35%-55%依赖进口,且不受国际猪肉价格的影响,是稳定的进口国家,根据USDA预测,2019年这三个国家的进口量约为345万吨(基本与2018年持平),此外还有部分国家有一定量的进口需求,则全球约850万吨的贸易量中可供中国调动的不足400万吨。考虑到2016年中国猪价高峰时进口量为162万吨,增加84万吨(USDA数据,2016年进口量218万吨,增加105万吨),2016年全球猪肉贸易量增加112万吨,增量基本全部由中国贡献。我们认为2019-2020年进口量的高峰最高可能达到300万吨左右,相比2018年增加180万吨。考虑到进口量的增加,国内供需缺口约为630万吨。
目前越南也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严打也会减少部分走私。根据行业估计,走私量与正规渠道的进口量体量相当,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其中,两广地区的走私量大,此外广西及云南陆路边境,也有一定数量。2019年2月以来,越南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对走私的打击力度继续加强,我们认为走私量较正常年份减少50万吨是有可能的,则供需缺口约为680万吨,缺口比例约为13%。
此外,我们针对不同的去产能幅度做了供需缺口测算,结论:2019-2020年增加进口几成定局(最多增加180万吨);但由于越南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严打走私可能减少部分走私量(预计减少50万吨);供港澳的活猪及猪肉保持稳定。因此我们预计净进口(包括走私)增加约130万吨。假如国内猪肉产量下降15%、20%、25%、30%,消费下降5%,增加的净进口(包括走私)可以补充2%的缺口,则供需缺口分别为8%、13%、18%、23%。在中性假设下,20%左右的供需缺口将使猪价创历史新高。
3中国增加进口对国际猪价的影响几何?
中国增加进口,虽然不会扭转本国供需格局,但大国效应将会扰动国际猪价,促使国际猪价上涨。根据上文论述,如果中国可能增加净进口130万吨左右(增加进口180万吨,减少走私50万吨),则占国际贸易量的15%左右(由于缺乏国际走私量,无法准确计算占比),大国效应将会推升国际猪价。
复盘2016年,美国出口量增加11万吨,增量基本都是对中国出口,2016年上半年美国瘦猪肉现货价由55.36美分/磅上涨至77.99美分/磅,涨幅约为40%。由上文论述,中国猪肉进口量可能增加180万吨,根据USDA预测,2019年欧盟、巴西、加拿大等主要出口国猪肉产量均维持稳定,美国猪肉产量有望增加63万吨。假设进口增量的1/3(约60万吨)来自美国,则美国猪价涨幅将不容小觑。目前,美国瘦肉猪期货1906合约价格已经超过95美分/磅,较近期低点涨幅超过30%。
除主要出口国的猪价将被拉动外,猪肉国际贸易价格将传导至主要进口国(日本、墨西哥、韩国等),推升该国猪肉价格。
关键结论
2019-2020年增加进口或成定局(最多增加180万吨);但由于越南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严打走私可能减少部分走私量(预计减少50万吨);供港澳的活猪及猪肉保持稳定。因此我们预计净进口(包括走私)增加约130万吨。
假如国内猪肉产量下降15%、20%、25%、30%,消费下降5%,增加的净进口(包括走私)可以补充2%的缺口,则供需缺口分别为8%、13%、18%、23%。在中性假设下,20%左右的供需缺口将使猪价创历史新高。
新疆兵团为防控非洲猪瘟,获补助经费298万元
2018年,财政部拨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财政动物防疫等补助经费298万元,按照此项经费绩效目标要求,主要用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开展产地检疫、屠宰检疫(检测)和监督检查等方面。
23日获悉,3月16日至3月22日,新疆兵团农业农村局、新疆兵团财政局按照《兵团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将新疆兵团动物防疫等补助经费(非洲猪瘟防控)分配情况予以公示。
据了解,2018年中央财政动物防疫等补助经费用于补助14个师203万元,按检疫规程实施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率达到100%;开展跨省调运生猪非洲猪瘟检测,规定的批次覆盖率达到100%;开展规模屠宰场屠宰生猪非洲猪瘟抽检,完成规定的抽检批次比率≥10%;按照防疫要求开展非洲猪瘟检测率达到100%;开展生猪运输车辆查验消毒率达到100%。
同时,补助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5万元,承担新疆兵团非洲猪瘟应急检测任务及相关工作;补助新疆兵团畜牧兽医工作总站70万元,购置荧光PCR仪一台;补助新疆兵团农业农村局10万元,用于开展非洲猪瘟防控督导检查、指导疫情应急处置及外请专家组成员差旅费用。
2018年,新疆兵团畜牧业稳步发展,年末牲畜存栏673.67万头(只),其中生猪存栏172.49万头;年内牲畜出栏917.43万头(只),增长11.3%;肉类总产量46.39万吨,增长6.4%。
湖北省利川市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3月30日发布,湖北省利川市发生非洲猪瘟疫情。
3月30日,农业农村部接到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经湖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 利川市两个养殖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截至目前,一个养殖场存栏生猪142头,发病8头,死亡5头;另一个养殖场存栏生猪83头,发病83头,死亡73头。
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立即派出督导组赴当地。当地已按照要求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处置措施,对全部病死和扑杀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禁止所有生猪及其产品调出封锁区,禁止生猪运入封锁区。目前,上述措施均已落实。
本轮“最强猪周期”为何到来,又将持续多久
“生猪产能降幅快,必然预示着今年下半年生猪出栏就会减少,猪肉市场供给有可能就出现偏紧现象。因此预计到三季度以后,尤其是到四季度,国内猪价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
3月28日,国内猪价格行业信息网站猪价格网对外公布的分析结果显示:“最近一周以来全国各地猪价小幅涨跌稳定为主。除内蒙古及新疆猪价偏低外,其他各省猪价均涨至14元/公斤以上水平,局地猪价向15元/公斤靠拢;华北、华中各省小幅涨跌调整稳定局面为主;华南及西南地区震荡中小幅回落,南北区域间价差进一步缩小。”
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士分析指出:2019年生猪出栏量同比明显下降,全年猪价上涨基本成定局,新一轮堪称“最强的猪周期”已然开始。
而针对当前生猪产能下滑、能繁母猪存栏下降的形势,农业农村部近日亦印发《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提出七项政策措施稳定生产。
本轮周期或将持续多久?波动又会带来哪些影响?一系列调控又将如何见效?目前仍是众说纷纭。
“反弹式”上涨
按照以往经验,春节后因市场迎来需求淡季,猪肉价格亦将下降。但2019年的这一市场惯例却被打破,猪肉价格在3月间进入了越涨越猛的上行轨道。
“因中国南北各地均出现了生猪供应短缺现象,猪价拐点已确定来临,生猪行业摆脱亏损后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在近日的多份券商研究报告中,均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分析主管部门给出的信息及多方研究报告,可见近期猪肉价格上涨的背后,多重原因导致的生猪产能减少(包括能繁母猪存栏减少、养殖户补栏减少等多重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首先值得提及的,是从2018年初开始,在价格下跌的同时,环保等因素造成的养殖门槛不断提高,主要由大中型养殖户及公司推进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在产能方面的提升速度均出现了下降。
据中国畜牧业信息网公布的22省市生猪平均价格数据显示:2018年5月生猪价格一度跌至10元/千克,较高点时下跌超过50%。由于价格持续回落,去产能在该年上半年开始便已开始。农业农村部统计的400个监测县存栏数据则显示:自该年3月以后,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降幅持续扩大。
此外,因生猪养殖规模巨大,养殖场的环保问题非常严重,为应对与日俱增的环保压力,近年来,生猪环保政策密集出台,各地区逐步划定限养区、禁养区等,特别是南方水网地区的政策执行最为严格。
这使得中国原本以小农为主的散户养殖亦在近年间加速退出市场。据统计,2016年和2017年,因禁养限养政策,南方水网地区退出生猪养殖3600万头。
在此基础上,非洲猪瘟疫情的出现,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市场出清的过程。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显示:疫情自爆发之日起截至3月18日,中国现仅剩9处疫点、疫区地未解除封锁。此前的不少疫区省份虽已陆续解除封锁,但以在前期疫情较为严重的东北、华北地区为例,面对疫情带来的高风险,不管是猪场还是散户,恐慌出栏的情绪都很普遍。很多养殖户抢在春节前的消费旺季将生猪出栏,导致猪价在2019年1月创出近三年新低。
“2018年由于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连续走下坡路,基础产能不断下滑。”3月1日下午,在农业农村部就非洲猪瘟有关情况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汉春已如此介绍称。
3月15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19年2月生猪存栏信息显示:2019年2月,我国生猪存栏环比降5.4%,同比降16.6%;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19.1%,环比下降5%。不仅环比降幅较1月扩大,同比降幅更为近10年来最大。
“目前产能下降幅度已达历史极值。养殖户空栏严重,补栏极度低迷。疫情导致母猪存栏加速产能去化,主要系带崽母猪大量淘汰和引种配种调运受限。估计全国产能下降幅度超过15%,接近历史极值,且未来或将继续快速去化。”兴业证券近期的一项相关调研结果指出。
时至2月,随着全国猪源减少,猪价在各地陆续开始转为上涨,加之饲料价格不断下降,生猪养殖开始进入盈利区间。进入3月以后,全国生猪养殖利润平均水平扭亏为盈并出现快速上涨。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3月6日,全国平均生猪养殖利润为8.0411元/头,一改此前连续亏损的态势,随后出现加速上涨,7日、8日分别为87.5233元/头、190.0563元/头,3月11日更是达到252.5054元/头。与之相比,今年1月25日时,养殖每头还亏损250.4678元。
“从3月开始,收猪的价格基本上每周都在涨,现在每斤能涨个两三块钱,越这样有猪的养殖户就越不着急卖,想要再等等看。”湖南省益阳市的一位生猪规模养殖户近日对《财经》记者表示,“去(2018)年该市某县里出现了疫情导致地毯式的排查,导致生猪供给受到了不小影响。且该市虽是生猪养殖大市,但产能分布并不均匀。湖南人爱吃猪肉,大家消耗也并没有减少,去年上半年时猪肉价格虽然下降,可在猪瘟来时价格已在不断上涨。”
实际上,因大量主动或被动捕杀导致的能繁母猪产能大幅去化,在全国疫区省份的不少地区都对中小养殖场造成了影响。随着环保及防疫的要求不断提升,其现有存栏生猪随着价格不断上涨而售出后,短期内无法再次形成供应。
在前述一系列因素影响下,以温氏股份、正邦科技等为例,国内的生猪养殖企业股票近日纷纷迎来涨势,猪肉板块的强势行情已有时日。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猪肉价格与猪肉板块估值相关性走强的趋势下,猪肉板块有望迎来超出预期的景气度。
另以同属于生猪概念股且多次迎来涨势的牧原股份为例,3月26日晚间该公司披露2018年年报称: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3.88亿元,同比增长33.3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20亿元,同比下降78.01%。
该年报显示:影响该公司业绩变动的主要因素除子公司陆续投产,产能得到释放,出栏量快速增长外,2018年生猪市场受猪周期和下半年非洲猪瘟的影响,生猪价格较2017年明显下降,价格下降是导致2018年净利润相比2017年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
“产能恢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2019年,公司计划出栏生猪1,300万头至1,500万头。若商品猪销售均价高于15元/公斤,营业收入将超过200亿元,预计比上年增长50%左右;公司现金流量全年保持总体平衡。”该年报称。
“最强猪周期”影响几何?
生猪养殖在中国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养殖户根据利润信号,对生猪存栏进行调整,进而引起猪价的周期性波动。2008年以来,中国几乎是每4年左右就出现一次猪价波动。
受相关疫情影响,2015年以来的“猪周期”已结束,新一轮“最强猪周期”或已开始循环,这是目前生猪行业相关人士的普遍判断。“始于2018年8月的相关疫情对生猪养殖产业的影响,无异于一场‘供给侧改革’。”某相关公司的一份行业报告则如此指出。
实际上,中国此前亦曾经历过多轮疫情对猪价造成上涨的行情。例如2006年左右的蓝耳病和2010年的口蹄疫,均曾使得猪价加速触底后进入快速上升通道。而本轮猪周期之所以可被称之为“最强”,除上述普遍性因素外,还将有哪些新因素或将造成影响?
首先是如前所述,中国生猪及能繁母猪的存栏量降幅接近或超过近年来的峰值,正在对各方预期造成影响。
2月24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全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方案(征求意见稿)》和《全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方案(2019年)(征求意见稿)》,旨在落实非洲猪瘟分区防控政策。征求意见稿支持资源约束区恢复一定的养殖产能(主要满足环保要求),不得一刀切“禁养、限养”。
此外,针对当前生猪产能下滑、能繁母猪存栏下降的形势,农业农村部又印发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提出七项政策措施稳定生产,包括加快落实稳定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及调整优化生猪产业布局等。
“生猪自给率低的销区要积极扩大生猪生产,逐步提高生猪自给率。因环境容量等客观条件限制,确实无法满足自给率要求的省份,要主动对接周边省份,合作建立养殖基地,提升就近保供能力。”此份意见称,“各省份要尽快研究出台对种猪场、地方猪保种场和规模猪场的临时性生产救助补贴政策,稳定生猪基础产能。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为生猪养殖场户申请贷款提供增信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财力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补助。”
但在多位分析人士眼中,上述这些保供给的措施其实从侧面也印证了生猪产能去化的严重程度,加之目前猪肉消费仍处于低谷期,在进入旺季导致供需缺口进一步放大后,猪价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
“比如40斤左右的仔猪,年前是不太到三百元,现在则涨到了七八百元。生猪价格上涨,仔猪、能繁母猪的价格上涨是正常的,但连淘汰母猪的价格都在上涨,其实有点不太正常。”前述规模养殖户对记者表示,“资金有限是中小型规模养殖户审慎考虑是否快速增加产能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环保和防疫的要求也不得不考虑。比如非洲猪瘟目前并没有疫苗,补栏时候就需要小心谨慎。”
“长期来看,由于生猪养殖总成本上升,无法同步提高防疫技术和养殖管理的传统散养户最先被淘汰。”杨汉春也指出,“在此过程中生猪养殖门槛不断提高,一些资金相对匮乏、技术实力薄弱的散养户正逐步退出。”亦有多位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优势则将加速向管理规范和模式先进的公司和头部企业聚集,其可通过封闭化及分散化养殖降低疫情感染风险。
“生猪养殖和运输本身都是很高危的事情,养猪看似简单,要养好,在环节上是需要精心设计的。但在目前的中国养殖行业内部,门槛则往往没有那么高,这往往就会变成了谁来都能养。在这种情况下,无序进行产能布局的大规模调整,潜在风险很大。”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副司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研究员方言此前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提醒称。
此外她亦认为:规模化一方面有利于疫病防控,但规模化也可能会把市场价格的调整空间顶死,加剧猪周期的波动幅度和频率。所以,应充分释放市场信号,实现以需定产;而站在环保角度来看,北方亦不应该大规模增加产能,南方简单地“关停减”不是出路,还是应该在环保措施上下功夫。
因从补栏到出栏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各方目前普遍预计:当前补栏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补栏上来的母猪不一定会形成产能,所以2019年将处于整轮周期上涨的前段,2020年会比2019年更高,高点会出现在什么时间目前还无法确定。但预计本轮猪价的高点和高价持续时间大概率都将超过以往周期。
“生猪产能降幅快,必然预示着今年下半年生猪出栏就会减少,猪肉市场供给有可能就出现偏紧现象。因此预计到三季度以后,尤其是到四季度,国内猪价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杨汉春则在预计今年生猪价格时称。
“在上涨幅度上,我们认为下半年价格大概率突破历史最高价。主要原因为下半年出栏量同比下降15%以上,远高于2016年二季度出栏量同比下降5.9%这一数值,因此下半年价格大概率高于2016年二季度历史最高价。”中信期货农产品研究小组称。
“2019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将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并可维持12个月左右。”申万宏源证券预计。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