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格倒挂加剧:4斤猪肉换1斤牛肉,养殖户面临“甜蜜的负担”
今年秋季,当街头巷尾弥漫着糖炒栗子和烤红薯的香气时,菜市场中猪肉与牛羊肉的价格变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本该是猪肉消费旺季之际,猪肉价格却持续下跌,与牛羊肉价格形成显著反差。
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10月24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仅为17.73元/公斤,较国庆前下降9.3%,创下近年来的新低。与之对比,牛肉价格高达66.61元/公斤,羊肉价格为61.98元/公斤,即购买4斤猪肉的费用才能换取1斤牛肉,3斤半猪肉才可换取1斤羊肉。如此明显的价格差距,使得众多消费者在选择食材时倾向于猪肉,实现了久违的“猪肉自由”。
在重庆江津区,这种价格分化现象尤为突出。当地第三季度数据显示,生猪平均价格环比下降8.46%,但终端猪肉价格仅下降2.88%。这表明养殖端承担了大部分价格跌幅,每头猪亏损200-300元,养殖户处境艰难。而在消费淡季,牛羊肉养殖户却实现了“逆市稳价”,维持了利润水平。
区域市场同样呈现普遍下跌态势。2025年第41周,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地区猪肉价格同比跌幅均超过30%,广东地区猪肉周均价也降至每公斤16.35元。与此同时,新疆羊肉、宁夏牛肉价格同比上涨5.2%和7.1%,不同肉类价格走势的巨大差异,使养殖户的经营状况如同坐过山车般起伏。
当消费者享受低价猪肉带来的实惠时,生猪养殖行业正面临产能调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下降,但截至目前仍有4035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5%。大量的母猪意味着未来猪肉供应依然充足,价格上涨面临较大压力。而牛羊存栏量由于养殖周期长,肉牛出栏需2年、肉羊8个月,供应弹性远低于生猪,在市场供需关系中占据相对优势。
二、三大因素造就“猪肉跌价牛羊肉挺价”现象
猪肉与牛羊肉价格走势的分化并非偶然,其背后是生猪产能、养殖成本、消费结构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推动着畜牧业格局的重塑。
(一)生猪产能的“堰塞湖”效应
从生猪供给源头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高企是关键因素。2024年末山东能繁母猪存栏288.7万头,超出正常量11%,加上育种技术取得突破(PSY从13头提升至20头),前三季度生猪出栏5.3亿头,同比增长1.8%,9月单月出栏量创年内新高。更为严峻的是,6月仔猪成活率达92%,预示11月生猪供给将迎来“二次高峰”,形成“旧猪未去、新猪又来”的市场踩踏效应。而牛羊肉市场情况则截然不同:肉牛能繁母牛存栏连续5年下降,2025年预计同比减少2.3%,肉羊因环保政策限制散养,规模化率仅45%,供应增速常年低于3%。当生猪市场陷入“量增价跌”的内卷时,牛羊肉市场则呈现“物以稀为贵”的局面。
(二)成本曲线的“剪刀差”逆袭
牧原股份通过两项革命性技术,将养殖成本从2023年的15元/公斤降至2025年9月的11.6元/公斤。一是豆粕替代技术,与西湖大学合作开发的合成蛋白,将饲料中豆粕占比从13%压减至5%,单头猪饲料成本降低15元;二是楼房养殖+AI监控技术,使成活率提升至93%,料肉比降至2.64,相当于每斤生猪成本5.8元,已接近当前生猪价格(6.25元/斤)。反观牛羊肉养殖,肉牛养殖成本因玉米价格上涨至2.8元/公斤,每公斤成本达38元,肉羊养殖成本32元/公斤,即便价格较高,利润率仅5%-8%,远低于生猪正常周期20%的利润率。这种成本优势使生猪在价格竞争中具有“下杀”的底气,而牛羊肉则只能在高成本下维持价格。
(三)消费结构的“高端化”转变
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火锅食材中牛肉丸、羊肉卷销量同比增长18%,而猪肉馅销量下降12%,这背后反映出中产阶层对“低脂高蛋白”食品的偏好转移。营养学家指出,牛羊肉的蛋白质含量比猪肉高30%,胆固醇低25%,契合当前健康饮食趋势。同时,预制菜市场爆发式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牛肉粒、羊肉臊子等高端产品需求旺盛,进一步提升了牛羊肉的市场溢价。
三、产业变革:生猪去产能与牛羊扩规模,重塑畜牧业版图
当生猪价格在成本线附近波动时,畜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生猪产能去化与牛羊规模化扩张同步进行,重塑着产业格局。
(一)生猪行业:从“散养模式”向“智能养殖”转变
河南漯河一家养殖场将种猪规模从7500头削减至6600头,这一举措并非个例,而是生猪产能去化的典型体现。农业农村部已明确2025年能繁母猪目标为3950万头,这一目标对整个行业的产能调控形成压力。牧原、温氏等龙头企业率先响应,牧原在短短3个月内就调减了12.5万头能繁母猪,这意味着减少了约350万头生猪的未来供给。
与此同时,中小散户正加速退出市场。2025年,生猪养殖散户数量同比减少22%,规模化率突破65%。在这一过程中,行业进入“成本低于12元/公斤才能生存”的关键时期。智能化、标准化的养殖模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那些无法适应这一变革的养殖户只能退出市场。
(二)牛羊肉产业:在“政策支持”下稳步扩张
与生猪行业的“被迫去产能”不同,牛羊肉产业迎来政策利好。《“十四五”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牛肉自给率要保持在85%以上,羊肉自给率达到9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财政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给予30%-50%的补贴,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在政策激励下,新疆、内蒙古等地掀起“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建设热潮。然而,受繁育周期长(肉牛出栏需2年)、疫病防控难度大等因素制约,牛羊肉产业的扩张速度仅为5%-8%,呈现“政策推动、市场稳定”的理性增长态势。这种谨慎的扩张策略使牛羊肉市场在面对价格波动时具备更强的韧性。
四、未来走向:猪肉价格磨底与牛羊肉市场分化,养殖户的应对策略
(一)猪肉价格:短期底部震荡,11月或现季节性反弹
随着10月生猪供给达到年内峰值,猪肉市场进入微妙的平衡阶段。某平台分析指出,随着南方腌腊季的启动,猪肉消费将提升15%-20%,预计11月猪价环比上涨3%-5%,回升至13-14元/公斤。这一季节性反弹对养殖户而言是一个积极信号。
然而,从长期来看,能繁母猪存栏仍超过4000万头,这对市场形成潜在压力。预计2026年春节后,生猪供给将迎来“二次释放”,行业可能经历12-18个月的深度调整。只有当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800万头以下,猪价才有望回归15元/公斤以上的合理区间。在此过程中,养殖户需保持耐心,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二)牛羊肉市场:高端化与本土化协同发展
未来5年,牛羊肉消费将呈现“两极分化”态势。高端市场,如雪花牛肉、有机羊肉,需求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价格也将保持5%-8%的涨幅。这一趋势反映了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为养殖户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大众市场则受猪肉低价影响,增速放缓至3%-5%。在这种情况下,养殖端需把握两大机遇:一是发展“短平快”的肉羊产业,6个月即可出栏,资金回笼快;二是布局肉牛冷鲜肉加工,减少对活牛出口的依赖(当前活牛出口占比超40%,附加值低)。通过这些策略,养殖户可在市场波动中寻求发展机遇。
结语:在“肉价分化”中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当猪肉市场处于周期低谷,牛羊肉市场在消费升级中发展,这场肉类市场的分化本质上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性调整。对消费者而言,当前是实现“猪肉自由”的时期,可适当储备五花肉制作腊味;对养殖户来说,生猪养殖需严格控制成本(12元/公斤以下),牛羊肉养殖则要在品质提升与规模扩张间寻求平衡。畜牧业的变革并非简单的价格涨跌,而是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必然过程。当猪肉告别“高价时代”,牛羊肉褪去“高价光环”,一个更加理性、高效的肉类市场正在价格分化中逐步形成。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当前低价猪肉的市场表现,是畜牧业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