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关键在于监管机制建设

2015-12-22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文章编辑:岛岛[点击复制网址]
|

  今年以来,我国打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其中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主要包括建设25个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定位监测点;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8亿元在9省市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工程,提升农村养殖粪便污水处理能力等,积极探索畜禽养殖污染防控的有效机制。

  据估算,一头60kg的猪每天产生的粪尿量是同等体重人排泄量的4倍,一个存栏2万头的养猪场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当于10万人口当量。再加上,部分地区养殖总量超过环境容量,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配套不到位等,致使畜禽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处理并进入循环利用环节,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来看,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总磷的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排放量的96%、65%,比例之高令人咂舌。

  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排放问题,早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就批准发布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有效控制养殖业排污问题提供了依据;推动颁布实施《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从立法层面明确了畜禽养殖业科学规划布局、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推进种养结合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畜禽养殖业的综合效益。另外,国家还加大畜禽养殖业污染源治理资金投入力度,例如,2007年~2011年,国家累计投入142亿元实施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推动生猪养殖规范化建设。

  今年以来,我国更是从监测点建设到标准化养殖,从废弃物综合利用到示范区建设,从政策、科技、资金等方面加大了治理力度,着力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防治工作顺利推进。在诸多措施中,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加强监管机制建设。我国畜禽养殖业面广量大,农村环境监管力量薄弱,乡镇基层环保机构缺位,偏远地区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存在空白,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即便是城市周边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也存在环保审批和验收手续不落实,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再好的政策、再多的资金、再高的科技可能也会被无力的监管所销蚀,难以改变“重建设轻监管”的现状。

  加强监管机制建设,一是要建立层层落实的责任机制。相关职能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按照分工合作、上下联动的原则,落实各部门、养殖单位和个人在环保工作中的责任。相关责任单位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跨部门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协调议事机制,切实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二是建立整体联动的监管机制。严格执行环评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实行环保、农业、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对畜禽养殖项目的联动把关,坚持做到违反国家政策规定的养殖项目不批准,禁养区内建设养殖场所的不批准,防治污染设备和资金不落实的不批准。强化联动监管执法,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废弃物产生、储存、运输、利用等各环节实时监管,根据畜禽养殖污染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要求。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养殖单位和个人,坚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前不久,甘肃张掖临泽县环保局及时启动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将一生猪养殖场产生污水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案件移送公安部门,就是依法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的一个范例。

  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把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相关工作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等重要考核内容。充分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定位监测数据,摸清畜禽养殖业污染的“家底”,定期发布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情况公报,及时评估治理成效和不足,对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的单位或企业,采取通报批评、限期整改、责任追究、取消政策补助等办法,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的积极性。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