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繁母猪76万头不再扩张!新希望亮出“降本增效”组合拳

2025-09-06来源:现代畜牧网文章编辑:小琳[点击复制网址]
|
  一、产能“稳存量”:政策护航下的战略收缩与效率突围
 
  (一)能繁母猪“零增长”背后的周期研判
 
  在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进程中,能繁母猪存栏量作为市场供需的关键指标,犹如精准反映行业态势的晴雨表。新希望于半年报分析师会议中明确表示,2023年至今,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维持在76万头,且未来亦将坚定保持该规模。此决策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布局。
 
  董事会秘书赵亮指出,自5月底起,新希望积极参与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组织的行业座谈会,深度融入行业发展的研讨与决策过程。公司敏锐洞察到,“控产能、防扩张”是维持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只有有效避免2024年行情回暖后产能再度失控扩张,方能规避行业陷入长期亏损的困境。回顾行业过往,因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进而引发价格暴跌、企业亏损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经验教训使新希望深刻认识到稳健发展的重要性。
 
  这种谨慎态度在出栏规划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新希望将2025年生猪出栏量目标设定为1600-1700万头,与2024年基本持平。这一看似保守的规划实则蕴含深意。公司通过持续优化种猪结构,不断提升种猪品质和繁殖性能,为未来出栏量“稳中略增”奠定了坚实基础。此策略不仅彰显了新希望对行业周期的深刻理解,更展示了其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合规经营筑牢市场稳定基石
 
  在生猪市场中,投机行为一直是影响市场秩序的不稳定因素。“压栏惜售”“二次育肥”等短期炒作手段,虽能在短期内营造市场繁荣的假象,但从长远来看,却如同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新希望深知其中利害关系,自6月起,便严格遵循国家政策要求,通过销售系统向客户发布合规通知,坚决杜绝一切投机行为。
 
  赵亮特别强调,公司生猪出栏体重长期稳定在118-120公斤。相较于行业平均水平,新希望的出栏体重低5-8公斤。这一细微差距带来了饲料转化效率的显著提升。更低的出栏体重意味着猪只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更高效地将饲料转化为肉,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减少了资源浪费。同时,标准化的出栏体重为屠宰端提供了便利,使屠宰加工过程更加顺畅,产品质量更具稳定性。
 
  新希望的一系列举措,如同在市场中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屏障,有效遏制了投机行为的滋生,为市场的稳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成本“下探战”:从14元到13.1元的三大攻坚路径
 
  在生猪养殖行业竞争中,成本控制是企业制胜的核心要素。新希望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实现养殖成本从14元降至13.1元,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防疫升级筑牢生产底盘
 
  防疫工作是生猪养殖的关键环节。一旦疫病爆发,不仅会导致猪只大量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会扰乱生产节奏,增加后续养殖成本。2025年上半年,新希望在防疫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堪称行业典范。
 
  财务总监史涵在会议中指出,年初公司果断启动“防疫攻坚计划”,从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两方面全面升级防疫体系。在硬件方面,对洗消中心进行大规模改造和扩建,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洗消设备,确保每一辆进出猪场的车辆都能得到彻底清洁和消毒,有效阻断疫病通过车辆传播的途径。同时,引入AI疫病监测系统,利用高清摄像头和智能算法,24小时实时监测猪只的体温、采食、饮水、活动等行为数据。一旦发现猪只出现异常行为,系统立即发出预警,兽医人员可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诊断和治疗,大大提高了疫病防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非瘟发病率同比大幅下降60%以上,自育肥场自2月起实现零发病,为生产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猪流行性腹泻、蓝耳病等常见疫病的发病率也分别降低34%、25%,猪只存活率提升至94%。据保守估算,仅非瘟损失的减少就为公司节约成本超过8000万元,防疫升级成为新希望降本增效的重要支撑。
 
  (二)育种与生产体系的“精准滴灌”
 
  育种是生猪养殖的核心环节,对养殖产业的品质和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新希望在种猪核心指标提升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每一项数据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试验和优化的努力。
 
  在公猪培育方面,新希望投入大量资源进行遗传性状改良。目前,日增重1200克以上种公猪的覆盖率已达到57%,较2024年大幅提升20%。这些优质种公猪的广泛应用,直接推动商品猪日增重突破850克,生长周期缩短近一周,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降低了养殖成本。在母猪繁育方面,通过对祖代场线进行纯种猪替换,优化母猪基因库,使窝均产仔数达到11.9头,PSY稳定在26头以上,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5%。这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能够为市场提供更多断奶仔猪,进一步提升了养殖效益。
 
  在育肥环节,新希望对自育肥与放养比例进行精细调整,从原来的3:7优化至4:6。通过盘活闲置育肥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摊销折旧成本下降12%。同时,公司加强对自育肥场的管理和技术投入,使自育肥与放养成本差成功缩至0.5元/公斤,这一数据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为公司赢得了更大的成本优势。
 
  (三)数字化改造催生效率革命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生猪养殖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新希望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积极推进智能化转型,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养殖各个环节,成为降本增效的“加速器”。
 
  在放养端,新希望大力推广料塔称重技术,目前已覆盖57%的放养户,核心客户覆盖率高达86%。该技术实现了对饲料消耗的实时监控和精准管理。通过数据分析,养殖人员可根据猪只生长阶段和实际需求,精确调整饲料投喂量,避免饲料浪费,料肉比从2.66降至2.6,7月单月更是低于2.6,饲料成本大幅降低。在南方育肥场,新希望试点引入猪群咳嗽监测系统,利用声音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提前3天预警呼吸道疾病。这使养殖人员可在疾病初期采取防控措施,减少猪只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降低用药成本10%。
 
  新希望还自主开发上线“养猪AI助手”,集成兽医诊断、数据查询、养殖方案推荐等多种功能。基层兽医可通过AI助手快速获取猪只病史、症状分析和治疗建议,大大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基层兽医人力成本下降20%。数字化改造使新希望养殖模式焕然一新,效率大幅提升,成本显著降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盈利“反转战”:从亏损15亿到净赚4700万的逻辑重构
 
  (一)成本曲线持续下探的“复利效应”
 
  在生猪养殖行业竞争中,成本控制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新希望在2025年上半年成功实现盈利反转,生猪业务归母净利润达到4700万元,同比扭亏近15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成本与售价之间“剪刀差”的显著收窄,而由此产生的“复利效应”正逐步显现。
 
  2025年上半年,新希望生猪养殖完全成本成功降至13.1元/公斤,较2024年下降1.2元/公斤。虽降幅看似不大,但在整个生猪养殖周期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期,生猪均价同比微跌3%,降至14.85元/公斤,但成本优势使毛利率大幅提升至12.3%。这一数据变化不仅体现了新希望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卓越成效,更展示了成本下降带来的“复利效应”。每降低一元成本,在相同售价下,利润将实现倍数级增长。财务总监史涵指出,若剔除2021-2022年遗留的资产减值影响,新希望核心业务盈利已达到行业中上游水平,这无疑是对公司成本控制策略的有力肯定。
 
  (二)产能效率化释放的“乘数效应”
 
  在产能方面,新希望摒弃盲目追求数量增长的策略,更加注重效率提升。尽管2025年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稳定,维持在76万头,但通过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的提升以及育肥效率的优化,生猪业务呈现出“量稳质增”的良好态势。
 
  PSY的提升是新希望产能效率化释放的关键指标之一。2025年上半年,新希望平均PSY达到25.4,较2024年提升0.7头,近几月更是稳定在26头以上。这意味着每头母猪每年能够提供更多断奶仔猪,为后续育肥环节提供充足猪源。同时,育肥效率优化同步推进。断奶成本降至250元/头以下,较2024年下降30元/头,按1700万头出栏计算,仅此一项就节约成本5.1亿元。自育肥场产能利用率从60%提升至85%,折旧摊销成本下降15%。这些隐性效率的提升,如同乘数一般,不断放大产能效益,转化为实际利润增长。
 
  四、未来“破局点”:1元降本空间与产业生态重构
 
  (一)育种自主化的“时间玫瑰”
 
  尽管新希望在成本控制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与行业头部企业相比仍存在差距。目前,新希望成本较牧原等头部企业高出1-1.5元/公斤,这一差距既是挑战,也是未来发展的动力。为缩小差距,新希望制定了宏伟目标:三年内追平第一梯队,实现成本大幅下降和竞争力全面提升。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育种体系升级。2025年,新希望正式启动“核心种猪国产化计划”,该计划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关注。新希望计划未来三年内建立10万头级的纯种猪核心群,为育种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自主培育种猪,新希望有望在3年内将自主知识产权种猪的覆盖率提升至50%以上,彻底摆脱对国外引种的依赖,实现种猪国产化和自主化。
 
  这一过程虽充满挑战,需2-3年逐步实现,但一旦成功,将为新希望带来巨大成本优势。史涵在会议中透露,自主育种体系的建立预计可帮助新希望再降低成本0.8-1元/公斤,这将使新希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这如同种下一颗“时间玫瑰”,虽需耐心等待其绽放,但绽放之时必将带来丰厚回报。
 
  (二)轻资产模式的“二次创业”
 
  回顾2021-2022年,新希望在生猪养殖领域的扩张进程并不顺利。重资产扩张策略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司规模,但也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中闲置产能大量出现尤为突出。这些闲置育肥场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还增加了公司运营成本,成为公司发展的沉重负担。
 
  面对这一困境,新希望积极探索转型路径,逐渐确立“放养为主、自育肥为辅”的轻资产发展战略。该策略的核心是通过输出管理经验和技术,与合作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将育肥环节外包给农户,从而降低公司固定资产投入和运营风险。在这一模式下,新希望能够将育肥环节成本控制在13-13.5元/公斤,这一成本水平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竞争力。
 
  2025年上半年,放养模式在新希望出栏结构中占比提升至60%,这一数据背后是对闲置育肥场的有效盘活。通过将闲置育肥场出租给合作农户,新希望不仅提高了资产利用率,还实现了与农户的互利共赢。这种轻资产模式的探索,不仅帮助新希望规避了重资产运营风险,更为公司未来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堪称一场“二次创业”。在行业产能去化的大背景下,这一策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将为新希望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结语:从“规模为王”到“效率致胜”的范式转换新希望的半年报深刻反映出生猪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扩张周期”,稳步迈向注重质量与效益的“质量周期”。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能繁母猪数量的增长不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取而代之的是对防疫体系的严密构建、对育种技术的持续创新以及对数字化管理的深度应用。新希望在76万头能繁母猪的“存量战场”上,凭借对效率的极致追求成功突围,为行业发展树立了新典范。
 
  当整个行业还在为去产能带来的阵痛而踌躇时,新希望已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能够穿越猪周期的核心竞争力,并非简单的规模堆砌,而是体现在PSY提升的0.7头、料肉比下降的0.06以及每头猪250元的断奶成本中。这些看似细微的数字变化,实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小数点后的革命”,代表着企业在养殖技术、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是新希望穿越猪周期的关键所在。
 
  对于广大养殖户而言,新希望的策略调整释放出明确而强烈的信号:在未来生猪产业中,生存与发展的法则将不再是“谁养得多”,而是“谁养得好”。这意味着养殖户需从传统规模扩张思维中转变,更加注重养殖效率提升、成本控制以及产品质量保障。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76万头能繁母猪的规模不再扩张,当13.1元/公斤的成本成为新起点,中国生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或许正从这里徐徐开启。新希望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相信会有更多企业跟随新希望的步伐,共同推动中国生猪行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鸡病专业网——为行业 尽己任! 建于2005年 领先的行业新媒体服务提供商◆

免责声明:
1、凡注明为其它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本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3、我们努力做到报价信息参考价值最大化,对于报价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浮动差异,建议实单实谈商榷交易为准。