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猪价有了上涨的声音,不再是一片跌声,主要从北方传来。北方生猪外调正常开展,跌势传导到南方。其中华东地区跌势较为明显。但跌幅最大及最早的下跌的广东及江西小幅回升。整体来看,因近期跌势较猛,价格略显混乱。且从养殖户来看,对于低于8元/斤猪价难以接受,屠宰厂收购难处较大,预计北方猪价8元/斤附近仍有支持,而南方8.5元/斤附近仍有支持。短期来看,因需求回升缓慢,屠宰厂压价策略不变,市场仍呈弱势,但猪价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整,大猪逐渐消耗,目前出栏生猪体重普遍不大,养殖户对低价抵触心理日益增强,预计猪价下跌空间十分有限,其中北方猪价或逐渐回稳,而南方将稳中偏弱。如今进入秋季,疫情也不可忽视,随着天气转凉五号病发病率将出现明显增加,希望养殖户引起重视。养殖户要关注猪群健康,有猪才是王道。
据小编了解,2015国家畜牧补贴政策主要关注规模化养猪、能繁母猪保险、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健康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奶业支持(母牛扩群增量、苜蓿、青贮)、动物防疫、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等12项。
专项用于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以及保险保费补助、贷款贴息、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进行政策实施。
按“应保尽保”的原则推进能繁母猪保险。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的地区为中西部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央直属垦区。其中,中西部地区保费由中央财政补贴50%,地方财政补贴30%,养猪场户承担20%;东部地区由地方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
从2007年起,国家每年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2012年国家又对部分省份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扩建。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小区)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目前每年国家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资金在亿元以上。
近年,国家研究立项实施畜禽粪污等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项目,选择一批畜禽粪污处理利用问题比较突出,且具有能够就近消纳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条件的县(市),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试点探索能够推广的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处理技术和商业化模式。
采取“先增后补”的方式,对肉牛主产区规模以上母牛养殖场户进行扶持。通过项目持续支持,增加基础母牛饲养数量,缓解架子牛供给不足的问题,为增加牛肉市场供给提供种源支撑。
从2012年起,农业部和财政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片区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单元,一次性补贴180万元(每亩600元),重点用于推行苜蓿良种化、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强苜蓿质量管理等方面。
1。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限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政府组织招标采购,兽医部门逐级免费发放给养殖场(户);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养殖场(户)无需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
2。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4。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给予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每年国家投入畜牧良种补贴资金上亿元。
项目主要支持保种场、基因库和保护区,切实保护珍贵、稀有、濒危的畜禽遗传资源等畜禽种质资源保护。
1年出口8411吨:我国猪肉恢复对俄出口侧记
2015年10月,距离中国猪肉再次恢复对俄出口正好一年。一年前,首批425吨猪肉由黑龙江省望奎县装车正式发往俄罗斯圣彼得堡,标志着中国对俄猪肉出口正式恢复,黑龙江省成为唯一获准对俄出口猪肉的省份。一年来,我国对俄出口猪肉已达354批、重8411吨,我国猪肉对俄出口从无到有,并逐渐走上正轨,不断取得突破。
从十年封锁到一朝开放
中国的近邻俄罗斯曾是我国肉类(猪肉、牛肉)出口的最大市场,2000年前的高峰期年出口量达30万吨。2004年,俄罗斯兽医与植物卫生监督局(农监局)向各口岸发出通告,以我国动物疫情不明为由,全面禁止我国偶蹄类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口,我国对俄出口猪肉贸易陷入停滞状态。这一封锁,就是10年。
禁令发布后,从国家质检总局到各地检验检疫机构,都在思考如何解除俄罗斯对我国出口猪肉的禁令,恢复对俄出口猪肉,促进对俄贸易发展。中俄双方拉开了长达10年之久的中国偶蹄类动物及动物产品出口的沟通磋商。期间,因为地理上的原因,国家质检总局最后把谈判任务交给了黑龙江检验检疫局,代表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农监部门进行谈判。在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局的指导和支持下,黑龙江局利用地缘优势,与俄边境地区农监局进行了多次沟通,掌握俄方动态,探讨解决我国猪肉恢复对俄出口的方式,及时向质检总局汇报沟通情况。
经过曲折的谈判历程,2014年8月22日,中俄双方代表团在北京召开中俄进出口食品安全会议,俄方表示将批准黑龙江宝泉岭双汇北大荒食品有限公司和望奎双汇北大荒食品有限公司为首批对俄出口猪肉的企业。2014年10月16日,黑龙江两家企业的600吨猪肉从大窑湾港启运。时隔10年,我国猪肉恢复对俄出口实现零的突破。
从艰难起步到持续发展
开放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自中俄猪肉贸易恢复以来,俄方提出了多个涉及猪肉质量安全的问题,如:国内媒体对猪蛔虫病的不实报道、肉类集装箱铅封事宜、养殖用药情况等,黑龙江局作为中俄肉类贸易中方联络点,承办了输俄贸易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向质检总局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促进中俄肉类贸易的良好发展,黑龙江局还协调地方政府和质检总局敦促俄方增设入境肉类口岸,抓紧派兽医专家检查其余6家出口猪肉企业,并就现有猪肉发运问题多次致电致函俄农监局,与俄方共同促进黑龙江猪肉输俄贸易持续发展。
此前,黑龙江省作为唯一获准对俄出口猪肉的省份,具备出口资质的企业只有两家,为使更多企业获得对俄出口猪肉资格,黑龙江局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存在不符合项的企业采取积极的帮扶措施。根据俄方反馈的不符合项的信息,黑龙江局副局长罗公平多次带队深入企业现场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对企业“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对于提出的整改方案持续跟踪,指导整改,保证整改的顺利进行,并快速达到俄方的要求。同时,帮助企业整理反馈给俄方的整改材料,促使企业可以尽早获得出口资质。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今年5月中旬,黑龙江局抓住中俄进出口肉类双边会谈的契机,向俄方提供企业整改资料和问题答复材料,使黑龙江省输俄猪肉企业再增2家。至此,我国已有4家猪肉企业获得对俄出口资格。
从漂洋过海到一天即达
“2015年,黑龙江局将此项工作列入五大服务工程。我们将充分发挥中俄动植检和食品安全常设工作组作用,协调俄方派专家来黑龙江省继续考察出口猪肉企业,推动更多企业获得对俄出口猪肉资格,扩大猪肉出口数量。”黑龙江局局长居峰说道。此前,黑龙江省对俄出口猪肉全部都是经大连口岸通过海运的方式运往俄罗斯,运输路途较远且运输时间长。针对对俄贸易中存在的困难,黑龙江局经过与俄方进行商谈和几轮的谈判,俄方终于同意对我国开放饶河、绥芬河两个内陆口岸,对俄猪肉可以通过公路运输通关出境,使企业对俄的出口运输时间从40天缩短至24小时。
为了走好第一步,黑龙江局对此做好了充分准备。居峰局长高度重视,要求主管副局长罗公平亲自主抓,做好与俄方谈判、约谈出口企业、召开多部门协调会等事宜,布置口岸局做好猪肉出口的所有准备。6月10日,黑龙江省首批对俄出口的40吨猪肉经饶河口岸过境抵达俄罗斯比金市波夫罗夫卡口岸,11日中午到达哈巴洛夫斯克市肉类加工企业冷库。哈巴罗夫斯克负责贸易、服务与食品工业的副市长谢尔盖?卡扎琴科说:“俄罗斯肉类加工企业此前通过大连-符拉迪沃斯托克口岸采购了中国产的猪肉,但这种途径使价格变得更高,供货期也达到了40天,现在从中国采购猪肉经饶河-波夫罗夫卡口岸直接运至哈巴罗夫斯克最多只需3天,将大大降低进出口企业成本。”首次采用陆路运输方式对俄出口猪肉,中俄双方对此都非常重视。饶河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确保口岸畅通。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主管贸易、服务与食品工业副市长卡扎琴科和主管外事、旅游、教育与卫生副市长亚历山大洛夫全过程跟踪监督运输和通关。黑龙江局为了加快企业的通关速度,节约时间和成本,利用休息时间连夜赶赴现场,进行监装,并对此次猪肉出口运输、通关卸货进行全程跟踪了解,中俄双方口岸通关迅速,仅需1小时左右,俄罗斯肉类加工企业冷库验放仅需1.5小时左右。黑龙江省政府对于此项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副省长孙尧专门作出批示:“感谢国家质检总局支持,黑龙江检验检疫局对俄猪肉出口工作取得新进展,实属难得。”
“中国猪肉已经初步打开俄罗斯市场,实现了良好开局,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拓宽出口渠道,扩大出口数量,打通关键环节,充分运用东北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优势,让更多的优质国产猪肉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企业和养殖户受益。”对于下一步工作,居峰胸有成竹,充满希望。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如今,我国猪肉对俄出口的道路正越走越顺,中国猪肉源源不断地以陆运、海运的方式运送到俄罗斯远东及欧洲地区。让更多企业参与其中,扩大我国对俄猪肉出口贸易,黑龙江检验检疫局仍在不断努力。
内地首三季猪肉产量同比降3.6% 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首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全国夏粮总产量1.41亿吨,比上年增加447万吨,增3.3%;早稻总产量3,369万吨,比上年减产32万吨,下降0.9%;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今年首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896万吨,同比降1.3%,其中猪肉产量3,828万吨,降3.6%。
北方猪价突降 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啥?
至10月18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跌破17.0元/公斤。玉米价格直线下跌,然而玉米跌幅终不抵猪价,猪粮比上周直线下降,但仍保持在8:1以上。这意味着目前自繁自养生猪头均盈利仍在400元以上。在猪价不断下调期间,部分收猪人对后市没有信心,也不愿意收猪,使得养猪人卖猪困难,进一步加大了猪价的下跌。
10月猪价下调原因
1、消费疲软,白条价格持续下跌,鲜销不畅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9月下旬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下降。10月15日与9月底相比,猪后臀尖肉、猪五花肉全国日均价分别下降2.1%、1.8%;分地区来看,上周九成以上省份地区的猪后臀尖肉价格下降,其中,吉林、广东、辽宁降幅居前,分别为7.8%、4.8%、4.5%。北京新发地数据显示,上周白条肉最高价比之前一周下跌1.44%,上周累计跌幅达到4.12%,当周白条肉价格呈连续波动下行走势。
肉价的下调,总体来说还是由于市场上的肉供应相对充足造成,而今年的供应量相比去年已经是同比减少。所以,消费成为遏制当前猪价的主要因素。
2、南北价差拉大,北猪南运增加
上周北方多地猪价跌破16.0元/公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山东等主产区基本都在16元/公斤以下,而南方地区猪价则基本在17.0元/公斤以上,广西、四川等省份的局部地区猪价更是保持在18.0元/公斤甚至以上的价位。北方猪价下滑,东北猪价不断尝试触底,南北价差的拉大,再加上天气凉爽,进一步促使北方生猪向南调运。南方局地甚至出现部分屠企只收外地猪源的情况,这给南方猪价造成很大压力。
3、猪价下调探底,恐慌出售与不敢收猪现象并存
原本养猪人都盼望着“金九银十”能给猪价带来一次下半年的小高峰,结果节后猪价不断下调,下调幅度不断加大,而且部分屠企严控生猪采购量,使得养猪人产生恐慌的心理,对未来猪市失望悲观,纷纷出栏卖猪。
猪价不断下调探底也给收猪人带来困扰,今天订的猪可能明天又落价了,因此很多收猪人也不敢大量收购,在屠宰场给定的数量范围内自己宁肯歇业也不愿多收。一边卖猪的增多,另一边收猪的减少,这使得卖方在定价上只能任人宰割。
4、10月份生猪供应将一定程度增加
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为1703.2万头,相比上个月增加了13.53%,同比减少9%。9月份屠宰量的突然增加一部分原因是春季仔猪成活率增加造成的,但从历史上来看,一般成活率增加造成的供应增加幅度没有这么大,所以,供应增加应该主要是由于前期压栏生猪的出栏做出的贡献。
农业部数据显示,2015年9月国内生猪存栏量较8月增长0.6%,比去年同期减少11.8%;9月能繁母猪存栏量较8月减少0.2%,较去年同期减少15.4%。据测算,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第25个月持续下滑,降至约3854万头。母猪存栏的持续减少,对养殖户来说是个好消息,虽然这不能使当期的猪价立刻上涨,但这是对明年生猪仍处于盈利期的一个保证。
小编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生猪存栏,大家可以明显看出,生猪存栏已经连续3个月环比小幅提升!如果减去母猪存栏量,单看育肥猪的存栏量,环比增幅更大!大家可以算算,9月份屠宰量环比增加的同时,育肥猪存栏量也环比增加,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说育肥猪的增加量要大于出栏量!也就是说,仔猪的成活率依然和往年一样呈现季节性,现在正是一年中的供应增加期。
玉米价格下跌养殖成本再降
近期国内玉米价格继续保持下跌走势,局部地区止跌企稳。东北产区新粮以辽宁为主,辽西地区玉米逐渐上量,玉米价格偏弱。华北部分地区因价格跌破农户底线,使其惜售情绪增加,导致局部价格出现触底反弹。不过价格依旧保持低位,目前河南省新玉米的出售价格为每斤0.75元至0.8元,而去年同期新玉米出售价格为每斤1.05元至1.1元。
11月初将启动新季临储收购政策,按照今年临储玉米收购严格标准的趋势来看,优质玉米价格或将出现提振。另一大饲料原料——豆粕近期出现反弹态势,部分沿海地区价格较月初上涨300元/吨(0.15元/斤),但价格较去年依旧属于偏低水平。对于养殖户来说,目前受玉米价格下滑带动,饲料价格持续走低,养殖成本下降将一定程度提高养殖利润。
本周行情展望——全国均价弱势下调 南北价差缩小
从以上猪价下跌原因来看,很多因素都是短期影响,随着天气转冷,食品企业备货、南方地区制备腊肠等肉制品的开始都会一定程度上拉升消费需求;猪价稳定并出现涨势后,恐慌出栏现象会有所减少,同时收猪人也会很快活跃起来。
9月及10月上半个月的抛售也会在一定时间内使部分地区出现猪源紧张现象,这些都利好后市。但是就近期来说,北方猪价刚刚出现稳定,局部回升现象,要全面上调还需要一些时间,而北猪南调的增多将会抑制南方猪价的上涨,从而使南北价差缩小。
在这里小编也要提醒大家,对今年的消费需求提升不要报太大的希望,而且要关注屠企的库存情况,如果10月份屠企利用持续压价已经开始囤积库存,那么很可能冬季的消费需求提升利好也会被抹掉。
猪价40天下跌近10% 猪粮比创4年来最高!
本周全国猪价大幅下跌,河南、山东、河北等北方局部地区一周之内暴跌0.5元/斤以上,直接跌破8元/斤。于此同时,由于新玉米上市等因素影响,玉米价格也同步大幅下跌,北方玉米主产区玉米价格从新玉米上市前的1.1元/斤以上暴跌至0.9元/斤以下。由此导致猪粮比价反而上涨并涨破8:1、创2011年9月中旬以来的最高点这种罕见现象出现。
饲料成本短期内的同步大幅下跌虽然是猪价下跌的原因之一,但却不是主要原因。通过9月8日以来的猪价走势不难看出,本周的猪价暴跌已是40天以来第二次出现,上次是从9月8日跌至9月18日,之后保持平稳至本周初。本周7天猪价再次下跌。这两次下跌持续的时间和幅度惊人的相似!其主要原因均是下游屠宰企业以需求疲软为由压低猪价,传递至上游出现恐慌,加剧猪价下跌。
在7月底8月初猪价涨破9元/斤开始,我们就不厌其烦的在周报里建议全国养猪人保持好的心态、做到不压栏、不抛售、不恐慌,平静看待猪价涨跌,不要过度乐观,也不要过度悲观。但在屠宰企业出现压价的时候仍然出现了恐慌、杀跌的恶性循环,这简直让人欲哭无泪!真不知道这个大集体何时才能有一个平静的心态!
在这暴跌的一周中还有一个被高度关注的原因是进口猪肉。在8月下旬河南郑州和漯河顺利成为猪肉进口的两个内陆口岸,而且两者吞吐量均为40万吨级,而我国一年的猪肉进口量才50万吨左右(不含猪下水)。河南地处中原,不仅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而且是全国最主要的粮食主产区和人口大省,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已经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规模化养猪大省,并替代十年前“川猪安天下”的四川省,成为生猪调出大省。
生猪养殖量大、规模化程度高也成功带动起来了河南本地的生猪屠宰和食品加工企业,走出了像双汇、众品这样的优秀企业。但和低于国产猪肉近50%的进口猪肉相比,若能顺利获得进口猪肉,企业逐利的本性会让其毫不犹豫的选择进口猪肉,采购、屠宰国产生猪的量必将受到影响。
正如20年前的大豆一样,靠国产大豆养大的民族油脂压榨企业,最终在利益面前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养大他们的国产大豆农。
但责怪生猪屠宰企业毫无意义,(况且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政府希望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减轻国内环境的压力)。因为逐利本就是企业的本性,任何行业都有这样的企业。正如部分养猪人明知瘦肉精、病死猪肉危害人的健康,依然会使用瘦肉精,依然会把病死猪肉卖给小刀手一样。在一个缺乏信仰、信用体系、监督机制不健全的社会,这种现象无法避免!屠宰企业选择进口猪肉还是国产猪的这一转变,会通过对价格的影响传递到上游的养猪生产结构,甚至饲料业。
所以,还是两个多月前的那些话,放弃猪价破10的念头,平静心态看待猪价涨跌,不要过度乐观也不要过度悲观。即使有进口猪肉影响,玉米价格的下跌和成活率的提高已经让我们的成本大幅下降,同时前期母猪存栏的大幅下降使得短期内猪肉的供应不可能达到饱和、过剩状态,而且天气转冷后需求将逐渐好转。当前猪价基本已无下跌空间,有望在短期内便止跌企稳。
利空因素并未出尽 猪价仍处探底行情之中
本周猪价继续有望继续延续震荡下行的态势,现在多数地区猪价仍在下滑。周末这两天北方地区均价在8元左右窄幅波动,跌破8元的地区有所增多,但是猪价在7.5元附近有较强的支撑力,养殖户抵触情绪也较大。南方华东地区猪价相对抗跌,尽管依旧处于弱势,但是环保整治较为普遍,产能恢复更为缓慢,支撑猪价。目前来看利空因素并未出尽,猪价仍处探底的行情之中。目前存栏缓慢恢复,供应增加需求不畅,加之小范围疫情的零星散发,支撑养殖户出栏心理。目前猪肉销售端依旧难以满足屠宰企业的利润要求,因此其减量压价的行为短时间内难以终止。其实这两日华北局部地区已经出现了微幅小涨的态势,但是探底行情主导,涨势难以持续。企业结算价难以出现变化。
GDP“破7”,猪价“破8”,哪里出了问题?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三季度增长6.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9195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97799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250779亿元,增长8.4%。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从农业形式来看,全国夏粮总产量14107万吨,比上年增加447万吨,增长3.3%;早稻总产量3369万吨,比上年减产32万吨,下降0.9%;秋粮有望再获丰收。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896万吨,同比下降1.3%,其中猪肉产量3828万吨,下降3.6%;生猪存栏44683万头,下降4%;生猪出栏49754万头,下降4.1%。
整体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养猪人也有些担心,近期生猪价格持续走低,且下降幅度增大,猪价处于弱势状态。今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6.89元/公斤,较昨日下跌0.13元/公斤,同比上周上下跌0.45元/公斤,山东、辽宁、重庆、安徽、新疆、内蒙古、湖南等省份每天下降幅度较大,其余各省市降幅相对较弱。

近日生猪价格呈现跌势加剧的行情走势。尤其是北方地区表现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北方作为玉米主产区以及屠宰企业单方面的压价造成的。北方猪价大部分跌至8.5元以内,局部有跌破8元的地区。
南方地区虽然状况稍微好于北方,但是猪价也有开始走软,导致下跌地区有所增加。
根据分析,近期生猪价格加快走低的原因如下:
第一,饲料原料成本下降,养殖成本历史高位,间接拉低猪价
自十一以来,玉米跌势加大,而因东北玉米尚未大量上市,国内玉米仍处寻底的而行情。因产区玉米跌向1600元/吨附近,降幅较大,且因受到替代及供应相对充足的影响,小麦价格也出现断崖式的下跌,导致饲料成本下滑严重,饲料成本降幅较大。尽管猪价并未停止走软,但根据我网监测数据显示,养殖利润一度升至467元/头。
尽管自上周以来,猪价跌势加剧,但截止到目前,生猪养殖利润仍在392元/头。因对养殖户来说,养殖利润是他们为直接的结果,猪价只是个中间因素。因此,饲料原料价格走软,养殖成本下降,间接拉低了猪价,这是近期猪价下行加速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
第二,需求低于预期
国内经济持续低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9月份CPI为1.6%,较8月份的2%下降0.4%,主要受到猪肉及蔬菜水果价格下行的影响,PPI为环比下降5.9,和上月持平。而第三季度GDP为6.9%,低于第二季度的7.0%,表明国内经济仍处在探底之中。因实体经济持续萎缩,部分阶层人们收入缩减,降低消费水平,打压国内需求及猪肉需求。国际及国内商品价格下降及盈利走低,而目前猪肉价格高位,养殖利润高位,对猪价造成一定的压力。和生猪相关农产品价格走软,也对猪价打压,尤其是对猪肉替代性较强的鸡肉和鸡蛋价格大幅走低,对猪肉消费打压,从而打压猪价。
总之,经济低迷,整体需求疲软及中低阶层消费力下降,替代品价格下降,均打压猪肉消费,从而打压猪价。消费和需求不振,也是近期猪价下行加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生猪存栏上升,供应增加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消息,9月份生猪存栏环比上升0.6%,为自7月份以来的持续三个月的上升,表明因生猪价格上涨,生猪养殖利润好转,补栏增加,存栏增长,目前已升至3.88亿头。生猪存栏增加,生猪供应量增加,阶段性出栏增加,且因养殖利润处近年来的历史高位,出栏积极性较高,导致生猪供应量略供大于求,猪价下行。
第四,屠宰厂下调屠宰量
因受到猪价上涨及屠宰量下降的影响,屠宰厂屠宰厂及盈利双双下降,毛利润及利润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更大。因7-8月份猪价上涨速度较快及猪价为近年来历史高位,部分屠宰厂出现100元/头以内的亏损。对屠宰厂来说,猪价越低,成本越低,盈利幅度及概率越大。
在9月份中旬猪价跌势较猛的一周,屠宰厂收购了足量的生猪。且屠宰厂享受到压价的喜悦,因此,再次下调收购量,实行压价逼量的政策,打压猪价,这也是自双节后,生猪进入平淡期后,生猪下行的原因之一。
第五,部分地区猪病,恐慌出栏
进入10月,东北及华北,西北降温较大,猪病增多,流行性腹泻,感冒,支原体及呼吸道疾病增多,且辽宁锦州部分地区出现流行性的口碲疫。养殖风险增大,养殖户出栏心理增强,局部地区出现抛售,带动周边地区猪价走软,也是近期猪价下行加速原因之一。
预计储满库存 后市猪价涨势空间或承压十一月呈迷茫
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16.5元/公斤,较昨日猪价下跌0.13元/公斤,跌幅为0.78%。全国生猪平均价格还是没有改变下跌的态势,但是从上周六开始,东北地区生猪价格已经有所回升,尤其是黑龙江和吉林两个地区,价格上升比较明显,部分大型屠宰企业收购价格上调约0.2-0.4元/公斤。紧接着,周日,也就是昨日,辽宁地区以及以外调东北生猪为主的华北地区大型屠宰企业生猪结算价格上调。直至今日,东北黑龙江以及华北绝大部分地区生猪价格都出现上调回暖,幅度为0.2元/公斤左右,目前东北地区价格基本与华北地区持平,外三元生猪平均价格在15.4-16.4元/公斤区间内居多。由此看来,东北地区经过前半个月的疯狂掉价,生猪价格或已触底,此轮东北以及华北地区的降价风波预计已告一段落,将逐步带动整个北方市场整体趋于稳定,但也不排除局部地区的震荡调整。
相较于如今北方地区出现的回升现象,南方地区生猪市场显得有些萧条,今日南方地区依旧处于大范围跌价浪潮之中,浙江、福建、四川等地今日跌价幅度依然不小,福建龙岩地区部分屠宰企业生猪采购价格下跌达0.4-0.5元/公斤。即便如此,南北方生猪差价依然不小,南方最高价与北方最低价之间差距达到2.5元/公斤左右,南方高价区域屠宰企业采购人员依旧看好北方低价,调运数量不减,如此看来,通过市场的流通,生猪调运,南方猪价的全面企稳回升尚需时日。
饲料价格行情分析
全国玉米均价为1982元/吨,较昨日上涨2元/吨,同比上周下跌21元/吨,猪粮比为8.44:1;今日全国豆粕均2916元/吨,较昨日上涨13元/吨,同比上周上涨11元/吨。
近期玉米新上市,玉米价格持续下调,因而虽说如今猪为下调趋势,但猪粮比仍不低,皆是饲料方面的功劳,受库存压力等利空影响而“跌跌不休”的玉米及相关品种,市场化进程显得迫在眉睫;美豆市场连续回落,供应过剩及需求乏力仍是价格上行重要阻力。国内粕类现货市场再度下跌,油厂库存压力增加削弱挺价动力。粕类期货振荡回落,粕弱油强特征较为明显。国内进口大豆供应充裕且成本趋降,近日各路资金向粕类云集,市场看空情绪有增无减,预计今日国内粕类期货维持振荡偏弱走势。
全国外三元猪粮比昨日8.35:1,今日8.37:1,与昨日相比微幅上调。今日饲料原料价(元/吨)
[玉米]:全国均价2005.49北京2200上海2160天津1862.5重庆2185广东2233.5福建2325.14浙江2207江苏1824.28山东1733.02辽宁2017.69江西2168四川2132.8陕西1828.57湖北2041.5河南1715.5河北1839.33山西1788.08内蒙2016.67吉林1943.64黑龙江1944.62安徽1990.07湖南2089.09广西2229.18云南2100甘肃1908.33新疆1659.17(以上价格均以换算成水分含量为15%以下的标准玉米)
[豆粕]:全国均价2930.26天津2740重庆3050广东2878.73福建2852.59浙江2838.57江苏2846山东2865.38辽宁2826.91江西2860.83四川3003.43陕西2945湖北2900.83河南2920.3河北2839.26山西2936吉林2953.33黑龙江3127.14安徽2882.83湖南2916.43广西2793.67云南3030甘肃3016新疆3372.78(以上价格均为蛋白含量为43%的豆粕)
全国区域范围内几乎都有不同幅度下滑。双节过后猪价持续下跌10余日,加之屠宰企业压低猪价,养殖户不但无心压栏,反有抛售之意,导致节后跌幅较大。自8月份最高点的18.7元/公斤降低到今天的16.81元/公斤,两个月内降幅达到了10.11%,8月份压栏情绪较浓厚,出栏生猪体重明显较大,9月份以来压栏得以缓解,特别是双节后的小抛售进一步降低了出栏重,9月份由于需求疲软造成屠企降低屠宰量,进而开始压价逼量,唱衰市场,随后养殖户出栏增加,集中出栏和抛售现象导致猪价进入下跌态势,造成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加上两节期间国家和地方储备肉的陆续投放,使得本就不及消费预期的猪肉需求市场更加低迷,可见节日利好未被发挥出来。而这些利空因素被延续到了国庆之后,因为猪肉销售依旧没有起色,屠宰企业采取继续压价逼量的手段。
有网友表示此次落价收猪,都用作元旦春节的后备了。十月可以出栏的猪源确实比九月和十一月少。但如果十月屠企压价逼量成功,储满库存,后市涨势空间或承压,十一月份涨势也比较迷茫。养殖户仍要理性调整生猪存栏结构,理性对待猪价的涨跌。如今进入秋季,疫情也不可忽视,从辽宁锦州地区了解到,当地五号病发病率较高,且发病区域快速传播,养殖户卖猪心理比较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天气转凉五号病发病率将出现明显增加,希望养殖户引起重视。养殖户要关注猪群健康,有猪才是王道。
22个项目仅8家受益 猪场扶持政策应有新模式
近年来,为稳定猪肉价格,保障市场供给,鼓励农民靠养猪致富,国家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生猪标准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帮助养猪大户发展生产。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22个扶持项目运作良好的仅8家
以湖北宜昌某山区县标准化改扩建项目为例:自2007年起,该县共有22家养殖户享受到国家生猪标准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扶持,2007年扶持4个,2008年至2010年每年扶持6个,共获国家项目投资480万元,其中2007年有一家猪场获60万元,一家猪场获40万元,余下两家各获10万元,2008年后的18家每户均获20万元国家资金扶持。这些被扶持的猪场都是按照国家政策标准经过认真验收,基础条件在当时都是符合要求的。
但通过几年的运作,情况却发生了意外的变化,不仅没有起到想象中的推动作用,迅速发展壮大,而是事与愿违。在这22个大户中,现在已完全倒闭的有5家,占总量的23%;勉强维持的有9家,占总量的40%;受项目扶持后得到发展的仅有8家,占总量的37%。从国家投资成效来看,这4年中,在该县投入的480万元中,5家倒闭的属完全亏损,共120万元(1个40万元,4个2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25%;9家勉强维持的共180万元,属无效投资,占总额的37.5%;8家发展较好的共180万元,属有效投资,占总额的37.5%。
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差导致亏损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养殖户亏损倒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养殖户本身资金实力不够,资金链断裂。在对5个亏损倒闭户的调查中发现,最明显的是资金链断裂,例如某猪场2008年建场,场房面积3000平方米,自动饮水系统、排污系统、喂料系统等硬件设施一流,总投资80万元,计划年出栏生猪3000头,前期投资很大,没有充分考虑后期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和保障,猪场建成后,却没有钱引进母猪、种猪,也没钱购买饲料,又恰巧遇到市场低迷,致使资金链断裂,从场建成到倒闭一直都处于亏损状态。
二是突发疫情损失过大,丧失恢复能力。控制疫情是规模猪场的一大难题,在对2007年获得40万元政策扶持的某猪场调研时,发现已亏损倒闭,其直接原因就是疫情。2010年底,该场暴发某种疫情,全场总共35头母猪,全部扑杀。扑杀后没有足够的资金引进新种猪,恰恰遇到当年猪市行情很好,仔猪、母猪价格偏高,致使其无力发展再生产,遂关门倒闭。
三是缺乏准确的市场分析,承担不起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很难把握,这是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又一大难题,某猪场当年建场当年享受到政策,应该是抓住了机遇,乘势而上,但是,场主却不能准确分析市场,在操作上也有失误,在市场十分低迷的时候,肥猪大量存栏,又不得不亏损出售,而行情较好的时候却没有猪了,重新发展成本又过高。没有踏准市场行情,又无力长期坚持,一个来回就伤了元气。
探索新模式让扶持政策更有效
从以上享受过改造项目扶持的22家养殖户的运行情况来看,这种通过改扩建项目的扶持来发展养猪大户,并不一定能够见到实效,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生产的问题。为此建议:一是立项前对申请项目的猪场主进行实力评估。在执行国家扶持项目时,必须对申请项目扶持的猪场进行实力评估,至少应核实具有稳定款项和运转资金,根据其财力来判断是否有能力保持运行和发展,对于那种实力不够的猪场不能上项目,以防资金被套或者倒闭损失,造成国家扶持资金的浪费。
二是推进标准化猪场的信用监管。对于享受了国家扶持政策的猪场,除了保证硬软件配套设施、猪的存栏数量外,还应对猪场负责人建立起信用监管制度,使其建立良好的诚信机制。对于违反诚信条约的,都应列入信用黑名单,并与各大银行、生猪交易市场、生猪收购企业等达成一致,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养殖场负责人停止所有服务。
三是变资金扶持为实物资助。为了防止国家扶持资金的浪费和损失,可以减少现金奖励的额度,加大物质资助。真正想发展养猪的农户,需要的是技术、优质良种猪种和科学养殖方面的扶持。可以考虑减少现金奖励数额,变资金扶持为实物资助。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