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蛋价创6年新低:旺季缘何变“寒冬”?
(一)3.22元/斤!击穿近六年价格底线
8月,鸡蛋市场寒意浓重。截至8月27日,全国主产区平均蛋价骤降至3.22元/斤,较2020年同期下跌0.52元/斤,跌幅达14%,创下自201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此价格不仅使养殖户的期望落空,更让整个行业陷入深度忧虑。
在期货市场,鸡蛋主力合约2510同样未能幸免。价格持续下探,一度跌破3400元/500千克,刷新年度新低。期货市场的暴跌,对现货市场造成沉重打击,也使市场参与者对未来蛋价走势充满担忧。
本应是中秋备货的黄金时期,蛋价却不升反降,呈现逆季节性下跌。养殖户面对堆积如山的鸡蛋,处境艰难。据统计,当前养殖户亏损面已扩大至70%,每卖出一斤鸡蛋,便亏损几毛钱。在此情形下,养殖户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不少人甚至考虑缩减养殖规模以减少损失。
整个行业被悲观情绪笼罩。养殖户担忧辛苦付出付诸东流,经销商担心库存积压难以出货。市场上弥漫着不安氛围,各方均期待蛋价早日回升,使行业重回正轨。
(二)供需失衡:当“旺季”遇上“高库存”
回顾历史同期,2016年、2020年蛋价分别稳定在3.85元/斤、3.74元/斤,而2025年旺季均价却直接下挫0.5-0.6元/斤,差距显著。
从供应端来看,Mysteel数据显示,8月在产蛋鸡存栏量突破13亿只,处于近五年峰值。这一庞大数字意味着市场鸡蛋供应量将持续高位运行。新开产蛋鸡数量的激增,进一步加剧供应压力。受4月补栏旺季影响,8月新开产蛋鸡数量环比激增15%。养殖户补栏时,通常依据当时市场行情和预期决策。4月市场行情较好,养殖户对未来蛋价信心充足,纷纷加大补栏力度,未料到市场变化迅速,短短数月后蛋价便暴跌。
如此一来,供应端“堰塞湖”效应显著,成为压制蛋价的核心因素。大量鸡蛋涌入市场,需求却未能跟上供应步伐,供大于求局面愈发严重,蛋价因而受到极大压制。
二、供应端三重压力:存栏、冷库、淘鸡的“绞杀”
蛋价暴跌,背后是供应端的重重压力。存栏量居高不下、冷库蛋集中出库、淘鸡困局难解,这三重压力犹如三座大山,给整个鸡蛋市场带来巨大压力。
(一)高位存栏:13亿只蛋鸡的产能“堰塞湖”
在产蛋鸡存栏量持续攀升,是供应端压力的首要来源。据统计,当前在产蛋鸡存栏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8%,超正常保有量10%。这一增长幅度表明市场鸡蛋供应量将大幅增加。
4月鸡苗补栏量大幅增加,为后续产能过剩埋下隐患。4月鸡苗补栏量同比增加20%,导致8月新开产蛋鸡规模达1.2亿只。这些新开产蛋鸡将在未来数月持续为市场提供大量鸡蛋,日产蛋量也随之突破12万吨,市场供应严重过剩。
主产区库存周期延长,进一步加剧供应端压力。山东、河北等主产区库存周期延长至15天,较往年同期增加5天。这意味着鸡蛋正从“日结品”变为“滞销品”,养殖户库存压力越来越大。为尽快出货,养殖户不得不降低价格,进一步压低蛋价。
(二)冷库蛋出库:3元/斤成本线的生死博弈
冷库蛋的集中出库,成为压垮市场的“第二块石头”。当前库存蛋成本普遍在2.5-2.8元/斤,叠加存储费用后均价达3.0-3.3元/斤,与现货价格基本持平。这意味着冷库蛋存储商处于生死博弈境地。
随着中秋临近,部分存储商为避免资金占用,开始以3.1-3.2元/斤低价抛货。此价格虽略高于成本价,但考虑存储时间和资金成本,存储商利润已非常微薄。预计9月前将有30万吨冷库蛋集中出库,对鲜蛋市场形成直接冲击。冷库蛋大量涌入,将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大于求局面,压制鲜蛋价格。
(三)淘鸡困局:4元/斤关口的博弈与观望
淘汰鸡市场陷入“屠宰厂压价、养殖户惜售”的僵持状态。屠宰企业因终端走货慢、库存高企,将淘鸡价格压至4.2-4.3元/斤,较2024年同期下跌15%。在此价格下,养殖户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甚至出现亏损。
养殖户对中秋淘鸡高价仍存预期,适淘老鸡数量同比减少20%,淘鸡日龄延长至550天。这使得产能去化进度滞后正常周期2个月,市场上老鸡无法及时淘汰,进一步增加鸡蛋供应量。养殖户的惜售心理,也使屠宰企业难以获得足够货源,影响生产经营。
三、后市预测:中秋备货难挽颓势,低价或成常态
展望未来,鸡蛋市场依旧面临诸多挑战。短期来看,开学季的需求提振难以阻挡价格下行趋势;中长期而言,产能去化速度将决定蛋价何时触底反弹。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养殖户和投资者都在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期待转机出现。
(一)短期:开学季难阻价格下行
随着8月底开学季到来,鸡蛋市场本应迎来一波需求小高峰,约10万吨的团膳需求看似为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但现实却给市场沉重一击,北京、上海等主销区蛋价率先回调,打破人们美好期待。
在北京,大洋路市场鸡蛋批发价从月初的150元/箱迅速滑落至140元/箱,跌幅达7%;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的鸡蛋价格也未能幸免,褐壳鸡蛋接货价降至85元/27.5斤,较上月同期下跌5元。主销区价格下跌,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华北地区作为鸡蛋主产区,与主销区价差进一步扩大至0.3元/斤。巨大价差让产区养殖户忧心忡忡,恐慌性出货现象愈演愈烈。他们担心手中鸡蛋卖不出去,只能低价抛售,这无疑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使蛋价走势更加严峻。
中秋佳节,本是鸡蛋消费黄金时期,今年市场却格外冷清。据业内人士预测,中秋前蛋价反弹空间极为有限,主产区均价想要突破3.5元/斤几乎不可能,较2024年同期相比,更是低了15%。这样的价格差距,使养殖户收入大幅减少,整个行业陷入困境。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决定反转时机
当前,整个行业已无奈进入被动去产能阶段。中小散户面对不断下跌的蛋价,无奈与焦虑之下纷纷缩减补栏规模,试图减少损失。据统计,4月后鸡苗销量环比下降了12%,这一数据直观反映出市场对未来产能的悲观预期。
但现实困境难以轻易摆脱。在产蛋鸡存栏量依然居高不下,给市场带来巨大压力。冷库蛋库存消化周期长达3个月,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鸡蛋供应量仍将保持高位,蛋价想要真正筑底反转,还需耐心等待。
10月或许是市场重要转折点。随着天气逐渐转凉,老鸡产蛋效率会大幅下降,养殖户为降低成本,会选择集中淘汰老鸡。若届时存栏量能顺利回落至12.5亿只以下,市场或许将迎来阶段性修复。但这只是理想假设,市场变化难以预测,蛋价走势仍充满不确定性。
四、从业者破局:控产能、降库存、拓渠道
在这场行业寒冬中,从业者并未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探索破局之道。养殖户、经销商和加工企业纷纷调整策略,从产能控制、库存管理到渠道拓展,多管齐下,力求在困境中找到生机。
(一)养殖户:以“快进快出”应对波动
养殖户作为产业链源头,首当其冲感受到蛋价下跌压力。在艰难时期,他们积极转变思路,采取一系列灵活应对策略。
“快进快出”成为养殖户共识。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存栏量增长,而是更加注重养殖效率和成本控制。逢高淘汰500日龄以上老鸡,成为他们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以往,养殖户常因惜售心理,舍不得淘汰老鸡,导致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如今,他们明白及时淘汰老鸡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减少饲料消耗,还能降低疾病传播风险。据统计,及时淘汰老鸡后,养殖户养殖成本平均降低了15%。
减少新鸡补栏,将存栏量控制在盈亏平衡点(12亿只)以下,也是养殖户重要举措。他们不再盲目跟风补栏,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谨慎决策。一些养殖户表示,会密切关注市场动态,结合养殖经验,合理控制存栏量,以确保养殖效益。
除在养殖环节调整,养殖户还积极探索新销售模式。“鲜蛋+电商”直供模式,成为他们拓宽销售渠道新选择。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养殖户可直接将鸡蛋销售给消费者,缩短流通环节,降低中间成本。每斤鸡蛋利润也因此增加了0.2元,这对处于困境的养殖户来说,无疑是重要收入增长点。
(二)经销商:警惕冷库蛋囤货风险
经销商作为连接养殖户和市场的桥梁,也在这场危机中面临巨大挑战。冷库蛋集中出库,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旺季囤货”策略的风险。
放弃传统“旺季囤货”策略,转为“按需采购+短周期周转”,成为经销商必然选择。他们不再大量囤积鸡蛋,而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采购量和库存周期。将库存天数压缩至7天以内,大大降低库存积压风险。一位经销商表示,以前总是在旺季来临前大量囤货,以期待在价格上涨时获得更多利润。没想到市场变化如此之快,今年蛋价不仅未上涨,反而下跌,导致库存积压严重,损失惨重。以后会更加谨慎对待囤货问题,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采购和销售策略。
开发社区团购、食堂直供等渠道,通过量价捆绑提升销量,抵消单价下跌损失,也是经销商重要举措。他们积极与社区团购平台合作,将鸡蛋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不仅提高销售效率,还增加客户粘性。与食堂等机构合作,提供稳定供货服务,也为他们带来稳定收入来源。通过量价捆绑方式,他们成功提升销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单价下跌带来的损失。
(三)加工企业:把握低价原料机遇
对于加工企业来说,蛋价低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们充分利用低价原料优势,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市场份额。
趁蛋价低迷期储备原料,用于中秋月饼、蛋糕等产品生产,成为加工企业降低成本重要手段。据统计,今年鸡蛋成本较2024年同期降低了12%,这为他们带来更大利润空间。一家月饼生产企业表示,在蛋价低迷时大量采购鸡蛋,用于制作月饼馅料。这样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提高产品竞争力。在中秋市场上,他们的月饼销量同比增长了20%,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推出“低价蛋液”“即食蛋制品”等性价比产品,抢占家庭及餐饮渠道,对冲鲜蛋销售下滑,也是加工企业重要策略。这些产品以方便快捷、价格实惠的特点,受到消费者欢迎。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表示,推出的即食蛋制品,在家庭和餐饮市场都取得不错销售成绩。这些产品不仅满足消费者需求,也为企业带来新收入增长点,有效对冲鲜蛋销售下滑带来的影响。
结语:在“去产能”中寻找新平衡
2025年的蛋价低谷,本质是2024年高盈利刺激下的产能过剩“后遗症”。当存栏量、冷库蛋、淘鸡量形成“三重压力”,短期旺季效应已难逆转市场走向。
对于行业而言,唯有加速淘汰低效产能、构建“鲜蛋+加工+流通”的全产业链风控体系,才能在周期波动中筑牢根基。毕竟,鸡蛋市场的下一个春天,永远属于做好准备的人。(数据支持:Mysteel、钢联数据、农业农村部)
一周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